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建設環保運輸 綠色出行

2019.10.02
21764 21764

封面專題

能源科技與環境+今日香港



為了滿足中長期房屋土地需求,政府於2011年展開「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並於上月完成洪水橋與鄰近地區環保運輸的可行性研究,提出包括自動捷運系統、環保巴士系統及現代化電車三種低碳綠色運輸服務模式供公眾選擇;屆時,新界西北居民出外就業或消費將變得更便捷,有助促進區內經濟及文娛發展。

不過,三種運輸服務叫價數以百億元計,昂貴的營運成本引發爭議,加上規劃中的接駁路綫及營運模式欠周詳,未有顧全民生及交通需求,到底政府構設這個「環保家園」會否淪為空談?

新聞資訊摘錄


當局兩年前展開可行性研究,為未來洪水橋新發展區構思一套規劃周全的環保運輸服務網絡,並探討連接至元朗南發展的可行性,過程中,根據載客容量、效率和技術可行性三個基本準則,對七種環保公共運輸模式進行評估。首階段研究現已完成,當中自動捷運系統、環保巴士系統及現代化電車均可滿足基本評估準則的要求,但吊車、延伸現有輕鐵、單軌鐵路和個人快速運輸系統的可能性則被剔除。

2019年9月6日《星島日報》

洪水橋新發展區工作小組主席湛家雄:三種運輸服務模式造價過高,而且元朗區內交通繁忙,報告中的行駛路綫未有包括元朗市中心,未能滿足交通需求,不傾向支持環保巴士方案。

民主黨元朗區議員(南屏)黃偉賢:傾向選擇環保巴士系統,因其他「有軌」的交通系統某一綫道點一旦失靈,整個運輸系統便會完全受阻,影響市民出行。

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熊永達:環保巴士造價較低,但須與其他車輛共用路面,日後或會造成交通擠塞,至於架空行駛的自動捷運系統載客量高,車程亦較快,惟成本太高昂。

中大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環保智能不一定可以解決交通問題,香港交通負荷過重,難以實行類似外國輕軌的現代化電車,加上造價太昂貴。

現況:

運輸系統 三方案供諮詢

政府計畫在洪水橋及元朗南建設新發展區,而有關運輸系統的可行性研究,第一階段研究結果建議採用自動捷運系統、環保巴士系統及現代化電車,並通過公眾諮詢從以下三個方案中擇其一:

方案一:自動捷運系統

採用全自動操作和無人駕駛,列車於高架專屬軌道上行駛,造價大約400至450億元,若以泥圍站至流浮山站的車程計算,行車時間需要約13分鐘。優點為行車快、列車與路面行人及其他車輛完全分隔,不受道路交通情況影響,惟成本高昂,加上較多高架橋及車站造成較大視覺影響,乘客上落亦不便。

方案二:環保巴士系統

採用環保能源巴士如電動巴士,可在專屬巴士綫或一般公共道路上行駛,車站可配備收費閘機和閘門以提升上落客效率,造價預算為200億至250億元,以相同車程計算,行車時間約需20分鐘。最大的優點是靈活度高,造價為三種運輸服務模式中最便宜,但行車時間卻最長。

方案三:現代化電車

採用無架空電纜及人手操作,列車在專屬路軌行駛,預計造價約需250至300億元,相同車程行車需時17分鐘。低地台設計方便乘客上落,行人亦可於地面過路處橫過軌道。不過,若在路口與其他車輛共用路面,會增加行車時間,靈活度較低。



機遇:

推動發展 改善環境

1.推動就業及多元經濟發展

洪水橋新發展區被定位為新界西北的區域經濟及文娛樞紐,完善的環保運輸系統可連接新發展區及其毗鄰社區的就業、住宅區、商業中心、零售點、主要設施、鐵路站等,除了應付區內居民對外出行需要,亦可釋放區內經濟潛力。
預計日後早上繁忙時間,由未來洪水橋站至物流區的載客量,每小時可達一萬人次,大大促進區內人口流動,有助刺激就業。

2.促進可持續發展

現時全球約四分一的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均是由運輸系統造成,發展公共環保運輸服務系統可改善空氣質素及全球暖化問題,長遠促進可持續發展。根據環保署資料,香港2017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4,07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當中運輸方面佔了近兩成,反映本地有必要發展環保運輸,以進一步減少交通系統帶來的路邊空氣污染,長遠而言可改善居民的生活素質及營商環境。



爭議:

解決成本與土地問題

1.營運成本高昂

政府就洪水橋區內環保運輸系統可行性研究初步提出的三個方案,營運成本介乎200至450億元,造價十分高昂,以最貴的自動捷運系統為例,對比造價約800億元的高鐵,捷運系統未來僅服務區內十多萬名居民,不符合成本效益。

