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碳排放 只說不做? 全球暖化「加速」
2019.10.16封面專題
能源科技與環境+全球化
十六歲瑞典少女在聯合國氣候峰會控訴各國領袖,對落實減碳排放量只說不做。其實這類商討改善氣候問題的全球性合作會議,每年都有舉行,亦曾經給予人類希望,但隨着美國的「離場」,加上中國、印度和日本等國愈來愈冷淡的反應,恐怕拯救「地球先生」的承諾會淪為空談,也凸顯在目前的國際關係下,各國的合作愈趨困難。
新聞資訊摘錄
正當世界各國代表準備參加下周一(23日)開幕的聯合國氣候行動高峰會議,全球各地南至澳洲、北至冰島有數以百萬計的年輕人周五響應瑞典少女通貝里的號召,上街示威和罷工罷課,呼籲各國領袖採取緊急措施對付氣候變化,防止環境和生態災難。預期這是歷來最大規模的氣候抗議活動,領軍的是罷課上街的各國學童。這次遍及全球的大規模示威由瑞典環保鬥士、十六歲少女通貝里號召,全球約一百五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年輕人響應「Global Strike 4 Climate」行動,合共有五千項大小活動。
資料來源:「年輕人領軍全球示威 抗議氣候變化促各國行動」
2019年9月21日《星島日報》
發起「為氣候罷課」的瑞典少女通貝里:人們正受苦、垂死,整個生態系統正崩潰,我們正處於大規模絕種的開始,但你們(各國領袖)只顧談金錢及永恒經濟發展的神話。我希望你們聽聽科學家怎麼說,希望你們團結一致支持科學,而且我要你們採取行動,不要邀請我們來只是為了口頭上說說,我們有多麼激勵人心,實際上卻毫無作為。
日本東京參與罷課學生:目前的減碳排放措施根本不夠好,政府應更積極的採取措施來減少碳排放,希望最新任命的環境部長小泉進次郎能在聯合國氣候峰會上發揮領袖作用,推行政策來保護下一代。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這不是氣候對話峰會,我們已經進行了足夠的對話;這不是氣候談判峰會,你們無法與自然進行談判。這是氣候行動峰會。從一開始,我就說過,峰會的入場券不是華麗的辭藻,而是具體的行動。
暖化近況:
日趨惡化陷失控
1.碳排放不減反增
世界氣象組織(WMO)的氣候的研究說,近五年的碳排放量較上一個五年(2011年-2015年)增加兩成,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在2018年增加2%,達到破紀錄的370億公噸。
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組織去年發表的全球碳預算報告說,組織曾預測在2014至2016年,全球的碳排放會實現零增長,可是2017年卻錄得1.7%的碳排放升幅,2018年更增至2.7%,二氧化碳排放量達371億噸,是有紀錄以來排放最高的一年。
2.氣溫持續上升
聯合國發表報告指出,全球暖化失控,2015年至2019年將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五年。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的報告顯示,這五年間的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時期前(1850年-1900年)的氣溫高出1.1度攝度氏,又比2011年到2015年高0.2度攝氏。
3.冰雪融化加劇
八成地方被冰雪覆蓋的格陵蘭,是繼南極洲後全球第二大冰面,在六月十四日發生不尋常大融冰,20億噸冰雪一日之間融掉。
全球暖化,冰川融化至規模縮減。最近,瑞士氣候保護協會(SACP)為500座已消失的冰川舉行「葬禮」,逾百名瑞士人身穿素服在阿爾卑斯山致哀,因為這座冰川由2006年至今已融掉了八成,只餘下2.6萬平方公尺,約四個足球場的面積。
小結:現況反映氣候暖化情況沒有改善,而且有惡化趨勢,影響廣泛,例如熱浪等極端天氣出現、海平面上升,造成經濟損失,疾病和死亡個案亦會增加等等。為甚麼會變成這個模樣?因為各地政府沒有盡心盡力去處理問題!
