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警展現英雄形象 現代男子漢 角色變調
2007.06.18電視劇集《學警出更》自推出以來,一直以機動部隊衝鋒陷陣的大場面作賣點,這一類以紀律部隊作背景,表現男性陽剛之氣為題材的劇集不時會推出,而且頗為觀眾受落,箇中原因是否男性的英雄形象,仍是時下觀眾所樂見,甚至渴求的呢?不過,在今天有男士願意作整容代言人,又或參加一些選舉活動,不介意大眾評頭品足,這是否代表男性的形象與角色已有所改變呢?
《學警出更》主要講述吳卓羲、陳鍵鋒等一眾學警終於畢業,成為真正的警員,但因欠缺經驗,屢生事端。及後,二人與陶大宇需要接受為期十二周,加入機動部隊的嚴格訓練。吳卓羲與陳鍵鋒明爭暗鬥,令到小隊的表現大受影響;後來,機動部隊參與世貿的行動,這次行動不但使吳與陳和好,還令二人變得更有默契,加上陶大宇,三人成為合作無間的機動部隊小隊。
[B]戲劇化的男子漢[/B]
劇中三位男主角各有其性格特質,而且都充分表現出其男子氣概:
[B]陶大宇︰[/B]精明能幹、喜惡分明。可以對人尖酸刻薄,口舌不饒人,但也可以為朋友家人赴湯蹈火,極重情義。做事靈活變通,出手狠辣準。由於處事自信又自成一格,加上不愛解辯,往往造成許多誤會,甚至失去一段婚姻。
[B]吳卓羲:[/B]聰明好動、倔強、永不言敗、不輕易妥協、領悟力強、富正義及責任感。缺點是衝動和感情用事,但勇於承擔及改過。
[B]陳鍵鋒︰[/B]聰明能幹,個性內向低調,處事細心冷靜並且循規蹈矩,但過於謹慎,不懂變通。處事執着,一旦訂下目標,就會盡力向目標前進,不懼困難,也不會倚仗他人力量。
[B]兩性戰爭的比併[/B]
劇中的男主角個個都表現出其男子漢的英勇特質,而且都充滿自信心,然而,現實生活中的男性形象又是否如此呢?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女性地位不斷提升,在兩性戰爭中,男性顯得招架乏力,進退失據。在男性的成長過程中,每天都要面對挑戰,失敗對於男性而言是極大的羞辱,有些人更認為不喝酒抽煙、不講粗言穢語便不是男人。為了努力做好「男人」這個角色,他們為自己加上侵略性強、熱衷權力、暴力、好色、理智、具領導能力等所謂男性特質;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一些男人更對妻子進行暴力鎮壓。結果,令社會充斥着所謂男性暴力,而他們亦在不知不覺中迷失了自我。
[B]新聞導讀:誤解男性特質[/B]
以下幾段新聞都是有關男性特質的呈現的,你認為用這些方法去表現男性的形象、特質是否正確?
