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邀請古人到校 主持公民教育
2019.10.04口語溝通
討論題目
題目: 假如你可以邀請一位古人到學校演講,主持一堂公民教育課,你會選擇以下哪一位? 1. 孔子 2. 韓愈 3. 蘇軾 |
參考材料
參考材料一
1.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仁、論孝、論君子〉)
2.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3.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
語譯:
1. 孔子說:「能夠克制個人私欲,使言行都合乎禮,這便是仁。如果做到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讚你是個仁人了。實踐仁德全憑自己,難道能靠別人嗎?」
2. 老師的角色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3. 大江浩浩蕩蕩向東流,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周瑜成名之處──赤壁。
參考材料二
參考材料三
通過各學習領域 / 學科課程的學與教,以及其他相關的學習經歷,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幫助他們在成長的不同階段,當遇上難題的時候,懂得辨識當中涉及的價值觀,作出客觀分析和合理的判斷,並付諸實踐,方能面對未來生活上種種的挑戰。
學校可培育學生七種首要的價值觀和態度,即:「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分認同」、「承擔精神」、「誠信」和「關愛」,作為推動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方向。
(節錄自教育局「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網上資料)
小組討論
試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每個同學輪流發言1分鐘,然後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0 分鐘。
討論點
- 孔子、韓愈、蘇軾,三人各有怎樣的價值觀?
- 公民教育課應該會有甚麼內容?
- 這三位古人的價值觀,與現代人的公民理念有哪些相近之處?
答題技巧小貼士:
✔發言開始表明立場。
✔同學從必讀範文而認識三位古人,應該適時引用範文所學,加強說服力。
✔如單純討論三位古人的價值觀,則未能緊扣「公民教育」部分。必須證明古人的想法仍適用於現代社會,並符合「公民教育」理念,才算成功扣題。
觀點舉隅
甲同學:會邀請孔子演講
- 被譽為「萬世師表」、「至聖」的孔子,最適合主持公民教育課。
- 「仁」是孔子追求最高層次的道德標準,他曾說「克己復禮為仁」,做事合乎禮的規範,通過實踐仁德, 來成為「仁人」。
- 公民教育的目標,是要培育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例如尊重他人、誠信、關愛等等。
- 推論→孔子認為做事「合禮」,不但指有禮貌,更是把「仁」呈現出來的途徑和方法。公民教育包含的價值觀, 正是「仁」所包含的優良品德。
- 結論:同學通過學習「守禮」而成為「仁人」→自然也是具備良好品德的公民。
乙同學:會邀請韓愈演講
- 韓愈曾寫過名篇〈師說〉,他認為老師的角色是「傳道、受業、解惑」,即是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
- 推論→公民教育的目標,首先是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即「傳道」;方法是通過學科課程及其他相關的學習經歷,來達致「受業」的效果;長遠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面對生活上的挑戰,解決困難,即「解惑」。
- 結論:韓愈寫〈師說〉的目的是鼓勵學習,由他來主持公民教育堂→一定能勉勵莘莘學子成為好公民。
丙同學:會邀請蘇軾演講
- 有別於孔子和韓愈,蘇軾一生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貶官。蘇軾在被貶的過程中,如何一方面排解自己的困惑,一方面盡心盡力照顧地方百姓,是值得我們學習之處。
- 在〈念奴嬌〉中,蘇軾讚頌周瑜在赤壁之戰意氣風發,表現了他對建功立業、回饋朝廷的希冀。
- 推論→作為社會公民,有各種保障和權利,自然亦有義務為社會付出。蘇軾被投閒置散,雖然只是偏遠小官,仍然盡了父母官的責任,負起他的義務。
- 結論:蘇軾自己的一生,示範了何謂好公民→身教是最好的示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