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甜言蜜語 糖衣毒藥? 買like求誇 心態剖析
2019.05.22封面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現代中國
主題:自我了解+人際關係+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
答案︰誇誇群
解說
最近內地突然冒起了名為「誇誇群」的群組。進入群組後,只要隨便發一個求誇的理由,不管多麼無厘頭,都會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群友將你讚得天上有地下無。有商人從中看到商機,乘勢推出「誇人服務」,買家只要付款就能被人從各方面不斷誇讚。
「誇誇群」遍地開花
「誇誇群」最初由內地大學生發起,在考試壓力下互相稱讚鼓勵。據說第一個「誇誇群」在3月初於復旦大學誕生,但不到兩個星期,已擴展到六個,成員更從200人增加到2,000人。這股「誇誇風」很快席捲清華、北大、交大、同濟等各校,更愈玩愈大,在微信遍地開花。這些群組規定群內的人只能相互送上正面的誇獎,營造和諧氛圍,而且要不吝溢美之詞。
誇讚帶來另類商機
「誇誇群」中各種奇怪的求誇理由都有,曾經有網民只發送兩個句號,都得到稱讚——「嘩!太厲害了!這兩個句號比我用圓規畫出來的還要圓潤」、「有光澤,就好似兩顆珍珠,又像極了小姐姐的眼眸,清澈透亮!」
有人便看準這個商機,提供誇人服務。當人們購買服務後,便會被加入一個群組內,隨之而來的是瘋狂的誇讚。由於是按時收費,時間一到,顧客就會被踢出群組。內地媒體指,中國職場社交平台最近出現「誇誇師」的招聘廣告(見下圖),每小時薪資待遇高達500元,工作就是向那些有煩惱和負面情緒的人,送上讚美和鼓勵。
對於誇讚之詞,有人受落,但亦有人稱之為「沙雕」(形容某件事或某人比較愚蠢的意思)和「彩虹屁」(指盲目吹捧自己的偶像,連屁都能稱讚為彩虹色)。 其實這些「無厘頭」群組已非第一次出現,去年也曾流行過「噴噴群」(在群組中與陌生人互相爭辯責罵),可見並不是甚麼網絡新鮮事。
究竟這些群組在內地迅速冒起,反射了甚麼社會心態?長遠會對社會帶來甚麼影響?
渴求誇讚 3大原因
一般人都喜歡聽到別人讚美自己的說話。雖然在「誇誇群」,人們都知道這些讚美很多都是表面的虛偽應酬,但「誇誇群」能短時間在內地火起來,某程度上反映了內地青年的情感需求和社會心態。
1.青少年自信心不足
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受朋友、親人對自己的評價影響。對於自信心不足及缺乏關愛的青少年,因介懷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希望通過加入「誇誇群」來獲得別人的讚賞、肯定和鼓勵,從而建立自信心和滿足感。
付費找陌生人誇讚,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細看近年內地年輕人流行的「喪文化」、「佛系」、「精芬」等生活態度,似乎不難理解;「誇誇群」一定程度滿足了現代人對存在感的渴求,為大家提供了一個能獲得鼓勵與信心的地方,像是青年自創的一種心理互助模式。
2.生活學習壓力過大
「誇誇群」是現代人焦慮的產物,亦反映出普遍中國人吝嗇於讚美他人的特性,深怕多稱讚別人,對方會變得囂張,又或令其他人感不滿,故通常較婉轉的表達讚賞,跟西方文化大不同。
現代人在生活、工作、學習上的壓力和焦慮,一方面放大了對情感支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人們為親友提供情感支持的能力。據2017年4月「國家衞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公布,單純抑鬱症患者佔人口3.6%,即約4,990萬人,若加上「不自信、不快樂的人」,定遠超此數。「誇誇群」的受歡迎,多少反映現代人孤獨無助的困境和精神脆弱。
3.強調自我表達的時代
「誇誇群」跟其他社交平台如facebook的「呃Like」心態一樣,既是一種社交模式,也是一種情感表達。在強調自我表達的時代,「誇誇群」有助青少年與他人分享,引發其他人的關注,及通過這種方式疏解個人情緒。人際關係基本上是在親朋之間進行,但在開放訊息的時代,青少年未必需要建立真實的人際關係,通過互聯網平台與陌生人互動、互讚,都是促成「誇誇群」盛行的原因。
誇讚風盛 影響兩面
誠然,在「誇誇群」中獲得誇讚,讓自己的心情愉悅一下,無傷大雅。最怕是年輕人對這樣的群組產生依賴性——只聽好話。究竟「誇誇群」的流行,對社會可能帶來甚麼影響?
