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美式飲食之過? 全球「超重」 吃出病來!

2019.05.08
21052 21052

封面專題

公共衞生+今日香港+全球化


主題:對公共衞生的理解+生活素質+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答案︰C


解說


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世界衞生組織於2017年在醫學期刊《刺血針》(The Lancet)發表的研究顯示,中國的肥胖(obesity)兒童及青少年人數比例,男童為15.4%,而女童為7.1%,高於鄰近的韓國、日本、新加坡和香港。



「超重」地圖 有迹可尋

香港肥胖學會最近公布調查結果顯示,本港有四成五人屬過重或肥胖,而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國,就為避免國內肥胖問題惡化,計畫禁止電視在晚上九時前播放「垃圾食物」的廣告。超重或肥胖,顯然已是個全球化現象,世界衞生組織(世衞,WHO)亦已將之列為疾病,然而,香港肥胖醫學會一項調查發現,逾七成港人不知道世衞已將肥胖列為疾病,更有逾四成人認為肥胖不算是疾病,該學會指,肥胖是「百病之源」。

全球超重或肥胖情況如何?大家看一看世衞的「超重」盛行地圖便知一二。(*顏色愈深代表該地方愈多人有超重問題)



全球肥胖推手:美式飲食

根據世衞資料,自一九七五年以來,全球肥胖人數已增長近三倍(從圖一地圖上的顏色相對較淺色,轉成圖二的普遍較深色);二○一六年,全球逾十九億的成年人是超重,其中超過六點五億人是肥胖。

英國逾半人口超重

根據圖二的「超重」盛行地圖,最深色、最嚴重的地方為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歐洲的英國,還有南半球的澳洲,以及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的墨西哥和南非等地。據世衞資料顯示,在超重方面,英國在歐洲中排名第四,約六成四的人口超重,即每三個人中就有兩個超重。倫敦衞生與熱帶醫學院歐洲公共衞生教授Martin McKee直言,英國的超重或肥胖問題是受到了美國影響。

美國輸出軟實力

按以上所述,西方飲食文化是導致超重或肥胖全球化的推手,當中來自美國的影響最大(美國的肥胖率為百分之三十二)。這說法是據全球化之中的文化帝國主義論點出發,意指美國通過強大的軟實力,將其飲食文化輸出到世界各地。

同學想一想美式飲食文化的特色是甚麼?分量大、高脂和高糖,如此飲食,不但會導致肥胖,更容易引致其他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中國美式快餐增長快

來看看中國的情況。二○一六年有約一成五(15.4%)男童及百分之七(7.1%)女童屬肥胖,數據反映了中國社會的一些情況——社會富裕了,人民衣食較以往豐足。至於有否受到美式飲食文化影響?例子:美式炸雞快餐店肯德基在中國的母公司百勝中國表示,去年每日擴充兩家分店,目標是在二○二一年增加至一萬家分店。由此可見,美式飲食文化在中國的「滲透」和受歡迎程度,亦可解釋到中國的肥胖率上升的原因。





傳統文化深厚 減外來影響力

美式飲食文化向全球輸出,所到之處都受其影響,但是否一定引致當地肥胖率飆升?當然不是。試看以下一些例子。

日本:改良美式飲食

二次大戰後,日本和美國關係趨於密切,是彼此互相視為盟友的關係,日本人接受美國的文化,包括美式飲食。不過,日本卻是肥胖率低的國家之一,只有百分之四,相對美國百分之三十二的肥胖率,日本人何以不受影響?

專家們分析指出,日本的傳統文化根基穩固,雖然社會包容和接納其他國家的文化,但沒有被其「吞噬」,日式料理依然是主流。對於外來的飲食模式,日本沒有全盤接收,而是把其改良,例如美式飲食中的牛扒,在分量和食物配搭上把其變得健康一些;只要比較日式牛扒定食和美式餐廳的牛扒餐,大家就一目了然。

最重要的是,日本飲食文化推崇新鮮食材,因此,即使日本人不熱衷做運動(根據醫學期刊《The Lancet》的「全球最不愛運動的國家」排名,日本位列十一,全國六成人參與運動的積極性在平均水平以下),肥胖率都不高。

法國:飲食文化自成一派

法國與英、美接觸緊密,但是法國沒有像英國一樣,被美國飲食文化「侵佔」,肥胖率為百分之十一,算是可接受水平。

法國與日本相似,飲食文化自成一派,名聞於世,更為當地人所自豪,外來的飲食文化不易「入侵」,加上法國的語言非英語,美式飲食文化難以通過電影、廣告等等滲入並形成影響力,同樣道理,美式飲食也不容易「進攻」意大利!





