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任何人都可「抽水」? 網絡文化你懂的!

2019.05.06
21023 21023

封面專題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全球化

主題:人際關係 + 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答案︰A任何仁;B劉浩龍;C黎明;D許志安和黃心穎


解說


每次網絡世界有大事發生,大家的社交平台都會被大小專頁的「抽水」Post洗版,抽得又快又乾,例如去年年底消防處的「任何仁」及近期的「安心事件」等。「抽水」廣告是Real Time Marketing的一種,屬網絡營銷的全球新趨勢,以城中熱話借題發揮,甚至是借機批判及嘲諷,目的是引發大眾對品牌的共鳴及好感。站於宣傳的角度,網民瘋傳意味宣傳有迴響,本是好事,但是否每個話題都可以「抽水」?又會帶來甚麼影響?







無處不在的「抽水」Post

「抽水」文化的興起,與社交平台和網絡文化息息相關,背後的動機都是「呃Like呃Share」。而「呃Like」已成為網民的首要任務,相信大家都曾試過「未睇先share」的經驗吧。「抽水」Post——從一個有趣的角度解讀事件,滿足了一班網上「花生友」,容易取得共鳴,觸發羊群效應,讓人毫不猶豫按「Like/Share」。

過去的「抽水」Post往往由網民帶起,因其反應龐大,及後企業和廣告商亦參與,令「抽水」Post如雨後春筍,故有指近年香港的網絡「極度乾燥」,因各大品牌都就社會熱話「大抽特抽」,話題遍及政治、娛樂和各大企業。

政治抽

在政治舞台上,「抽水」能夠把嚴肅和敏感的話題以嬉笑怒罵形式引發社會討論。說到政壇上的神級「抽水」高手,首推前美國總統奧巴馬;他常於白宮記者會演講中,對美國人關注的話題如醫保、世界末日等乘機「抽水」,令他的演講成為最教人期待的「抽水」表演。近年不少香港政府部門,由廉政公署、消防局以至天文台,都一改昔日嚴肅古板的形象,不時出Post「抽水」。

娛樂抽

娛樂圈新聞本就充滿娛樂性,往往成為網民和企業的抽水對象。以近期「安心事件」為例,事件曝光後,各品牌隨即在社交平台爭相「抽水」,例如介紹車上攝影系統、「車廂嚴禁偷食」,就連廉署及屋宇署都加入戰圈,引起網民熱議。

企業抽

「抽水」廣告是Real Time Marketing的一種,外國早已流行。不少品牌借潮語或時事宣傳,在社交平台推出「抽水」Post,圖文並茂,成為網民瘋傳對象;過去成功的例子有Snickers的金句、各品牌模仿「任何仁」,紛紛穿起藍色緊身衣等等。

「抽水」文化 講求速度、角度、態度

「抽水」Post看似簡單,一張圖、一句金句、一個hashtag⋯⋯但過去有不少失敗例子,「抽水抽着火水」。要做到成功「靚抽」,就要捉緊網民使用社交平台的習慣,重點在「速度、角度、態度」。

速度——掌握出Post黃金時間


社交平台訊息瞬間萬變,話題很快炒熱,也很快被遺忘。事件發生後首兩三個小時的「抽水」Post,可能會引起大眾會心微笑和「Share」,但後來者只會顯得人云亦云和過時,所以關鍵是追上網絡時代的傳播速度;同時,「抽水」太急或錯時間,最終可能變成負評,尤其是政治人物,例如各類「成功爭取」,反倒令選民質疑「成功」何在。

角度——觸覺敏銳和獨到

生活節奏急速,能停下來留意廣告的時間,可能只得一瞬間。故此「抽水」Post要對網絡世界及時事有敏銳和獨到的觸覺,用典不能太深,找到最多人感興趣的笑點和話題,就能乘勢引起市民談論。放諸商業上,創作者要確保其內容符合品牌所主張的價值觀,清楚拿揑品牌的個性,才能從中得益。