協作進程:
國際合作四大階段
‧蜜月期
1992年,大部分國家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這框架下,各國每年都開會討論應對氣候變化的發展方向和簽訂協議。1997年,大部分國家簽訂《京都議定書》,於2005年生效,2012年到期。協議規定所有發達國家到2010年時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5.2%。
‧怠倦期
2009年,雖然《哥本哈根協議》出台,但事實是《京都議定書》的議定沒有達標,新的協議也沒有具體的減碳共識。
‧興奮期
2015年,各國達成新的減碳共識,幾乎全部國家都簽訂了《巴黎氣候協定》,取代《京都議定書》,讓2100年時的平均氣溫增加幅度不高於工業革命前的氣溫兩度攝氏;富裕國家要提供資金予發展中國家發展環保清潔能源。
‧冷淡期
美國、中國和印度的碳排放量是全球最多的三大國家。美國總統特朗普認為履行《巴黎氣候協定》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在2017年退出《協定》。
剛在九月底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United Nations Climate Action Summit),特朗普只出席了十五分鐘;其他與會各國雖承諾在2050年前達成二氧化碳凈零排放/碳中和,但未能宣布具體計畫。
措施:
各自訂立 減碳計畫
想各國再次同心協力對抗全球氣候暖化似乎有點困難,但還是有好的消息:
‧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該國有一百四十萬人響應參與罷課和遊行後,宣布一項涉資共540億歐羅的計畫,用以降低德國由現在到203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跨國巨企亞馬遜(Amazon)老闆具佐斯宣布,計畫用一億美元造林,又用四億多美元為企業採購電動車,目標是在2040年前做到「碳中和」;又計畫在2024年前把公司使用再生能源比例提升到八成,2030年前可以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
Mindmap:全球氣候暖化情況失控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登場,將針對《巴黎協定》的理想目標作出討論及承諾,包括若要達到全球升溫1.5度的目標,2050年前二氧化碳必須達到淨零排放。
這場會議邀請超過60個國家元首演說,根據《金融時報》指出,持續興建燃煤發電的國家不在邀請名單,如日本、南韓及澳洲,而2017年退出《協定》的美國、近期飽受國際關注的巴西,因亞馬遜雨林大火,同樣不在受邀名單中。
究竟今年的氣候行動會議能在各國發揮多大的影響力,全世界都睜大眼睛關注,但,不認同《巴黎協定》與持續興建燃煤電廠的國家,何時才願意為地球盡一分心力,恐怕才是喝止全球均溫屢創新高的最大關鍵。
資料來源:「全球暖化失控」2019年9月24日《遠見》
多角度思考
1.資料A的新聞圖片中,積極推動減碳排放救地球的瑞典少女,為何「怒瞪」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你所知,特朗普對全球減碳排放造成了甚麼影響?(6分)
2.你是否認同資料B所指的「關鍵」是應對全球氣候暖化的重要因素?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瑞典少女認為各國對減碳排放的承諾流於「只說不做」,表示失望和憤慨,因此對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投以不友善的目光。因為美國的退出會帶來以下影響:
‧全球減碳目標難以達成;
‧美國和歐盟等富裕國家要負責提供資金,給發展中國家達到減碳目標,美國退出,就增加了其他已發展國家的負擔;
‧發展中國家少了美國的資金和技術等幫助,如要達到減碳目標,生產成本會增加,產品價格會提升,削弱競爭優勢;
‧基於上述各項,會影響其他國家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參與。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認同。「關鍵」是指要全球同心合作和積極參與。那些不認同《巴黎氣候協定》與持續興建燃煤電廠的國家都是世界大國,她們的不合作,不但削弱減碳排放的實際效果,而且嚴重打擊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士氣。大國不履行承諾,其他國家也不會認真執行,從今次氣候峰會沒有國家宣布實際減碳排放的具體計畫可見一斑,故可預期減排難以達標。)
學習工具
氣候變化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由一名十六歲瑞典少女的控訴,看到全球各國如何應對環保議題——對全球暖化問題上的投入程度和合作的變化,了解目前各國着重自身發展和利益,凌駕於尋求全球人類的福祉。
議題相關單元
能源科技與環境
全球化
持份者
‧聯合國
‧各國領袖
‧各國人民
‧環保組織
‧企業老闆
相關概念
碳中和 Carbon Neutrality
碳中和是指人類活動要達到淨零碳排放量。要達到目標,可以通過碳管理、減少碳排放、購買碳信用(購買其他國家剩餘的碳排放額)、使用可再生能源等等。目前,德國、日本和英國已承諾努力在本世紀中期做到碳中和;歐盟雖然表示會向零排放目標邁進,但沒確實期限;美國則仍未同意在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然而,就是已承諾及應同「碳中和」的國家,目前也沒有宣布任何具體措施。
關鍵詞
‧國際協作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碳排放 Carbon Emission
‧冰川融化 Glacial Melting
‧水平面上升 Sea Level Rise
‧清潔能源 Green Energy
‧工業生產 Industrial Production
‧《巴黎協定》 The Paris Agreement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Climate Protesters and World Leaders: Same Planet, Different Worlds Image
https://www.nytimes.com/2019/09/21/climate/united-nations-climate-change.html?action=click&module=RelatedLinks&pgtype=Article
‧ 《消失中的北極:極地海冰持續消融,不僅洪水會來臨,2050年地球也將不再適合人居》
作者:彼得.瓦哈姆斯
出版: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載自2019年10月16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