Mindmap:肥胖全球化



參考資料

‧肥胖:一個重量級健康問題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ncd_watch_august_2018_chin.pdf

‧美國人的飲食結構帶多糟糕?
https://cn.nytimes.com/health/20140514/t14dietary/zh-hant/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無論是香港最近公布的調查報告,或是英國針對兒童超重問題而擬禁播放「垃圾食物」廣告,均顯示被視為「疾病」一種的「肥胖」是個全球化問題,人們多認為是受美式飲食文化影響,其實文化的全球化,在不同國家地方的影響有其差異,延伸探討當中能左右其影響力的因素。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文化帝國主義 Cultural Imperialism

除了飲食,全球許多地方的人的生活習慣、娛樂,甚至信仰,都受某一地的文化影響和主導,有稱這種影響力是源於文化帝國主義。

由於西方國家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主流的媒體產業,加上文化商業化,於是能夠主導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分銷,令世界各地的品味和思想朝向西方,例如慶祝西方節日如聖誕節和情人節、追捧荷里活電影,及以英語為主要用語等等,猶如通過文化征服世界一樣。其中,美式文化就被喻為文化帝國主義的代表。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文化單一化 Cultural Homogeneity
‧健康意識 Health Consciousness
‧飲食文化 Food Culture
‧廣告效應 Advertising Effect
‧肥胖症 Obesity
‧體重指數 Body Mass Index(BMI)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香港肥胖醫學會一項調查發現,逾7成人不知道世界衞生組織已將肥胖列為疾病,更有逾4成人認為肥胖不算是疾病。學會指肥胖是「百病之源」,建議將「肥胖」改名為「肥胖症」,倡運動和控制飲食減肥,及改變生活習慣,以醫療角度,減低因肥胖引致的健康風險。

香港肥胖醫學會去年以電話訪問1,008名成年人,發現受訪者多數會以體重界定肥胖,70.9%受訪者不知道世衞將肥胖列為疾病,亦有44.2%人認為肥胖不是疾病。調查亦發現41.5%人曾經減肥,當中85.1%人以運動和控制飲食減肥,有6.1%人曾使用減肥藥。較多男性會傾向低估自身體重,而女性則傾向高估。

香港肥胖醫學會會長周振中形容肥胖是「百病之源」,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包括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膽囊疾病等。他說,調查發現有65%受訪者低估體重,而這些人士較高估體重人士,更多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

資料來源:摘自「七成人不知世衞將肥胖列疾病 學會倡改名「肥胖症」」《星島日報》26-2-2019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香港人對於肥胖的認知如何?(4分)

2.就你在題1所述,港人的認知對肥胖問題有何影響?(6分)

3.從政府的責任角度,建議兩項措施以抵禦肥胖全球化的「入侵」。(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大部分港人不知道,也不認為肥胖是疾病,甚至對自己是否肥胖也不清楚。

2.由於缺乏正確認知,人們會難以預防肥胖帶來的影響,或用了不適當的方法去減肥。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可倣效英國禁止垃圾食物廣告的宣傳/美國多所學校禁止校園內販賣高熱量食品/台灣校園禁售「垃圾食品」等)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多角度思考


1.
比較圖表,中小學生的超重和肥胖情況和趨勢有何不同?(4分)

2.
就以上所見,你多大程度同意「本港學生超重和肥胖是受西方飲食文化影響」?解釋你的答案。(8分)

3.據你所知,香港社會如何回應青少年的肥胖問題?(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近十年來,小學生的超重和肥胖情況有下降趨勢,可是超重和肥胖的中學生卻愈來愈多。

2.大程度同意。現在許多小學都不設小賣部,午餐供應商又會奉行健康飲食原則設計午膳,小學生的日常飲食較正常;可是中學的限制相對較少,中學生有較多機會自由選擇,觀乎青年多喜歡西式飲食,例如快餐和咖啡店,脂肪和糖分的吸取自然偏多,容易導致超重肥胖。然而,影響不限於西方飲食文化,例如台式手調飲品近年就大受香港年輕人歡迎,這類高糖高脂飲品都是致肥元兇之一。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政府的方法只限於宣傳呼籲?青少年一邊嚷着要減肥一邊繼續毫無顧忌地吃?同學可以通過港人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查報告,獲取多些資料佐證來回應。)

載自2019年5月8日《S-file通識大全》

文:許少媚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