態度——講道德與責任

網民可以將品牌捧起,同時可以將它踩沉。所以,並非所有話題都適合「抽水」,立心不良的「抽水」Post更會惹來網民負評,釀成「公關災難」,特別是人命關天和災難的議題,會給人一種落井下石的感覺。如曾有旅行社借迷你倉大火一事推出「公職人員優惠」,向消防員致敬,卻被網民狠批「發死人財」和「無同情心」,將慘劇變成宣傳手段,表明以後不會光顧,結果要高層道歉。

而政府或公共機構有其社會責任,就要加倍小心,用「抽水」方式表達訊息,容易惹來非議。

盲目「抽水」 影響深遠

政治人物或是企業對某些網上熱話的態度,少則「呃Like」,大則可以賺取名聲。但「抽水」是一門不易的藝術,在幽默和戲謔之間,界綫不易分清,成功則可收宣傳之效,失敗卻落得公關災難,影響深遠。

影響1: 抽錯火水 公關災難

今天的網絡世界,「抽水」是常態,問題是能否配合本身的形象,達致理想效果,否則有機會造成公關災難。最近有公營機構利用「安心事件」抽水,傳遞官方訊息,便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又如廉政公署亦緊貼事件「抽水」,但普遍市民認為有違公正廉潔的專業形象。

影響2: 傷害當時人 鼓勵網絡欺凌

「抽水」Post是呈一時之快,但有否想過這些快樂可能是建基於別人的痛苦身上?如大多數人對事件是一知半解,但「抽水」Post卻一傳十、十傳百,鋪天蓋地在社交平台廣傳,對當事人造成沉重壓力。

影響3: 難分真假 造成社會混亂

「抽水」內容似是而非,容易被人曲解或不正確地騎劫,若包含恐慌性資訊,便會令社會變得混亂,最經典的例子是「盲搶鹽事件」。

小結

雖說一個小小的「抽水」Post可以牽連甚廣,但其實大部分都純粹是嬉笑怒罵,毋須過分解讀。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抽水」Post能以一個輕鬆的方法,推動網民對社會關注,早幾年的Ice Bucket Challenge就是很成功的例子。

另一方面,「抽水」Post能讓媒體發揮創意及引起大眾關注,如香港人熟知的網媒「100 毛」亦是靠「抽水」起家,開創網絡媒體新路向,為網民提供更多選擇,也是生活質素的提升。



Mindmap:「抽水」文化



參考資料

‧新聞多角度:抽水文化
https://www.sbs.com.au/yourlanguage/cantonese/zh-hant/audiotrack/news-angles-new-media?language=zh-hant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一宗娛樂圈的新聞,𣊬間在社交平台出現多個「抽水」Post,經網民瘋傳,成為熱話。「抽水」現象不是今天才有,但其盛行與網絡年代息息相關,延伸探討這門「藝術」文化及其影響。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二次創作 Re-creation

二次創作是指使用已存在的著作物的文字、圖像、影片、音樂或其他藝術作品,進行仿作、改編、引用並加以發揮等創作模式。二次創作是明顯地以某作品/項目/角色為基調,它的引用及改變意味是很明顯的。然而,二次創作在法律上仍然有可能侵犯他人版權;不過,相關的法律是否合理,目前仍在爭議之中。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抽水 Newsjacking
‧假新聞 Fake News
‧公關災難 Public relation disaster
‧網民 Netizen
‧廣告 Advertisement
‧網絡文化 Network culture
‧黑色幽默 Dark humor
‧公眾利益 Public interest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歌星許志安及電視藝員黃心穎「車廂纏綿」片段昨日曝光,人人替許的天后妻子鄭秀文及黃的男友馬國明難受,更有區議員、廉署、九巴等不少機構同公司乘機抽水。

九巴則在社交網站的專頁發帖發圖,題為「偷食至係罪大惡極!」講到明其實巴士上面都有Cam,車廂唔畀食嘢是常識,「如果你喺車上偷偷哋食嘢一樣會被發現!到時被人瘋傳就唔好啦!另一半見到點算好呢」,還附上圖畫,畫下老鼠公仔在車廂偷食模樣。九巴不忘聲稱車廂冇老鼠,大家可以「安心」搭九巴。

