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10年人事 民生現狀計算加減

2007.06.11
2177 2177

回顧過去十年,香港經歷有苦有甜,今天,民間除了負資產日漸減少,可享受經濟復甦成果之外,社會百姓在這十年又有何增加與減少?細心一看,民間多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參與、環保意識和集體回憶;另一方面,卻少了點高傲和優勢。串連起這些得失的,都是曾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事件,你又記得多少?

同學們,請回憶一下過去十年間,令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非政治類別的社會大事。記憶有點模糊?不過,應該總有「七•一遊行」、「保護維港」、「自遊行」等等的名稱於腦海中出現吧。
這些事件和資料,我們可以怎樣去整理分析呢?建議同學不妨以「回歸十年民間加與減」為主題,分成為「香港民間增加了……」和「香港民間減少了……」兩大類去處理,從中認識這些事件給社會大眾帶來的影響和造成的現象。

[B]香港民間增加了……[/B]

[B]政治參與[/B]
香港人過去向來被認為是政治冷感,對政治發展漠不關心,這個既定觀念在二○○三年七月一日被打破了。

[B]廿三條與七•一[/B]
這一天,五十萬名市民為了自己生活的地方──香港而上街,當中有滲有各種對政府的不滿與訴求,例如反對《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當日於下午三時起在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遊行至中環政府總部。據報道,最後一批市民等了近五個小時,才能在維多利亞公園起步。
同學還記得激起民間對政治關心和參與的《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 (簡稱廿三條)嗎?關於國家安全的法例,所有國家都有,香港早在回歸前已草擬了相關條文,原文如下:
「香港特別行政區應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竊取國家機密的行為,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進行政治活動,禁止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或團體建立聯繫。」

[B]政府高官也下台[/B]
大家可有留意原文首句:「香港特別行政區應自行立法……」,因此在回歸後,有關的立法「推銷」就於二○○二年出台;社會人士,特別是一些專業人士,認為廿三條內容有問題,例如存在灰色地帶,一來容易令人墮入犯法陷阱,二來容易導致傳媒自我審查,影響言論自由。
另外,當時負責推銷廿三條立法的是保安局前局長葉劉淑儀,她作風強硬,推銷手法令市民反感,也是激起「七•一遊行」的導火綫。
市民支持七•一遊行,促使廿三條立法擱置,暫告一段落至今,也導致葉劉淑儀下台。此後每年的七月一日,都有遊行活動,讓市民向政府表達不同的訴求和意見,雖然人數已不及○三年,但明顯地,民間的政治參與度的確提高了。

[B]環保意識[/B]
一九九七年回歸前,股市樓市暢旺,香港大興土木,基建多,例如新機場,高樓大廈也愈起愈高,除了個別環保團體外,民間有聲音叫市民要保護環境嗎?無。
回歸祖國這十年間,也許香港人對自我身分認同高了,也更愛香港這個家,環保意識愈來愈強。以下是一些例子:

[B]保護維港 手牽手[/B]
政府要填海發展中區和疏導交通,但就把維多利亞港愈填愈窄,叫市民心痛,也引起民間團體關注,多次發起藍絲帶運動。二○○四年三月二十一日,兩萬名市民參與「手牽手、護維港」活動,參加者臂上均繫上藍色絲帶, 振臂高呼「保護維港,停止填海」,人數之多,由中環愛丁堡廣場、沿維港海旁,一直伸延至灣仔金紫荊廣場。
保護海港協會又通過司法訴訟叫停填海,及後,高等法院就中環第三期填海判港府勝訴。雖然維港最後難逃被填命運,但此事卻成功喚起香港民間對環境保護的關心。

[B]屏風效應 聚細菌[/B]
香港人對居住環境質素愈來愈有要求,保護環境的出發點不但出於對景觀的保護,自從二○○三年沙士事件後,基於對健康衞生的重視,因此對建築得又高又密的高樓大廈現象發出微言。
十年前,從來沒有人走出來埋怨發展商的設計,但近年,每當發展商公布設計藍圖,總有一些民間團體,例如環保觸覺,走出來表示設計會出現屏風效應。舉例,西九龍、南昌站、荃灣西站的發展,多幢建築物像屏風一樣,海風因被阻擋而風速減慢,令靠近地面的污染物和病菌容易積聚。這些聲音都引起民間很大迴響。

[B]集體回憶[/B]
同樣是在回歸後才漸漸「人氣急升」的詞彙──集體回憶,反映了港人愈來愈珍惜舊事物,也許香港人的價值觀正在轉變中,過去的回憶和帶來美好回憶的東西都是珍貴的,凌駕於經濟效益之上。

[B]重建清拆 舊街道[/B]
隨着市區重建發展而來的清拆行動,翻開了市民的記憶。因為要清拆重建的市區地段,許多都是香港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的重地,市民多集中在這些地方成長、工作或消費娛樂,要清拆當然不捨。
這些地方包括灣仔重建項目,難逃被清拆的厄運的有利東街(俗稱喜帖街),和有「玩具街」之稱的太原街市集,而全港最大規模的觀塘裕民坊重建計畫,就是將六○年代開始發展的觀塘市中心拆掉重建。

