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歌擬列中小學教育 學界指影響微
2019.04.15《國歌條例草案》條例正在立法會逐條審議(1),焦點之一是國歌將納入(2)中小學教育。本港學校一直有國歌相關教學內容,學界相信立法對學校實際影響不大,即使有學生抗拒唱國歌,亦會以教育方式加以引導,而非只是處罰,有教師認為議員假設校園發生違規情境是過分解讀。對於《條例》禁止公開侮辱國歌,有中學校長指學生應明白底綫,不會貿然把國歌二次創作。
字詞解釋
(1)審議︰審查評議。
(2)納入︰歸入,多用於抽象事物。
詩詞賞析
〈詩經.秦風.無衣〉
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本是軍歌,用以團結軍心,上下一致,抵禦外侮。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類似的作品,例如〈詩經.秦風.無衣〉便是秦人驅逐犬戎時,軍人間流傳的詩歌。
〈無衣〉全詩分三章,第一章起首便是以問句開始︰「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問軍中手足是否沒有衣服,與你同穿長袍。接着,又激勵手足說︰「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國家出兵打仗,我們且把武器修理好,我和你面對着一個共同的敵人。
至於第二章,字句稍為改動,這種手法叫「重章疊句」︰「豈曰無衣?與子同澤。」「澤」同「襗」,指內衣。問手足是否無衣,與你同穿一件內衣。「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意思是與你一起出發,表現友愛團結,萬眾一心。
第三章同樣只是改動了某些字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裳」是指下衣。「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國家出兵打仗,修整甲冑與刀兵,與你共同前進殺敵。
在內容上,這首詩同仇敵愾,慷慨激昂,表現出團結友好、同生共死的感情。在形式上,這首詩重章疊句,反覆歌詠,收到一唱三歎之效。在語言上,這首詩質樸自然,沒有很多雕飾,很適合軍中唱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