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紡紗工藝師 妙手生花

2019.10.22
21888 21888

手工紡紗回歸自然

  在常人眼中,植物只有本身的形態,但是在紡紗工藝師劉宜釧(Cath)的一雙巧手下,粟米鬚、香蕉的纖維和芒草等植物皆能化成紗綫,成為別致的編織品。縱使在香港還沒有遇過同業,但仍堅守自己的紡紗品牌「Reborn Story」,發揚古舊且富暖意的手工藝,宣揚回歸自然的訊息。她腳下的道路,一如她紡的紗綫,斑斕且獨特。

 

詩情畫意 手工紡紗

  甫踏進Cath位於火炭的工作室,只見周圍都是五彩繽紛的綫材。細看之下,一條幼細的紗綫藏有十多種顏色,粗幼不同的綫材交織出迷幻的色調,為這門工藝再添幾分神秘。

  紡紗即是把動植物纖維製成綫,再把綫製成不同的編織品,手工紡紗的歷史可追溯自公元前,在中國、埃及、古巴比倫都有出現。Cath為紡紗下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定義:「手工紡紗和畫畫一樣,只不過工具不同,紡紗以不同顏色的纖維,配搭成美麗、色彩繽紛、很有質感的畫作。」無論現代的紡織技術多麼先進,也絕對無法仿製一針一綫的獨有溫度。

●Cath熱愛自然,因此手袋的靈感取自富士山和綠草如茵的山脈。


慢活重生 創立品牌

  Cath自小喜愛編織,後來更決定連紡織用的綫材也自己製作,「市面上的冷綫顏色單一,好像機器倒模出來似的,沒有新意。」四、五年前,由於不甘於單純的編織,所以決定訪尋能令她的作品更獨一無二的技藝。Cath在網上尋尋覓覓,輾轉間得知手工紡紗這門工藝,更果斷地到台東和宜蘭學藝。從生活節奏較慢和重視手工藝的台灣回港後,她毅然放下六年的全職工作,創立紡紗品牌「RebornStory」,售賣紗綫材料包和各種織物。現時每月至少舉辦一次紡紗工作坊,亦不時舉行編織班,傳承這門手藝。

●許多人喜歡DIY,所以材料包大受歡迎。

 

取材大自然 尋覓植物纖維

  「Reborn」既紀念了她生命中的新章節,亦是品牌的理念,「我希望一些看似沒有價值或被忽略的東西能夠重生。」因此她近年絞盡腦汁地探索本地的植物纖維,藉此告訴大家,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她篤定地說:「我深信世上每樣事物都有它的靈魂和價值。」

  不是所有纖維都適合紡綫,因此實驗的歷程一點也不輕鬆。抽取纖維的工序繁多,例如粟米鬚最少要曬四至五天;又如抽取香蕉絲時要破開樹幹,去除果肉和樹皮;Cath最近開始研究芒草,更前往大嶼山採摘,儘管鑽研纖維的路很漫長,但是仍甘之如飴。

●粟米鬚製成的杯墊。


望作更多嘗試 親近自然

  除了繼續尋找各種纖維外,Cath還有不少想法正待實行。她現時以創作小配件為主,如耳環、手袋和髮飾等配飾,而工藝師的「終極目標」是期望能夠從紡紗開始,編織自己的衣服,嘗試更大型的創作。另外,Cath亦嘗試發掘香港不同顏色的花來造染料,她的作品風格鮮明,具有如大自然般變化萬千的色彩,若織物能染上最天然的顏色,相信能加倍呈現自然之美。

反璞歸真 視紡紗為天職

  經年過去,Cath愈發覺得源自遠古,取材自大自然的紡紗工藝是自己的天職。這門手藝既拉近了都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也助她尋回自己,「做工藝和創作的過程中,我真的進入了掏空自己的狀態,讓我有機會與自己對話。」她認為有一道命題,值得營營役役的港人深思:「如果反璞歸真,返回大自然,其實我們能否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在物質化的香港,這個問題不易獲得萬全的解答,但Cath的重生故事或許會為我們帶來一點啟發。

●不少學生和她反映,紡紗和編織的過程很治瘉。


文:盧乙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