[B]鐘樓碼頭 惹爭辯[/B]
不過,把集體回憶推至社會各界關注的高峰,莫過於去年底的天星碼頭鐘樓清拆事件,和最近仍引起不少爭辯的皇后碼頭事件。
集體回憶跟經濟發展矛盾愈來愈大,相信隨着社會不斷向前,問題只會愈多,究竟市民應該如何取得平衡點,也是值得大家深思。

[B]香港民間減少了……[/B]

[B]高傲[/B]
從前香港人稱呼內地同胞為「阿燦」,總認為港人在各方面都較內地人優越,直接一點來說,香港人性格高傲。不過,打從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出現後,香港人的傲慢被削減了。

[B]簽署CEPA 吸引投資[/B]
CEPA對香港的重要性十分之高,同學記得是甚麼時候出現的嗎?答案是二○○三年。
當年六月回歸紀念日前,總理溫家寶來港簽署CEPA,這個時期的香港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CEPA出現之後,二○○四年的上半年,香港外來直接投資達一百三十八億美元,超過前年全年的一百三十六億美元;一百二十七家到港投資的企業,有百分之二十表示是因為CEPA實施而選擇到港投資。
CEPA令香港經濟好轉,就業方面當然有改善,該年失業率由第一季度的百分之七點二降至八月份的百分之六點八,是兩年來最低。

[B]內地遊客 旅業生機 [/B]
如此看來,CEPA對香港帶來好處多多,為甚麼會跟香港人的高傲性格被磨平有關?同學不要忘記,CEPA讓香港一些企業畍M業人士北上工作,成為經濟低迷時的出路,而大家熟悉的內地「自由行」旅客,也是CEPA內容之一,大量的內地旅客來港消費,給香港旅遊業和相關行業帶來生機。
從前,香港人多不屑到內地工作,也對內地遊客的歡迎度不高,如今當然要放下身段。事實上,少了點高傲,學懂謙卑也是好的。

[B]優待[/B]
香港去年出現了一個很特別的社會現象,一班本地孕婦上街抗議產房被內地孕婦「逼爆」,慨嘆身為香港人,並且是納稅人也無機會享用政府提供的醫療福利。事件引起社會廣泛討論,亦迫使政府迅速推出多項應對措施以息民憤。

[B]居港權訴訟風波[/B]
事源於二○○一年七月,九七年於香港出生的男童莊豐源,雖然父母都不是香港居民,但其祖父提出訴訟,要求法院根據《基本法》第二十四條香港永久性居民類別中的「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或以後在香港出生的中國公民」,裁定莊豐源香港永久居民身分,最後終審法院判莊豐源有居港權。

[B]內地孕婦來港產子[/B]
案件裁決後,短短五年間就有二萬名內地孕婦來港產子,以二○○六年一月至十月計,就有一萬二千三百多名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數量是二○○一年的二十三倍。公立醫院的產科設備和牀位都沒有預計大批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於是供不應求,許多本地孕婦投訴在公立醫院得不到應有照顧,或者被迫花錢住進私家醫院。

[B]學習活動[/B]

[B]初中:綜合人文科[/B]

[B]甲.回歸十年多名句[/B]
上回《通識大全》考過大家的記憶力,問過大家對一九九七至二○○七這十年間出現的名句字詞背後的事件,今回列出一些市民關心的社會事件,再考考你記性。
請將相關的字詞跟事件作適當的配對。
[B]句子 / 字詞[/B]
1.賤賣資產
2.紅灣不倒
3.電視辯論
4.古惑天皇
5.韓農襲港

[B]事件[/B]
A.紅灣半島:二○○二年底,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發表有關房屋政策的聲明,宣布停建和停售居屋,以及終止私人參建計畫等措施。紅灣半島屬私人參建計畫屋苑。二○○四年新鴻基地產以五點五億元購入紅灣半島百分之五十股權及承擔貸款等協議後,即表示可能拆卸改裝重建,社會認為此舉既浪費又不環保,同年十二月十二日,約二千位家長和小朋友參與「愛紅灣 天有眼 親子大遊行」,表達紅灣半島要「不倒」的意願,最終地產商決定不拆卸。
B.BT非法下載有罪:二○○五年,網名「古惑天皇」的網友,利用「BT」技術,在互聯網上與網友分享電影,被指違反《版權條例》被判入獄,他上訴至終審法院被駁回。他成為全球首宗以BT點對點技術發放侵權電影而罪成的案例,引起社會關注。
C.世貿會議:世界貿易組織部長級第六次會議於二○○五年底在香港舉行,有數以千計的南韓農民要來港示威反對,期間發生激烈的示威活動,但無造成嚴重傷亡和財物損失,香港成功在國際上留下管治能力和治安良好的印象。
D.特首選舉:二○○七年三月,香港舉行有史以來第一次有特首候選人作電視辯論,雖然傳媒和輿論都指梁家傑表現勝曾蔭權,不過最後曾蔭權仍然以大比數當選第三屆特首。
E.領匯事件:房委會要把其下屋苑商場及停車場「出售」,社會上有人認為資產價值被低估了,並指政府賤賣資產,公屋居民盧少蘭於二○○四年領匯集資後準備掛牌上市前,通過法律訴訟,尋求司法覆核阻止領匯上市。最終雖然敗數,但當日已阻礙了領匯順利上市,令不少人認購了領匯的市民失望。不過,領匯已於年前再接再厲,成功上市。

[B]答案[/B]
1.E, 2.A, 3.D, 4.B, 5.C

輯錄自○七年六月十一日《S-fil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