[B]豪賭成性[/B]──善導會在○五年十月至去年五月,共訪問一千零七十八名中學生,調查發現五成四人對賭博有興趣,他們不但有興趣賭博,更付諸實行。在過去一個月,有兩成四曾經參與賭博,其中約六成人有打麻雀及賭啤牌,三成八有買六合彩,賭波亦佔兩成二。實際有花錢賭博的中學生,當中近六成花費五十元或以下,但有百分之九竟一擲逾千元賭博。
[B]粗言穢語[/B]──《兩鐵合併條例》草案遞交立法會三讀通過,有議員發現兩鐵的附例經「合併統一」後,地鐵有關車廂罪行的罰則被大大提高,例如在鐵路範圍說粗言穢語,最高可被判監6個月及罰款5,000元。民主黨批評罰則太重及不恰當,社民連議員陳偉業說:「那麼我們社民連的長毛(梁國雄)、黃毓民等都死梗啦!我們每次開會都粗口橫飛,一旦他們在地鐵爆粗,便隨時坐監!」最後,地鐵作出修訂,取消判監罰則。
[B]暴力傾向[/B]──早前,一名陳姓男子沿青衣青敬路步行,途經一巴士站時,突然感到左前額刺痛,並不住湧出鮮血,立即報警求助。警員到場前,另一名蔡姓事主在步行至陳「中槍」附近位置時,前額亦同樣中了「冷槍」受傷流血。警員接報趕至調查,在現場檢獲3粒小鐵珠,懷疑有人從遠處以途人作「活靶」射擊,暫列作傷人案處理。
[B]家庭暴力[/B]──據警方統計數字,去年共有四千八百宗家庭暴力案件,較前年激增近八成。精神科醫生表示,若身體處於過量壓力下,人們控制暴力行為的能力自然降低,容易觸發家庭暴力。部分男性施虐者面對社會急劇的轉變,如經濟結構和女性社會地位的轉變,感到未能適應及難以滿足傳統性別角色的期望,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挫折感,如果他們的情緒沒得到正確處理,便有機會令情緒失控而變成施虐者。
[B]女性眼中的男性缺點……[/B]
在一女性網站中看到,香港女性指出香港男性的缺點,可概括為孤寒、好色、醜樣、不成熟、多壞習慣等數大類別,她們更指出香港男性有十宗罪:
1.低學歷,沒有錢,去酒店食餐飯都不肯,驚要畀錢。
2.沒有內涵,跟他講西方藝術史,完全不懂。
3.沒有主見,受制於女人,毫無男子氣概。
4.不講道理,只識指責香港的女性,又不想想自己是怎樣。
5.孤寒,情人節花千多元送禮物都捨不得。
6.沒有文化,人家說話夾雜簡單英文字句都聽不明;講英文又重香港口音。
7.懶惰,不肯做家務,食完飯又不會幫手洗碗。
8.自閉,由朝到晚只掛住打機,完全沒有社交圈子。
9.沒有上進心,故步自封;香港女士不斷進步,港男卻原地踏步。
10.對女士沒有風度,而且媚外,只認為日本/大陸女孩好。
以上各項對香港男性的批評,你又是否同意,試討論一下。
[B]典型角色的迷失[/B]
在傳統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男性要負責謀生,負擔家庭經濟,他們要表現出剛強勇猛、獨立、自信、理性等等。進入工業化和商業化社會後,女性的能力和角色得到解放,但男性卻像從未脫離其典型男性身分角色,在急變中似不知方向。
心理學家對典型男性角色身分有以下描述:
•可爭鬥但不可流淚;一定要拋離對手,但絕不可承認失敗。
•可以從事低下工作,但不可煮食、洗衣、照顧孩子。
•要負起家庭經濟,妻子若想工作,她仍要以家務為重。
•可以向妻兒表達感情,但不可以向其他人,特別是男性表達。
[B]後話:塑造現代形象[/B]
總括而言,傳統男性具有典型的行為性格是:對權力和成就的追求與對情感的壓抑,而這些典型的行為性格,也許就是令他們進退失據、感到迷失的原因。至於要怎樣做才可以重新建立、適應現代的男性形象、身分呢?有專家提議他們可循以下三個方向努力:
[B]平衡心理[/B]──男性必須放棄成見,探索潛藏內心的真實感覺,學習聆聽等溝通技巧,並發展屬於男人的感官世界。同時,更應發掘內在的剛強個性,在認識恐懼、承認創傷後,積極面對現實,從失敗的經歷中作出自我反省。
[B]尋求支持[/B]──在現實生活中單打獨鬥不能解決問題,應該開放心靈,尋覓同性知心好友共同分擔分享,建立男性之間的互信關係,參與男性團體等,以尋求支持。
[B]重拾身分[/B]──男性應尋回其天職,就是當個好丈夫積極參與家務、當個好爸爸投入照顧下一代,學習從傳統中釋放自己,與女性一起努力以達到兩性雙贏的目的。
輯錄自○七年六月十八日《S-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