再者,初步的營運成本亦未有將周邊配套設施計算在內,意味着其日後的造價將會上升,預計票價或會對普通市民造成負擔,變相降低其使用意欲。

2.收地爭議未解決

雖然洪水橋及元朗南新發展區已預留空間興建環保運輸及服務走廊,但收地爭議仍未解決,當中棕地、農地等牽涉清拆、搬遷及賠償等複雜問題,處理耗時,因此區內相關的環保運輸系統及配套設施工程,日後或會因上述不同因素而受到延誤,及引致超支等問題。

Mindmap:環保運輸的發展與挑戰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

世界衞生組織曾發表數據,指出目前全球有超過九成人每天正在呼吸受污染的空氣,並估計每年因空氣污染而死亡的人數高達七百萬人。



資料B

政府鼓勵運輸業界轉用電動車輛,以改善空氣污染問題,不過環境局指出,在綠色運輸試驗基金下測試的3輛電動的士,於完成試驗後已全部登記改作私家車用途。局方解釋,的士幾乎整日要行駛,在正常營運模式下,的士司機未能撥出每日約4小時為車輛補充電力,而目前本地市場的電動商用車(包括電動的士和電動小巴)的普及性仍受制於其電池的高生產成本、電池有限的服務年期及偏長的充電時間等問題。

對於在公共小巴總站及交通交匯處加裝電動小巴充電設施的可行性方面,環保署已委聘顧問公司研究一套適合本港使用的電動公共小巴及其充電設施的技術標準和要求,協助推動不同車廠設計及製造適合本地使用的電動公共小巴及其充電設施。

資料來源:2019年5月22日《星島日報》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你認為路邊空氣污染如何影響本港的競爭力?(6分)

2.你認為政府在推行綠色運輸服務時,可能會遇上甚麼阻力?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同學可循不同層面闡述答案:
.健康層面:資料A顯示,香港2016年死於路邊空氣污染所致的肺癌及呼吸道疾病的人數分別為314及671,冠絕珠江三角洲地區其他城市。可見空氣污染是人類健康一大威脅,除會增加市民患病風險,相關醫療開支亦會上升,造成經濟損失,降低本港競爭力;
.生活層面:根據資料A,世衞指出目前全球有九成人每天在呼吸受污染空氣,每年更有約七百萬人因而死亡。反映空氣污染已嚴重影響人類日常生活,長遠不利可持續發展,削弱競爭力;
.經濟層面:空氣污染持續惡化,公眾健康無法受到保障,削弱營商環境及跨國企業投資者信心,長遠對本港競爭力學習工具造成負面影響。

2.同學應整合香港交通情況及有關綠色運輸技術的資料,再申述可能遇上的阻力:
.成本高昂:建設綠色運輸的成本昂貴,以電動車為例,電池生產成本高,一旦電池老化或出現損壞情況,更換過程所費不菲,削弱車主的使用意欲。發展集體綠色運輸系統亦需興建大型且造價高昂的配套設施,增加推行的阻力;
.配套不足:香港充電設施嚴重不足,加上電動車電池續航力不足、充電需時,對接載乘客造成不便,不利政府推行環保運輸;
.路面環境:香港路面交通長期擠塞,發展綠色運輸而興建的設施及車輛或會加劇有關問題。此外,本地路面斜坡較多,對電動車輛性能要求亦較高,高昂價格會限制使用者選擇,增加普及綠色運輸的困難。

學習工具

環保運輸系統 議題摘要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政府近年致力發展新市鎮,以應對人口增長帶來的龐大住屋需求。其中洪水橋新發展區與鄰近地區將採用環保運輸服務系統,包括自動捷運系統、環保巴士系統及現代化電車三個方案,以促進新界西北的社會經濟及就業發展。

完善的環保公共運輸有助提升居民生活素質及滿足可持續發展需要,但現存三種方案的營運成本昂貴,加上營運模式未必切合當地交通及民生情況,社會及政府須小心評估其發展可行性及成效。

議題相關單元

能源科技與環境
今日香港

持份者

‧香港政府
‧發展區市民
‧環保團體
‧公共運輸服務營運者
‧學者
‧區議員

相關概念

環保運輸 Green transportation


又稱可持續運輸或綠色交通,是指循環境永續發展的原則,採用節能、共享、低污染或可再生能源等,建設適合都市環境的大眾運輸方式,以減低對環境的影響,例子包括步行、自行車、電動車、以太陽能、風能等驅動的車輛等。而大眾在使用環保運輸工具的過程中,其生活形態同時會得到改變,並塑造更健康、具可持續性的生活模式,有助提升生活素質。

關鍵詞

‧公共交通策略 Public transport strategy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交通網絡 Transportation network
‧公共資源 Public resources
‧智慧城市 Smart city
‧綠化工程 Greening works
‧公眾諮詢 Public consultation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參考資料

‧《洪水橋新發展區與鄰近地區環保運輸服務可行性研究報告》
https://bit.ly/2lZs6Ai

載自2019年10月2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銀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