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供應鏈「大執位」 中美貿易戰新趨勢

2019.10.09
21790 21790

封面專題

全球化+現代中國



中美貿易戰仍在進行中,兩國一邊談判,一邊繼續加徵關稅。無論戰果如何,全球各國企業,都已從這場「戰爭」中意識到危機;企業想持續發展,就得尋求中國以外的其他地方「落腳」,雖然不至於一刀切從中國撤出,但事實是,事情正在進行中,而中國這一方亦不想依賴美國⋯⋯於是,全球化的生產綫、供應鏈正在大執位,拼湊世界經濟新局面。

新聞資訊摘錄

中國反擊美國對華貨品徵收關稅,八月底宣布對總值七百五十億美元的美國進口貨品加徵關稅,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隨即「下令」美國企業立刻找尋中國以外的產地,「撤出」中國,令中美貿易戰愈趨緊張。

不出數天,特朗普又於Twitter發文,點名要求美國最大汽車生產商通用汽車把生產綫搬回美國;然而,美國企業的反應冷淡,輿論偏向討論總統特朗普是否有權力這樣做居多。(綜合新聞報道)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調查報告:八成七的美國企業在今年沒有將其任何業務遷出中國的計畫,另外,九成七在中國營運的美國企業表示,在華業務仍然有利可圖,與前幾年的數據一致。

美國總統特朗普:通用汽車曾經是底特律的巨人,現在淪為當地其中一個最小的製造商之一;通用汽車在我入主白宮前,將主要廠房搬到中國,令美國廠房的聘請規模大幅縮水,現在是時候將生產綫搬回美國。

《紐約時報》:美企與中國盤根錯節,短期而言,美企離不開中國,硬來的話有可能破壞全球經濟;長期來說,有美企漸漸轉移到其他地方發展,但中國的便利性及其成長中的消費者市場,讓許多企業很難完全放棄中國。

情況:

談判磋商+加徵關稅

貿易戰持續了一年多,最新情況是中美兩國仍保持樂意談判磋商的態度,同時又有來有往的互徵關稅。在美國宣布九月起對價值三千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百分之十五關稅後,中國即反擊要對價值七百五十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徵百分之五至十不等的關稅,部分會在十二月十五日執行。然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下令」在華的美國企業離開中國,請她們返回美國繼續經營。

相信同學都知道,進口貨品被加徵關稅,若是原材料等,則會增加製造商的成本,削減利潤,若屬零售商品,稅款會直接轉嫁消費者,影響購買意欲,或令需求減少,也對生產製造者不利。因加徵關稅帶來的這些影響,一眾企業又怎會不知道,既然知道,可以怎樣做?撤廠、遷移、找替代⋯⋯



對策:

另覓供應商+生產地


美國

‧蘋果電腦(Apple)在中美貿易戰下,部分零件獲美國政府豁免百分之二十五的關稅,近日宣布,新一代Mac Pro桌上電腦主機的生產綫不會回到中國,而是在美國組裝。

‧谷歌(Google)計畫在今年秋季將自家品牌手機Pixel的生產綫遷至越南。

‧據報道指出,墨西哥在今年上半年已經超越了中國成為美國的最大貿易國,向美國出口大批電綫和光纖電纜等產品(因為中國製的要被徵百分之二十五的關稅)。

‧從加拿大入口晶片、電路板和工業模具,取代中國商品。

中國

‧中國科技龍頭企業華為,調整供應鏈「去美國化」;其供應商家眾多,美國有三十多家,包括大家熟悉的英特爾,另外台灣、日本和韓國分別各有十多家。現為減少對美國供應鏈的依賴,會轉移定單,落戶台灣廠家。

‧澳洲取代了美國,向中國大量輸出天然氣、黃金及棉花等商品。

‧巴西的大豆和棉花等農產品,出口到中國的數量大增。

影響:

美企在華投資不減反增

因為中美兩國開戰,全球的供應鏈、生產綫都「大執位」,有些國家因此得到投資和發展機會,對中國而言,帶來甚麼影響?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於今年六月向一百家在中國營運的美國企業進行調查,結果八成一的美國企業表示,在華業務受到中美貿易關係緊張影響;雖然如此,調查卻顯示,八成七的美國企業在目前沒有任何遷出中國的計畫。有數據顯示,來華投資仍有增長:美國榮鼎諮詢公司(Rhodium Group)數據,今年上半年,美國企業在華投資六十八億美元,較過去兩年同期增長百分之一點五。

美企到中國投資最新情況:

