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任申訴專員趙慧賢 避嫌不查警隊投訴
2019.04.26提早退休的前警務處副處長趙慧賢,本月初出任申訴專員,她昨日首次以申訴專員身分會見傳媒。趙慧賢表示,公署過往對政府部門的九成建議,都獲各部門接納及落實(1),認為公署並非「無牙老虎」。而為防止及避免利益衝突,她將不會參與涉及公開資料守則下有關警務處的投訴,將交由副專員全權處理,以釋除公眾疑慮(2)。
字詞解釋
(1)落實:決定執行。
(2)釋除……疑慮:解釋以消除疑問。
文化知識
虎符與武松打虎
新任申訴專員趙慧賢首次會見傳媒,她重申公署過往對政府部門的建議,大多獲得接納,認為公署並非「無牙老虎」。老虎是猛獸,從中國古代開始,已有明顯的象徵意義,如行軍打仗所用的兵符「虎符」,代表手握之兵權。
虎符是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用的兵符,劈為兩半,其中一半交給將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兩個虎符同時合併使用,持符者即獲得調兵遣將權。
多年來,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變化很多,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多以青銅或黃金製造,而且從來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絕不可能用一個兵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的軍隊。兩半虎符的形狀、銘文都是相同的,背面各有榫卯,如同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頭,這也是詞語「符合」的由來。
文學上最出名的老虎,必定是四大名著中《水滸傳》內「武松打虎」的吊睛白額虎。「那大蟲(指老虎)又飢,又渴,把兩隻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撲,從半空裏攛將下來……武松見大蟲撲來,只一閃,閃在大蟲背後……大蟲見掀他不着,吼一聲,卻似半天裏起個霹靂,振得那山岡也動……」。最後武松雖然打死了老虎,不過作者施耐庵也以打虎後武松的無力、膽怯與睏倦作結,凸顯了老虎原來兇猛的形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