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鴻齡接任醫管局主席
2019.09.13商界出身、曾任中信泰富董事總經理的七十一歲范鴻齡獲委任(1)為醫院管理局主席,接替即將卸任的梁智仁,十二月一日起生效,任期為兩年。行政長官同時委任黃永灝及邱達根為醫管局新成員,任期同樣由十二月一日起生效,為期兩年。
范鴻齡自二○一八年起獲委任為醫管局大會成員,並出任(2)醫管局大會轄下財務委員會、人力資源委員會、醫療服務發展委員會及中央投標委員會成員,並自今年四月起出任葵涌醫院及瑪嘉烈醫院管治委員會成員。
字詞解釋
(1)委任︰派人擔任某職位。
(2)出任︰出來擔任某職位。
文化知識
醫師別稱
出身商界的范鴻齡獲委任為醫管局主席,接替即將卸任的梁智仁。中國早在周代已有一套較完整的醫藥管理制度,《周禮》記載,東周時期的宮廷醫師須接受不同專科訓練,細分為疾醫、瘍醫、食醫、獸醫等專科。這些在朝中工作的醫師一般稱作「太醫」。
「太醫」一詞最早可追溯至秦代,西漢時已設有「太醫」的官職。唐宋年間,朝廷在太常寺設太醫署或太醫局;金朝開始,則改稱太醫院。太醫是服務皇宮成員的醫生,屬於當朝官員,有明確等級制度,其中只有「御醫」等級才可為皇帝及親屬看病。據《清史稿.職官志》記載,太醫院的大夫分四等,第一等是御醫,只有十三人;第二等是「吏目」;第三等為「醫士」;第四等是最低級的「醫生」,相當於今天的助理醫師。
至於「大夫」一詞,本來也是古代一種官職,由於宋代開始設置大夫以下的官階,而在醫官中,最高級別的是大夫,其次為「郎」(又稱「郎中」),再以下是「醫效」、「祗侯」等。後來因為大夫級別最高,民間便尊稱醫生為「大夫」;又因為醫官中有郎中一職,故郎中也成為醫生的別稱。當時北方人多稱醫生為大夫,南方人多稱為郎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