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游俠列傳序》(節錄)司馬遷
2019.05.14文言文閱讀理解
《史記.游俠列傳序》(節錄)司馬遷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①,久孤於世,豈若卑②論儕俗,與世沉浮而取榮名哉?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誠使鄉曲③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④,其勢激也。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然儒、墨皆排擯不載。自秦以前,匹夫⑤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捍⑥當世之文罔⑦,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⑧,宗彊⑨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⑩,游俠亦醜⑪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⑫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 |
註解
1. 咫尺之義:猶言片段,拘束之義。
2. 卑:降低。
3. 鄉曲:鄉野偏僻的地方。
4.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順風而叫,聲音並未加響。語出《荀子.勸學》。
5. 匹夫:即平民。
6. 捍:違反。
7. 文罔:即法網、法律。
8. 朋黨:相互集結之人。
9. 宗彊:謂強族大戶,指地方之富豪。
10. 恣欲自快:放縱情意。
11. 醜:憎惡。
12. 猥:茍且。
練習題
1. 試解釋以下畫上橫綫的字詞:(8分)
a.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故士窮窘而得委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名不虛立,士不虛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試語譯以下句子: (3分)
設取予然諾,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據《史記.游俠列傳序》,在下面的橫綫上填寫適當的內容。(6分)
這篇文是《史記.遊俠列傳》的前序。在文中,司馬遷運用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i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種修辭手法,突出了游俠的高貴品格,對他們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亦表露強烈不滿,反對把他們與ii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為一談。
4. 判斷以下各題的陳述。(6分)
a. 司馬遷對於民間的游俠均被埋沒而不見於史籍,感到非常遺憾。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b. 遭受困厄之士人,也常常依附游俠的幫助。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5. 以下哪項不是司馬遷在文中提出的觀點呢?(2分)
○A. 貴族出身的人,因為有錢有地位,比較容易獲得名聲。
○B. 游俠獲得名望,都是靠着自己的義行。
○C. 扶危濟困、不求回報的游俠做過很多行俠仗義的事情。
○D. 過去所有史書對游俠的評價和陳述都是不公正的。
6. 司馬遷在文中分析了不同類型的俠客,試根據原文完成下表。(6分)
7. 司馬遷如何將儒家和游俠作對比,用意何在?試說明之。(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a. 固執己見 b. 委託命運 c. 磨煉名節 d. 無故依附
2. 他們很重視獲取和給予的原則,並且恪守諾言,義氣傳頌千里,為義而死,不顧世人的議論。這正是他們的長處,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做到的!
3. i. 對比 ii. 襯托 iii. 豪強
4. a. 正確 b. 正確
5. D
6. i. 很重視獲取和給予的原則,並且恪守諾言,義氣傳頌千里,為義而死,不顧世人的議論(2)。
ii. 從辦事到見功效,說話守信用來看,游俠的義氣,他們堪比古代聖賢(2)。
iii. 修養品德,砥礪名節;揚名天下,沒有人不稱讚他們的賢能(2)。
7. 首先司馬遷提出了有些儒家人士,是靠儒術取得了高官(1),但他們虛偽狡詐,毫無信義可言,僅憑有權有勢,就受到稱讚(1),這些人與濟人之危、奮不顧身的游俠反而受到污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1),突出了布衣之俠的高貴品格(1),而且對他們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亦表示了強烈的不滿(1),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不平(1),從而大大深化了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