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網絡假新聞橫行 規管有法?!

2019.06.05
21245 21245

封面專題

全球化+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生活素質+自我了解


網上資訊繁多,但內容孰真孰假,卻甚少人考究。網上與現實世界的關聯已十分緊密,有些網上假新聞對現實世界影響重大,例如現在仍未停止的中美貿易戰,就有網上傳言「騰訊封殺蘋果,iPhone無法使用微信及微信支付」、「聯想撤出中國」等,但聯想本身就是中國企業,怎會撤出中國呢?又如上屆美國總統大選和前年的法國總統大選,都有不少假新聞在網上充斥。

為了打擊網上愈來愈猖獗的「假新聞」,除了各大社交平台發聲明簽署守則外,多國亦已立法規管,展開全球大作戰。



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facebook有責任解決有害內容在網上平台快速傳播的問題,並在監控有害內容、確保選舉公正、保護私隱及數據可攜權四方面訂立新法規。

香港立法會議員兼大律師楊岳橋:在保障言論、新聞、出版等自由的大前提下,香港沒有規管發布、散播假消息的專門法例,目前只能按其言論造成的影響,由政府或受害人作出相應的檢控。

法國人權大使克羅凱特:立法懲處散布不實資訊者是很難的一件事,如何取得平衡點,達到不損害言論自由,又保障少數群體人權的情況,成為主要課題。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科技和社交媒體的普及,讓仇恨言論和假新聞非常容易散播。這讓惡意人士更容易操縱觀點,甚至影響選舉。儘管公眾教育是第一道防綫,立法管制亦是重要的環節。

Google行政總裁皮查伊:新版Google新聞應用程式,加強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讓用家在可信任來源提供的消息中,瀏覽關心的新聞,對事件有全方位的觀點。

現況:網絡假新聞 現實影響大

根據歐盟定義,假新聞是「意圖獲利或欺瞞民眾」而「創造、呈現及傳播出來」的「虛假或誤導的資訊」。假新聞的破壞力不容忽視,尤其在選舉期間,假新聞很可能影響選舉結果,而帶有惡意的假新聞也可能迅速激發社會不同族群間的衝突。最備受關注的就是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當時有指俄羅斯在不同網站及社交媒體上發放假新聞,企圖影響選情。

美國《科學》期刊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指○六至一七年間,三百萬網民在Twitter上發表的十二萬六千條貼文之中,假新聞較真新聞被轉發的機會高七成,原因是,假新聞看起來比較震撼,內容峰迴路轉。



網媒對策:簽署守則 自我審查

為了打擊假新聞,不同社交媒體紛紛提出相應措施。去年歐盟推出了一份《虛假資訊處理守則》,社交媒體巨頭facebook、Google、Twitter都有簽署,承諾採取具體行動:

facebook——移除違反facebook條款的內容,如發放恐怖主義訊息或煽動仇恨的內容等;若是假新聞或煽情的新聞,出現率將會減少;亦會加入內容發放者的資訊,讓受眾自行選擇相信與否。

WhatsApp——轉發超過五次的訊息,會被標為「經常轉發訊息」;若訊息被頻繁轉發,會檢查當中有否違規內容。

Google——聘請資深新聞編輯,真人判辨網上新聞真假,亦會給予「權威消息來源」加分,令其消息可列在搜尋結果的較高位置。



政府對策:立法管制 打擊謊言

除了網上媒體,各國都有新法出台來打擊假新聞:

美國是最早為打擊假新聞而立法的國家,於2016年實行《反外國宣傳與造謠法案》,由國務院召集成立跨部門「全球作戰中心」,協助記者、智庫、民間團體、非政府組織等,識破來自外國政府的政治宣傳。

德國的《社交網路強制法》於去年一月生效,用戶人數逾二百萬的社交平台,必須在廿四小時內刪除「明顯非法」的文章,例如假新聞、牽涉種族歧視或恐怖主義的內容等,否則會罰款五千萬歐元。

新加坡國會最近通過《防止網絡假新聞和網絡操縱法案》,賦權部長決定哪些是假新聞。



爭議:網絡管制 恐變打壓工具

有調查顯示,一半受訪者認為假新聞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更有近九成民眾支持立法管制,但在立法過程中卻會引起諸多爭議:

