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陳曉蕾《記者路上 說人嘗味》

2013.03.08
214 214

陳曉蕾又出書了。「這次關於甚麼環保議題?」不是不是,是她終於回歸老本行,寫人。出版過《夠照》、《剩食》、《香港正菜》多本環保書,被標籤為環保代言人是意料之中事。她本人當然高興,但一直以記者自居難免耿耿於懷:「我不只寫環保,還會寫其他!」於是將過去幾年在雜誌上的人物專訪結集成新作《好味》,以食為主題,說情寫人,她說:「食物,要加添人情味,才色香味俱全。」

讓人放下戒心的秘密

其實陳曉蕾實在不須為自己記者的身分和功力而擔心,皆因她上月舉辦人物訪問工作坊,火速爆滿,參加者由行內人、到環保分子、讀者都有,號召力可想而知。既然新書寫人,當然先問前輩,如何寫出好人訪?做足資料搜集、要夠好奇、練文筆以外,她的答案爆笑驚人:「中國人喜歡圓形,可能我臉圓圓,感覺易親近,容易令被訪者放下戒心和我輕鬆深入聊天。」的確,細看被訪者名單,明星、名人、藝術家、大商家、政客……要他們和你掏心掏肺絕非易事。「像訪問藍奕邦,內容主要環繞他和死去媽媽的感人故事,但難免提到感情事,這時當藝人的他會突然戒備,生怕我問一些娛樂記者關心的事。所以要先讓被訪者清楚我的目的和身分。」這番事前工夫,絕不容馬虎:「我在環保界略有名氣,以為出去訪問別人會知道我是誰,怎料許多被訪者都不認識陳曉蕾!於是每次訪問前我都會帶自己的書給被訪者看,先讓他們放心,我不是要寫是非八卦攻擊他們。」如此細心,難怪連名人趙世曾之女,去年與同性伴侶結婚的趙式芝,看過陳曉蕾的作品後,也覺得非常有意思,放心敞開心扉與記者談父母的事。

寫在好味道背後
新書是把在飲食雜誌裏的專欄文章結集,內容雖與食有關,但陳曉蕾筆下的食物,卻不只好味道:「香港人講食只着重好不好味,抵唔抵食,我希望能寫出食物背後的人情味。」她認為生活上許多事情都與食物有關:「與朋友相交相知,也少不了食。訪問張曼娟,聊到一位我們的共同朋友,他喜歡帶我們去吃特別的、別人不知道的食物,但自己不會吃,看着我們吃便過癮。這位朋友過世後,張曼娟本不想聊他,但我們都覺得這份食物裏的友情,值得被記錄下來。」除了食和人情味之外,還有另一主題「我的媽媽」,原來是雜誌編輯的主意:「原本想寫一系列『是誰決定香港人口味』的文章,後來編輯認為我的專欄在雜誌後面部分,安排一些感人窩心的小品比較適合,於是就有了媽媽們的故事,而其實這主題也很適合我專欄的風格。」
陳曉蕾的專欄,並非一般看到的評論或風花雪月自說自話的文章,而是夾雜訪問:「外國很流行在專欄加插訪問,特別我是個記者,訪問可是我的專長。當然要花的心力時間比一般專欄更多,但勝在能讓內容更豐富,而且取材自由,又可加入個人情感。」為了讓讀者看得舒服,她連排版、設計都參與討論,一絲不苟。所以說,這不只是人訪結集,更是一本可看度甚高的小品散文。

預告:深入死亡禁地
因為重視,所以執着自己記者身分,出書比許多暢銷作家還勤力的陳曉蕾,寫人之後,下一本繼續緊守記者崗位。這次,她將為讀者發掘不為人知與死亡有關的事:「一直關心香港的生死教育,今年6月會推出一本入門書,內容包括報道香港的殮葬服務、面對死亡的心靈輔導、自殺者家人的個案分享等等,希望藉此增加香港人的凝聚力,喚醒大眾關心生死教育。」

文:小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