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收支失衡難營運 建築保育不可持續?

2019.04.08
20881 20881

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主題:生活素質+身分和身分認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答案︰A

解說

位於灣仔石水渠街的藍屋建築群屬政府第二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項目之一,由3幢建於上世紀20至50年代的唐樓組成,於2016年被活化為多功能的建築群「We嘩藍屋」,並以外牆顏色命名,分別為藍屋、黃屋和橙屋。

該項目是香港首個採用「留屋留人」的保育活化方式,除了把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修復,更讓原有住戶續住,保留完整的社區網絡,於2017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大獎,成為首個獲得此殊榮的香港歷史建築保育項目。此外,同屬「活化計畫」的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香港分校和綠匯學苑亦曾分別於2011年及2017年獲同一獎項的榮譽獎。







活化歷史建築文物有助傳承歷史文化,十二年前「保留皇后碼頭事件」引發的保育浪潮促使政府於二○○八年推行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活化計畫),然而坊間反應卻由初期的熱烈轉趨冷淡,申請書數量由第一期的一百一十四份大幅下跌至第五期的三十四份,跌幅超過七成,原因何在?本地活化保育又面對甚麼挑戰?官、民、企三方可如何確保文物保育能兼顧經濟和社會需要,達致可持續保育?

現況:活化項目反應冷淡

由政府夥拍非牟利機構的活化計畫開展至今已推出了十九個項目,其中五個項目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另外,同樣採用公私營合作模式活化的「大館」古迹及藝術館,去年更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百大最佳地方」之一。

上述項目的成功雖然肯定了香港的保育成果,但糖衣背後挑戰重重。近年社會對活化項目的入標反應趨冷淡,不少項目的人流量及公眾參與程度遠低預期,導致營運機構收支失衡而面臨經營困難,情況不容忽視。

隨着愈來愈多活化項目陸續落成啟用或投入營運,政府和社會各界應吸取經驗,檢討營運模式及加強公眾教育,實現傳承歷史及文化的最終目標。

活化項目反應欠佳因由

1.營運困難 入不敷支

現時政府的活化計畫為每個項目提供上限五百萬元的一次性撥款,資助非牟利機構的建設成本以及首兩年營運期間出現的赤字,包括應付有關修復或改建歷史建築大型工程的費用,其後機構須自負盈虧。然而,大部分建築物條件欠佳,營運者身為「監護人」,除要面對費用龐大的翻新、維修和保養工程,更大挑戰是維持其後的收支平衡。

芳園書室停運

縱觀過去五期活化計畫下營運的十一個項目,約半數的人流低於預期,好像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雷生春堂、石屋家園等,更有部分項目出現虧損情況,如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自2010年營運以來,累計虧損超過3億元(截至2016/17年度);而芳園書室因經營困難成為計畫第一個停運的項目,反映要達到財政收支平衡及長遠經營的難度甚高,令不少社企卻步。

2.過分商業化 削吸引力

公私營合作模式成為各地政府解決技術不足及財政問題的一大趨勢,在保育方面,通過社會企業經營建築文物,有助推動發展,但不少人對文物保育摻入商業元素十分抗拒,引發爭議。

前水警總部失特色

事實上,不少經營者為了賺取營運收益,將建築文物變得商業化,淡化古迹的歷史意義,例如由前水警總區總部活化而成的1881 Heritage,由於過程中加建太多部分,周遭充斥商場及餐廳,使建築失去原有特色,其附設的海利公館(酒店主樓前身為水警總部)更於前年正式結業,再轉手經營。

因此,營運機構除要考量自負盈虧及長遠營運的可行性,亦須兼顧社會輿論,在商業模式、保育工作及公眾教育取得平衡,工作吃力不討好,增加經營難度。但值得留意的是,適量的商業元素同時亦能為古迹提供出路,「大澳文物酒店」便是成功例子,憑藉酒店和餐飲服務賺取收益,用以資助各項推廣大澳文化的公眾活動。

3.市民參與度不足 欠賞藝氛圍

雖然近年市民對文物保育的意識提高,但實際上生活忙碌的香港人參與歷史文化活動的時間可謂少之又少,加上大部分活化項目位處偏僻之地,市民前往不便,而且社會普遍亦缺乏欣賞藝術的風氣,造成不少建築文物活化後門庭冷清的情況。

再者,文物環境的公共空間設計及管理方面的限制亦影響參觀者的觀感和體驗;相反,一些友善設施和空間設計卻能提升用者體驗,好像位於上海、由舊鋼鐵廠翻新而成的「紅坊創意園區」,其中央位置預留一片公共空間予公眾,無論長者或小孩均可在綠化雕塑公園裏走動,友善環境設計有助提高公眾參與程度。









改善活化計畫措施

1.審核投標制度與監管

政府應加強審核投標社企的經濟狀況及管理能力,以及其發展計畫是否能夠彰顯文物的歷史價值、營運模式是否具可持續性,同時研究提高有關指標在標書評分準則方面的比重,以降低企業營運風險。此外,活化項目亦不宜過度商業化,避免歷史文物淪為製造商機的工具。

2.擴大保育範圍增吸引力


歷史建築與其周圍環境及社區的關係,共同建構市民的身分認同感,因此進行保育工作時不應只保留單一幢歷史建築物,應一同考慮環境因素,如將整條街道或社區列為活化保育區,更大程度保存文物的原有歷史氣息,增加其吸引力。