正面影響:傳達正面訊息
從正面的角度看,一個推廣欣賞身邊好人好事的運動,有助傳達正面的風氣,畢竟現在人們多負面情緒,除休息、運動、消閒外,「誇誇群」提供了一個另類的減壓方式。這種自娛自樂的交流,讓人感覺壓力少一些,滿足自己的自尊心。就如英國早前設立了「孤獨大臣」來解決因孤獨而產生的社會問題,「誇誇群」正有異曲同功之效。
負面影響:浮誇氛圍破壞關係
每個人都會懂得自我勉勵、欣賞自己的長處,從而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可是,「誇誇群」會令人過分着意別人的讚賞,當在網絡世界沒有「like」時,便會自覺一無是處,有機會陷入情緒低落或抑鬱。長此下去,人們只會盲目相信這些稱讚,甚至上癮。
此外,浮誇虛假的誇讚氛圍會讓青少年喪失正確的自我認識,變相逃避現實,以及不能反省自己的問題和不足,自我評價出現偏差。當大家寧願花錢去接受虛假讚美也不願意去跟朋友真心交流,長遠會破壞人際關係。
結語
大家與其花時間和金錢在群組中「求誇」來麻醉自己,例不如認真建立一段真實而長久的人際關係,建構健康正面的自我概念和價值觀,從錯誤和批評中學習正面解決問題和接受自己的不足。畢竟一個真實的擁抱,一個支持的眼神,會比幾句「誇誇」來得更有溫度。
Mindmap:「誇誇群」出現的原因與影響
參考資料
‧「誇誇群」風靡中國大學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7581673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大家都喜歡聽到別人的讚美、按「like」,但甘於付費而得來虛偽的「誇讚」又是怎麼一回事?這些群組為何在內地迅速冒起?反映了青少年的甚麼問題?對社會又帶來甚麼影響?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喪文化 Demotivational Culture
喪文化源於內地,指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可以語言、文字或圖畫表達,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現今年輕人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對於家庭、學習、事業、情感等的不順及壓力,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無奈,甚至是自暴自棄,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的社會心態。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自信心 Self-confidence
‧網絡平台 Network platform
‧言論自由 Freedom of speech
‧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自我形象 Self-image
‧自尊 Self-esteem
‧社會心態 Social mentality
‧朋輩關係 Peer relationship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這幾個星期,誇誇群在內地莫名其妙的流行起來。所謂誇誇群,就是社交網絡裏的一些群組,各人在群內互相誇讚褒獎,這類群組比較多出現於各大專院校,任何人在群組「求誇」,都會得到其他成員大力吹捧,言詞極盡肉麻。
另外亦有付費誇誇群,那是針對個人的服務,客戶在電商平台購買後,就會被店主拉進群組,全群組過百人一起讚你,你發個句號都可以被「打手」誇到天上。服務按時收費,平均一分鐘五元左右,夠鐘就退群。有群主只開一個群就日賺千元,可是這兩日付費誇誇群忽然被下架了,估計是有關當局取締。
資料來源:摘自《頭條日報》13-4-2019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一,解釋「誇誇群」帶來哪些影響。(4分)
2.你有接受誇讚的需求嗎?你願意為接受誇讚而加入「誇誇群」,並為此付費嗎?為甚麼?(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資料一的漫畫主要是描述「誇誇群」的正面影響。漫畫中的男主角起初因為「學習能力、個人情緒和自信不足等」而感到莫大的壓力;而經過了「某校誇誇群」,在群組裏得到其他成員大力吹捧,後來便變得開朗快樂,反映「誇誇群」有助傳達正面的風氣。
2.自由作答。同學可以從自身出發,反思「誇誇群」的誇讚對自己有何影響,可以切入的角度如下:
‧付費的「誇誇群」的誇讚,是否出自真心?
‧會否因為「誇誇群」的誇讚而相信了錯誤的價值觀和訊息?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在「誇誇群」裏被誇獎,可能是因為取得成績,須要被讚美;也可能是因為犯了錯誤,須要獲得安慰。在得到讚美和誇獎之後,應該像汽車加滿了油之後,更有動力、更加努力,而不是沉溺於被誇讚之後的喜悅,忘記為甚麼須要在「誇誇群」裏求誇。這樣才會讓「誇誇群」的存在更有意義。
互聯網造就了許多新事物,「誇誇群」就是其中之一。它為年輕人尋找心理安慰提供了一個「天然浴場」,讓年輕人的心靈獲得慰藉。但網絡就是網絡,它營造的環境終究是虛擬的,每個人面臨的依然是現實。因此,不應沉溺於「誇誇群」中,用一些並沒有針對性的讚美來滿足自身片刻的心理需求。應該把「誇誇群」當作加油站或者休息區,在須要加油鼓勵或者安慰之時,來這裏尋找。而工作和生活,永遠須要我們更加努力、踏實地去奮鬥,這樣才能收穫更加美好的人生。
資料來源: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15-4-2019
多角度思考
1.你認為「誇誇群」會成為社會的主流嗎?解釋你的答案。(8分)
2.「人際關係比誇誇群更能建立自信」。在此原則下,你認為家庭、學校和政府可以怎樣幫助年輕人建立自信?(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會成為主流:「誇誇群」於短時間內在內地興起,更有人願意花錢購買誇讚,反映出內地人特別是青少年對此的需求;
不會成為主流:「誇誇群」只是網絡「惡搞文化」的體現,它能在短時間內帶來一些愉悅感,但這些沒緣由的誇獎,時間長了就會令人感到乏味,很快就會失去效果。
2.
‧過去家長多以更高標準要求孩子,不大會誇獎。但是,正面鼓勵、支持往往能夠激發孩子的自信心,鼓勵他們更好成長,這是很重要的一種教育方式;
‧學校要對長期處在負面情緒下的學生給予及時關注和指導,多鼓勵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增加歸屬感,使學生能獲得來自現實的誇獎;
‧政府須要建立更多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包括心理治療師、社區工作者等,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心理支援。
載自2019年5月22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