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瀛留學記
2019.09.20我當了一年日本高中生
今年九月,香港很多中學都過了一個不一樣的開學禮。去年這個時候,十七歲的吳如婷參加了「AFS國際文化交流計畫」,在日本當了一年高中生,同樣展開了不一樣的中學生活。與日本學生一起上課、參加部活、寄宿當地家庭、體驗各種文化活動,都讓她從另一角度認識食買玩以外的日本。一年的得着,就算回港後重讀中五,她也不介意。
一切源於朋友的一次分享
就讀迦密聖道中學的吳如婷(Bella),一直對日本文化深感興趣。兩年前聽朋友說起,參加了一個到匈牙利留學一年的交流計畫,獲益良多,於是萌生赴日交流的念頭。在向家人游說了足足一年後,Bella終獲首肯,於去年八月到福岡,當了一年日本高中生,今年七月剛回來。
Bella的日文是「有限公司」,絕對是「五十音都未寫得齊」就膽粗粗出發了。經AFS安排和配對後,成為福岡雙葉學園高中二年級插班生(等同香港中五),「該校是天主教私立女校,校風極嚴厲。」Bella笑道:「最可惜的是校服不是水手服,有點失望呢!而且皮鞋好硬,一點也不好穿,腳跟所結的繭,現在仍未退。」
課程大不同 課後清潔校舍
Bella在香港讀理科,但在日本則獲安排了讀文科,「上課要讀日本史、世界史、政治經濟、地理、古典文學等,另外的自修時間則跟隨當地的義工老師學習日語」,她補充道:「他們的古典文學除了要讀《源氏物語》外,原來要讀中國的〈桃花源記〉!」
由於計畫屬文化交流性質,學業是其次,所以Bella不用參與學校的考試測驗,有時甚至連功課也不用做。不過入鄉隨俗,清潔課室、抹窗、洗廁所、打掃庭園等,她一樣要做足。
當地學生協助融入
校方有接待交流生的經驗,安排了一位學生負責照顧Bella,協助她盡快融入校園生活。她和其他同學溝通都是英文日文夾雜的,Bella說:「日本人比較內斂,需要一段時間才熟絡。不過一說起中學生活,很快就打開話匣子。當我提到香港學生可以外出午膳,她們都很驚訝。」
●同班同學的大合照。
●雖然是文科班,但學生一樣要上生物和化學基礎課,這是Bella化學堂的筆記。
學業以外 初嘗劍道
一般人對日本中學生的印象,就是他們參加比賽的熱血故事。這在日劇和動漫中常出現的情景,Bella終於親自感受到。
香港的課外活動,日本稱之為「部活」,是校園生活中重要的一環,「整個中學生涯都是選同一項部活;而部活的要求很嚴格,尤其是體育部活,一星期練足六天,有時連星期日都要練習,一旦缺席的話會很麻煩。話雖如此,部活文化的確能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Bella最想參加的是弓道,可惜該校沒有開辦,於是選了劍道。第一天上課的「震撼」畫面依然歷歷在目:「第一天去到就要練習擊頭動作,所有組員一字排開,讓你逐個劈落去!」
相同的話題 相同的煩惱
雖然交流生活僅得短短一年,但Bella對當地中學生生活的認識增加不少:「日本的學習壓力很大,補習風氣盛行,每天早上坐車的時候,都會看到很多學生在背生字卡,但他們很擅長利用一些小工具幫助溫習。另外,女生真的非常非常貪靚,特別注重防曬和除毛,又愛影貼紙相,差不多每次出街都會影,三百日圓一次,這些都是女生之間的日常話題。」
最大得着 擴闊眼界
說到最令她難忘的,並非校園生活,反而是當地的文化體驗,「這一年學過茶道、書道、能樂、日本舞和太鼓。有位日文老師認識太宰府天滿宮的神官,試過入去神社參觀遊客止步的地方,大開眼界。除了日本同學,又認識了來自其他國家的交流生,還成為了好朋友,現在仍用FaceTime保持聯絡。」
親身體驗 日本的另一面
Bella先後與五個接待家庭同住,和室洋室都住過,而接觸最多的必屬接待媽媽,「日本很多家庭都是雙職家庭,卻甚少請工人,這和香港很大分別。家中所有家務都是由媽媽負責。由早上五點多起牀準備便當,到晚上八點半回家煮飯打掃,甚至檢查子女的功課,都是由媽媽一力承擔。」和成年人傾談的話題嚴肅許多,她和媽媽們會提及校園欺凌、傳統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自殺率高企等「現實社會」問題,讓Bella認識到日本的另一面。
「日本是一個很壓抑的社會。國民不會流露負面情緒,而且說話都很慎重,很怕麻煩別人,日語的委婉語用法實在太高深了,還有他們對禮儀的執着,每件事都有繁複的禮節,外人一下子難以理解。」
停下來思索前路
異國生活的確能夠擴闊眼界,本身有參加話劇活動的Bella對太鼓非常着迷,本來感到前路迷茫,經過這一年的多次接觸,反而燃起當表演者的夢,「我覺得當中學交流生最棒的地方,就是不會有學業和打工壓力。這讓我可停一停,好好想想未來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