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文學散步 漫遊觀塘

2019.10.15
21839 21839

手執書卷品味舊城光影

  文學並不曲高和寡,創作靈感其實就藏在我們身處的社區內,只是我們一直無暇細看。香港文學館舉辦了「香港文學季:字立門戶」社區導賞團——「光影中的舊觀塘」,引領聖公會呂明才中學的同學漫步觀塘,通過閱讀文學作品與歷史知識,探索這座正經歷翻天覆地變化的舊城,從中發掘創作靈感。

 

穿梭觀塘細味光與影

  相信大家也知道觀塘是一個商貿與住宅結合的社區,但是又有多少同學知道,觀塘並不是這座舊城的原名?在古代,這裏是一個曬鹽的地方,由官府管理,因此被稱為「官塘」。

  以上的歷史趣聞,由擔任導賞員的文化與電影研究人曾肇弘和詩人李顥謙,向十五位中二、三同學娓娓道來。二人帶領同學穿梭觀塘,走過翠屏河與翠屏邨,踏上觀塘半山的和樂邨和月華街,最後信步走回正在重建的裕民坊,邊走邊細味本地文化,尋找已漸褪色的歷史痕迹。導賞期間,同學除了聽導賞員的講解外,還須閱讀不同體裁的文本,包括新詩、短篇小說和人物專訪等,以及完成工作紙。結束三個小時的文學散步後,亦須創作一篇短篇故事,優秀的作品更有機會結集出版。

●現時,往觀塘的小巴仍保有「官塘」字樣。


本地文學 書寫觀塘

  文學源自生活,香港的地景為本地作家賦予源源不絕的靈感。同學翻閱着這些以觀塘為場景的篇章,讓一字一句和眼前之景結合,體會其中的細膩情感。

 

翠屏邨:低下階層的悲歌

  現在的翠屏邨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建成,但是在一九五○年代,翠屏邨並不是這般模樣,曾肇弘點出,「這裏曾是徙置區,亦被稱作『雞寮』。」作家陳慧與詩人廖偉棠不約而同地以這個經歷拆卸與重建的屋邨為題材,述說着低下階層的故事。

 

  陳慧筆下的女主角有着與翠屏邨相同的名字,地名彷彿隱含了際遇,她與母親相依為命,居無定所。李顥謙說:「同學可以思考一下地方與角色的關係。」

〈翠屏〉陳慧

「翠屏天天在路邊看人家搬房子,樂此不疲,看得入迷。看的時候並且是思潮起伏、百感交集的,既好奇又厭惡,莫名地羨慕或憐憫,痛快着——翠屏想起不久之前,當房子一片一片地塌下,那些曾經在晚上出現的嚙咬聲,就成了殘垣敗瓦……

 

  〈觀塘,翠坪村〉以新移民平平的角度切入,她偷渡來港產子,生活清貧,為身分與命運所困。

〈觀塘,翠坪村〉廖偉棠

「那裏面是誰的歷史?反正不是你我,不記載七十年代偷渡、抵疊,零零年代仍要偷渡、抵疊——這一記好球誰替你喝彩?」

 

月華街:見證社區變幻

  觀塘街坊葉輝則從自身出發,「以有趣角度來描述社區變遷。」

〈懸崖上的月華街〉葉輝

「老榕樹被木板圍起來,有一天經過,發覺圍板移走了,老樹支撐着鐵架,那時想:此樹會不會像天光墟所展覽的所有舊物,呢喃着無人聆聽的前生記憶?」

●徙置區沒有獨立廁所與廚房,也沒有電梯,相信同學無法想像。


觀察與想像 培養創作觸覺

  閱讀以觀塘作背景的文學作品,同學能對此地多作了解,也能借助作家的視野,體會文人如何建構想像,書寫香城的故事。在資訊氾濫的時代,我們的感官愈發遲鈍,對身旁的一切置若罔聞。李顥謙與曾肇弘均認為,「觀察是寫作的關鍵,同學應嘗試多留意身邊的事物,把生活上的體會與經驗融入寫作,並且活用想像力。」

●敬業街明渠以往被喚作「臭渠」,經活化後成為翠屏河,不過仍散發出一股氣味。

 

●月華街遊樂場是鬧市中的綠洲,在此寫作,十分寫意。

 

●荒涼的裕民坊能為同學帶來創作的靈感嗎?


創作自己的觀塘故事

  導賞過後,同學倣效陳慧〈翠屏〉的筆法,構思出他們獨一無二的作品。中二的麥奕霖與中三的萬曉琳都以〈和樂的童年〉為題,以建築物的名字展開想像,創作他們心中的觀塘故事。二人原本對觀塘認識流於片面,現在則對這裏多了一份了解與喜愛。麥奕霖筆下的和樂是一位大學生,和樂邨是他童年時的樂土,但屋邨最終難逃清拆。萬曉琳的作品同樣染上一層無奈,屋邨的小夥伴各散東西,不再快樂。希望觀塘導賞的光影不是浮光掠影,而是能成為引領他們繼續寫作的明燈。

文:盧乙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