3.培養市民藝術興趣


政府及社會企業互相協作,加強向公眾宣傳保育,並舉辦多元化的文化活動如古迹導賞、工作坊、視覺及表演藝術節目、主題展覽等活動,增加公眾與文物的互動和交流機會。







Mindmap:可持續文物保育在香港



參考資料

‧立法會有關文物保育措施的最新背景資料簡介
https://bit.ly/2TQrr3q

‧關鍵評論網《香港古蹟保育:收成還是寒冬?》
https://bit.ly/2Fb6mXM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通過剖析民間對活化保育反應轉趨冷淡的現象,延伸探討政府及民間企業在活化歷史文物及古迹過程中的挑戰及困難,以及各持份者又可如何協作, 以達致經濟、社會及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公私合夥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指由公營部門和私營機構攜手合作提供公共服務或參與項目建設,雙方各展優勢以發揮最大成效,這種合作模式常應用在基建、房屋或社區設施項目上。

以活化古迹為例,政府與民間機構組成合作夥伴,將政府擁有的歷史建築及法定古迹活化,或作適當的商業用途,再由前者向非牟利機構提供可持續資金或收象徵式租金等財政支援,讓相關機構得以營運社會企業,增加古迹文物與民眾的互動機會。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可持續保育 Sustainable Conservation
‧活化 Revitalisation
‧生活環境博物館 Eco-museum
‧法定古迹 Declared Monuments
‧身分認同 Ethnic Identity
‧古物及古迹條例 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rdinance
‧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 Revitalising Historic Buildings Through Partnership Scheme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活化歷史建築政策推行多年,過去不少歷史建築評級、活化方向備受爭議。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余家聲昨日在電台節目指,「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近年申請情況轉趨冷淡,指不少營運者難負擔維修支出及員工薪金。余家聲解釋,活化計畫的建築物位置通常較偏遠,其樓宇狀況亦較一般,他坦言,歸根究柢是由於香港人生活忙碌,缺乏足夠的休息,導致市民參與文化活動及參觀歷史文物的時間極少,亦缺乏欣賞藝術的氣氛。

對於早前有營運者以資料敏感為由拒絕公開帳簿,余家聲認為了解其收入來源,有助讓納稅人了解公帑是否用得其所,而政府亦可了解營運者是否有效地衍生社會裨益,「活化項目是否成功,不應該以經濟利潤作為量度的標準。社會裨益,雖然較難量化,亦需要計算在內。」他建議,若有活化項目入不敷支,政府可考慮為這些新增的社會利潤提供津貼。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23-12-2018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一,指出推展活化項目出現的營運問題,並加以解釋。(6分)

2.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你認為香港在文物保育方面面對甚麼困難?(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人流遜預期:不少活化項目人流未達標,如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香港分校,獲選時預計每年有13萬到訪人次,最終僅得4.5萬人;雷生春堂亦是預計每年訪客人次多達13.7萬,實際只有5.8萬人次;建設成本龐大:活化項目修復、翻新及保養工程花費不菲,如YHA美荷樓青年旅舍及饒宗頤文化館均分別耗資2.2億及2.7億元。

2.社會企業投標反應趨淡:活化項目的各種經營均困難削弱社企的投標意欲,政府難覓合適的營運機構;政府財政支援不足:文物復修工程動輒耗資千萬元,政府資助額度嚴重不足;宣傳及教育不足:社會缺乏欣賞藝術的氣氛,不利文化及歷史傳承;過度商業化:過量的商業元素扭曲文物原有歷史特色,減低其吸引力。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早前到曾用作拍攝《無間道II》的前粉嶺裁判法院參觀,他稱目前該歷史建築已改作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在活化及加入創新科技導賞同時,亦保留新古典建築風格,及部分法庭及拘留室原貌。黃偉綸指現時一號法庭已活化成數碼會議廳,添置了電子投票及即時傳譯系統,供青年討論政策、辯論及演說訓練之用。二號法庭則保留昔日原貌,包括裁判官席、犯人欄、公眾席、記者席等,日後可作模擬法庭訓練之用。

學院還設計了全港首條結合創新科技和文物保育的導賞路綫,利用混合實境及擴增實境科技,帶領訪客了解法院昔日的面貌,肆業期間已供試用。黃就試玩過小遊戲,化身偵探重返當年法院現場蒐證。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4-3-2019

資料二

政府計畫保育及活化油麻地果欄,油尖旺區議會轄下「關注油麻地果欄工作小組」,早前委託樹仁大學進行保育活化方案研究,訪問近六百名商販及市民,逾八成受訪者期望可以原址保留果欄。

其他方案包括在果欄旁的石龍街興建新大樓作為運作中心,亦得到多數受訪居民支持。業界認為新大樓須符合日常批發運作,如上落貨運作區和倉儲管理設施等必須在地面,上層則用作水果零售。業界亦較贊成建造集批發及社區設施於一身的新型批發市場,又可在現時果欄上增設天幕,減低天氣影響。此外,受訪者均反對在果欄增加私樓單位,或與水果業務無關的商場。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27-1-2019

多角度思考

1.你認為保育城市的建築文物可在社會、經濟、文化三方面創造甚麼效益和價值?(8分)

2.有人提出「古迹商業化是文物保育的出路,讓古迹得以保留」,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此看法?試舉例闡釋。(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社會:改善社區基礎設施,使城市面貌更多元化,提升市民生活質素;
經濟:創造就業機會和商機,推動社區可持續經濟發展;
文化:增加居民對社區文化的認識和認同感,整體文化素質得以提升。

2.同學可自由發揮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同意經濟:能善用本地珍貴土地資源,帶來實質經濟收益,減輕政府保育及營運壓力;文化:商業化讓面臨清拆危機的建築文物得以保留,更免卻古迹成為無人問津的展覽博物館;不同意文化:商業化發展模式使文物以及其周遭社區發展變得單一,削弱文物的獨特性和價值;社會:過分注重成本效益,文物淪為旅遊消費景點,難以發揮教育公眾的作用。)

載自2019年4月8日《S-file通識大全》

文:卜美銀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