‧剛在上海開店的Costco,表示明年底要在上海開設第二家門市。

‧美國電動車特斯拉公司(Tesla)位於上海的工廠準備在年底前投產,將是中國首家外商獨資汽車工廠。

‧星巴克正在加大對中國零售咖啡市場的投資,例如與阿里巴巴合作綫上外賣。



憂慮:

「漸進式」撤離業務

從數據和個案看來,中國市場仍有吸引力,經濟仍然「安全」,但請留意尚有百分之十七的美企的取態,她們在過去一年已停止或者減少對華業務的投入,而這個比例是近五年來最高,她們認為「貿易戰帶來的成本及未知因素上升」及「在華美國企業面臨的政治氣候」,均對業務有影響。

貿易戰催化外遷步伐

專家指出,中國製造的成本愈來愈高,工人工資在過去十五年上升了八倍(以美元計),外資企業早就尋找其他低成本地方,而近年爆發貿易戰只是催化劑,加快了企業外遷的步伐。舉例,玩具生產商孩之寶(Hasbro)從一二年開始逐步撤走在中國的生產綫,雖然目前在內地仍有三分之二的生產綫,但計畫明年將比例降至一半,至二○二三年降至三分之一。可見企業的「遷移」非一刀切,而是採取漸進式。

Mindmap:中美貿易戰下的美企取態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資料B

中美貿易戰升級之際,美國零售巨擘「Costco」中國首家分店昨日在上海閔行正式開業。「Costco」閔行店開店前已有大批人潮排隊,開店後人山人海,甚至出現「搶購風潮」,停車場都爆滿,並公告「等待需要三小時」,周邊道路嚴重擁堵。上海民眾的消費熱情讓店長驚喜:「完全超過了我們的預期!」「Costco」於中午一度宣布暫停營業,惟到下午商場內仍有兩萬多人,官方呼籲民眾理性消費。

資料來源:「Costco進軍上海首開店 兩萬人逼爆掀搶購潮」
《星島日報》2019年8月28日

多角度思考

1.
描述資料A告訴人們甚麼訊息,據你了解,是甚麼導致這個情況?(6分)

2.根據資料B,美國企業在中國的商業行為是否與資料A的訊息有矛盾?你如何理解這現象及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資料A圖表顯示,約有五成美企預期今年在中國的業務收益可以持績增長,是近年來的最少的,相信是與中美貿易戰有關,令營運成本增加削弱了利潤。

2.中美貿易戰下,美國貨品在華的利潤應該會受到影響,美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理應也會放緩或減少,但是從資料B所見,美國零售龍頭首度在中國開店,而且又甚受歡迎,可見龐大的中國消費群,對美國企業而言暫時仍甚具吸引力,因為貿易戰的關稅可以轉嫁消費者,只要需求仍在,企業仍有利可圖。
然而,中國向來以「世界工廠」來撐起GDP增長,社會富裕可增加消費(包括買進口貨),但若外資因關稅成本而減少在中國的生產綫,GDP增長將放緩,消費需求減弱,在零售層面而言,美企(或其他外資)也會減少在華開店,就業需求會下降⋯⋯環環相扣影響中國經濟增長,除非中國經濟可以轉型。

學習工具

中美貿易戰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中美貿易戰下,兩國近來有來有往的互相加徵關稅;美國總統特朗普「下令」美企撤離中國,牽動全球各國的敏感神經。現今,大眾無法預測「戰爭」的發展和何時終結,但可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檢視其帶來的影響,包括全球生產綫和供應鏈的變化。



議題相關單元

全球化
現代中國

持份者

‧美國企業
‧中國工廠
‧各國工人
‧中美領導人
‧消費者

相關概念

撤資「命令」 Disinvestment Order


美國總統特朗普「下令」要美國企業撤離中國,究竟美國總統是否有這樣的權力?其實總統是無權直接「命令」企業撤離的,但他可以通過其他方法,間接做到。
聯邦法案:宣布國家處於緊急狀態,就可以干預跟其他國家的經貿來往,包括請企業離開某地區。
禁投合約:即通過禁止與某國有經貿往來的企業參與競投美國聯邦政府合約,以逼使一些美企斷絕在某國的投資。

關鍵詞

‧供應鏈 Supply Chain
‧關稅 Tariff
‧撤資 Disinvest
‧競選承諾 Campaign Promises
‧進口 Import
‧競爭優勢 Competitive Advantage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紀錄片《美國工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O1-06auqUI

‧《中美貿易戰:一場沒有贏家的對決》
作者:朱雲鵬、歐宜佩
出版社:時報出版

載自2019年10月9日《S-file通識大全》

文:許少媚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