至於廉署的「全城.傳誠」專頁反應都好快,以「Cheat精Cheating斷到正」意念大賣防貪廣告,在暗黑公仔圖畫上寫上「咪以為黑蚊蚊冇人知 做過梗有痕迹」,並在帖文加多幾句,「咪以為保密工夫做到足就可以Cheating,數碼足迹、天眼到處都係,要搵貪污證據,其實唔難,邊有咁易走得甩!?」最後補充埋「貪心邊有得咁『安心』」,何其應景!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 17-4-2019

資料二

政府近年推出不少吉祥物吸引大眾關注各類議題,當中「大嘥鬼」、「清潔龍阿德」,及至日前消防處推出的「任何仁」,可謂搶盡市民和網民的眼球,吸「Like」背後全靠一眾公關擔當重要角色。第4屆香港公共關係獎籌委會副主席尹美玉指,數個政府「吉祥物」都成為大眾對政府部門資訊認識的切入點,不但能幫助大眾認識機構,更成功運用社交平台,她鼓勵政府公關參賽香港公共關係獎。

資料來源:摘自《香港01》13-11-2018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廣告及社交平台興起「抽水文化」,你認為此文化對社會帶來甚麼影響?(6分)

2.參考資料及就個人所知,你認為政府和公營機構應該就社會的熱話「抽水」嗎?試談談你的看法。(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自由作答,言之成理則可。此題目重點在於同學能否代入不同身分,例如網民、被「抽水」的對象、廣告商、社交平台等來多角度分析「抽水文化」帶來的影響。

2.
應該:將「抽水」成為大眾對政府部門資訊認識的切入點,幫助大眾認識機構,提高知名度,給人一種貼近潮流、與時並進的感覺。
不應該:「抽水」事件與公眾利益無關,政府帶頭罔顧受害人感受,形同欺凌,而且有違獨立、專業的形象。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大家仔細想想,剛才說的網民其實不就是平常觀看傳統媒體的香港市民,同樣的內容放在傳統媒體被評為低俗,為何放在網絡上會變得不低俗?這種兩極的標準,令大家不斷於網上推出低俗和不合乎道德的內容。大眾經常接觸這些內容,久而久之在耳濡目染下,便接受「網民喜歡看低俗內容」,更演變成「香港人喜歡看低俗內容」。

人的文化水平漸漸下降,以往大家堅守的道德標準亦開始動搖,即使沒有下降,也沒有增長。其中一個顯著例子是廣告喜歡「抽水」,若你看到「抽水」廣告在大氣電波或電視出現,你會認為這些廣告過分嗎?相反「抽水」廣告在網絡出現,你會說它「抽得好」,讚賞創作者有創意。

這個落差反映我們對網上的道德標準相對較寬鬆,但它影響的人數卻不少於傳統媒體,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相信這個影響將會愈來愈龐大。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20-4-2019

多角度思考

1.
新媒體如何促成「抽水文化」在網絡上興起?試指出兩個原因。(6分)

2.參考資料,「抽水文化」普遍較能在新媒體上被接受。你對此有何看法。(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原因一:新媒體能夠吸引更多讀者,尤其是年輕的一群,他們亦是樂於接受「抽水文化」的一群;
原因二:新媒體令資訊來源更廣更自由,而且傳播的速度更快,為「抽水文化」營造有利環境。

2.此題目重點在於分析「抽水文化」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分別;同學必先就兩種媒體定義和分類,例如,傳統媒體形式主要有:報章、期刊、電視、圖書、廣播等;而新媒體是社交平台、網絡新聞、串流平台等等。通過比較兩種媒體在「受眾、專業性、使用習慣、報道方式」等方面的差異,說明為何「抽水」廣告普遍較能在新媒體上被接受。

載自2019年5月6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龍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