侵害新聞和言論自由——網民步步為營,而新聞工作者亦隨時因為新聞的準確性而觸犯法例,不利資訊流通,以及新聞和言論自由。

恐淪為政治工具——何謂假新聞,是不容易判斷和舉證。不少人擔心一些政府會以「網絡審查監控」為由,打壓異見人士,營造白色恐怖,引發自我審查或寒蟬效應。

窒礙媒體創作——不少創作或會涉及二次創作、諷刺漫畫、滑􄨤模仿、引言批評等,隨時會因為網絡管制而墮入法網,窒礙創作。

Mindmap:網絡假新聞與管制措施



學習教材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傳媒行業邁向數碼化多年,浸會大學發表首份針對本港媒體數碼發展的報告,觀察全港八十七家媒體狀況並訪問千名市民,發現四成六受訪者通過社交媒體獲取新聞資訊,比例較歐美國家高,但同時對社交媒體上轉發的新聞最不信任。報告亦指,近九成人選擇以免費方式獲取新聞資訊。浸大新聞與社會研究所總監李文坦言,本港暫看不見有傳媒可單以付費新聞形式「捱到十年」。

報告同時指出,受訪者對社交媒體上的新聞資訊最不信任,信任度不足百分之六;其次是獨立或另類媒體,有一成八;最信任的仍然是傳統新聞媒體,達三成一。市民多用社交媒體獲取新聞資訊,但又最不信任以此渠道獲得新聞內容,兩者看似矛盾。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30-11-2018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一,你認為漫畫所示的網上資訊處理方法能否見效?(6分)

2.資料二提到「市民多用社交媒體獲取新聞資訊,但又最不信任以此渠道獲得新聞內容,兩者看似矛盾」,你認為原因何在?對社會有何影響?(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同學應先描述資料一的漫畫,一個清潔女工正在「網絡直播」的電話/平板電腦上清掃「色情、低俗、淫穢」字樣,比喻政府/有關機構正管制網絡上的資訊。對於這個方法,同學可以從以下角度分析其成效:
→如何判斷和審核這些資訊的內容、質素和真偽?
→現今的資訊在網絡平台和媒體快速傳播,可以如何管制?
→管制網絡與言論自由之間怎樣取得平衡?有甚麼持份者的考慮因素?

2.對於市民最經常利用社交媒體獲取新聞資訊,但又最不信任社交媒體上的新聞資訊,兩者之間表面上是矛盾,但實質上是共存的。由於社交媒體上的新聞內容比較誇張震撼,而且消息流動快,市民看見有趣便轉發;至於資訊的真實與否,對大部分網民來說並不重要。
而這種風氣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一般市民對網上的新聞資訊不求證,並信以為真,便容易引起社會混亂,例如早年的「盲搶鹽」事件。這些假新聞小則影響個人健康,大則引發集體恐慌,令投機分子可從中圖利。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網上愈來愈猖獗的假新聞,小則影響個人健康,大則引發集體恐慌,甚至影響政局。有見及此,各國都立法來打擊假新聞,先是美國,及後的法國、德國,以及最近歐盟和新加坡都紛紛有新法出台,規管網上資訊。藉此探討規管網上資訊的方法和成效,以及思考網絡資訊流通和言論自由之間應如何取得平衡。

議題相關單元

全球化
今日香港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持份者

‧政府
‧網民
‧傳媒
‧網絡媒體
‧科技公司
‧人權組織
‧創作人士
‧異見人士

相關概念:後真相 Post-truth

後真相一詞被《牛津字典》封為2016年度的風雲詞彙。「後真相」即不是真相,指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在網絡時代,由於人人都可以在社交媒體發放未經查證的消息,網絡覆蓋全球,造就人人都有權及空間發布消息和意見;一種普遍現象就是,許多人都以個人情感與信念去選擇網絡的「同溫層」,並「製造」或相信一些符合自己期待的消息,代替相信現實,或有根據的報道,而同溫層的網民又分享有關消息,令其廣泛流播。

關鍵詞

‧假新聞 Fake news
‧網絡控制 Network control
‧網絡主權 Network sovereignty
‧網絡安全 Network security
‧自我審查 Self-censorship
‧社交媒體 Social media
‧大數據 Big data
‧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防火長城 Great Firewall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參考資料

《後真相時代》
作者:海特.麥當納(Hector Macdonald)
譯者:林麗雪、葉織茵
出版社:三采文化

載自2019年6月5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龍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