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微雕大意

2019.04.02
20855 20855

木塞雕刻師 邱文偉

  一粒小小的木塞可以防止葡萄酒氧化,當瓶子打開之後,木塞便成為無用之物。不過在木塞雕刻師邱文偉手中,「一文不值」的木塞卻可以變成一件件鬼斧神工的藝術品。邱文偉的雕功精細,創意無限,木塞在他手中獲得了「第二次」生命。

 

把想法化為3D立體作品

  喜歡紅酒的邱文偉,一直有儲存酒瓶軟木塞的習慣。多年下來,木塞收藏數目多不勝數,更有部分重複。有一天忽發奇想,拿界刂刀胡亂削,漸漸發現原來木塞也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創作物料。自此邱文徫繼續研究木塞創作,逐漸把想法和精細的雕功,化作有趣的作品,讓人驚歎。邱文偉小時候已經對美術有濃厚興趣,「初時我只是喜愛畫畫,但慢慢覺得平面的作品已不能滿足自己,就想試一下把腦中的想法化為3D的立體作品」。當這個想法碰上了木塞,就「一拍即合」了。

 

 

 

●邱文偉的「工地系列」作品。

 

木塞雕刻的樂趣

  邱文偉現時是一名地盤挖掘機機手,木塞雕刻師只是他業餘的一個身分。平日工作雖然十分忙碌,但邱文偉仍堅持在公餘時做雕刻,理由很簡單,就是他創作時感到純綷的快樂:「有人喜歡看書,有人喜歡煲劇,而我的最大興趣就是木塞雕刻」。邱文偉在創作上感到快樂和滿足,亦可從創作中抒發情感,對他而言,這收穫已經超越了金錢,是最大的得着。

  多年前,邱文偉曾經辦過「酒塞藝術雕塑展覽」,作品也曾經參與展覽及到紅酒店寄賣。不過在香港,從事木塞雕刻的至今只有他一人,難免有點寂寞,希望未來可以認識更多熱愛雕刻創作的人,像樂手般「jam歌」,互相交流。他也希望未來能繼續舉辦工作坊,一邊教學一邊雕刻,享受創作的快樂。

 

●邱文偉曾於2012年舉辨「酒塞藝術雕塑展覽」。

●正職為挖掘機機手的邱文偉亦會在工作中找尋靈感,於是創作了「工地系列」,製成品完全看不出是木塞,成為了可愛的小玩意。


邱文偉得意之作

多年下來,邱文偉的作品多達三百件,以下是他的「自選佳作」:

 

 

本末倒置指甲鉗

  這個指甲鉗使用了纖維塞製作,因此在按壓時是有彈性的。但當指甲比指甲鉗還硬的時候,這個指甲鉗還能否使用?邱文偉希望在這作品中表達「本末倒置」的概念。

 

 

誰人的拉鏈頭?

  拉鏈頭這類物品十分有趣,當你還擁有它的時候,你是不會觀察到它存在的價值,但當這毫不顯眼的東西不見了的時候,才會驚覺它的重要性。邱文偉在這作品中把人物忽略的東西呈現出來。

 

膠布滑板

  這個膠布滑板其實並沒有甚麼重大的意思,純粹覺得如果把滑板下的花紋轉到滑板上會十分有趣,所以就這樣做了。其實你創作的作品是完全屬於自己的,只要想得到的,甚麼類型的作品也可以嘗試。

 

古董三輪車

  三輪車是邱文偉從小到大的情懷,小時候非常喜歡但沒有機會擁有,於是在記憶深處把它找出來,再化為自己的作品,結果出來的形象自己也十分喜歡。

 

雕刻入門Q&A

問:如果我想開始接觸雕刻藝術,有甚麼需要留意呢?

答:同學一開始可以嘗試使用雕刻刀代替界刂刀,不會太鋒利及比較安全。另外雕刻亦不一定要用木塞,初學者一開始可以使用蠟燭、番梘、芋頭及蘿蔔等材料,因為容易切割和修改,如蠟燭可以溶掉再黏合,番梘則可以用水黏合再重製,十分方便。看見邱師傅你在製作時不用設計圖就手起刀落,十分厲害!

 

問:要怎樣才能達到你的「功力」?

答:當然是日積月累的經驗了。一開始不熟悉雕刻的時候,初學者可以先畫出設計圖,想像出作品的外形才落刀,落刀後不要害怕出錯,因為雕刻和人生一樣,都是由錯誤中學習。有時候錯了的作品,順着錯誤而更改作品,完成品也有可能會更有趣呢!

 

問:那麼木塞是否只有一種?

答:小小的木塞看似大同小異,但當中有着不同性質,以下四類就是我常用的木塞:

 



微雕在中國

  小小木塞化作藝術品,也是微雕之一。微雕藝術為中國民間工藝中的一門,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集繪畫、書法、篆刻和雕刻於一體,在方寸之間呈現大千世界,在明清兩代非常流行。

 

〈核舟記〉展現核雕之美

  在工匠手中,桃核、橄欖核和核桃統統都能化作藝術品,形成獨特的核雕藝術,不少工匠會以蘇軾泛舟游赤壁為題材,把果核雕刻成小舟。明朝文人魏學洢於〈核舟記〉中,對這門手藝大表折服。

  他以白描手法描繪了王叔遠的核舟雕刻,核舟彷彿活現讀者眼前。小舟的結構可媲美真舟,船艙被船篷覆蓋,有八扇可以開合的窗。打開窗子細看,可見一對刻有花紋的欄杆,關上窗戶後,便看到一副十六字的石青色對聯。船頭上刻有三人,分別為蘇東坡、黃庭堅與佛印,作者細膩地描繪三人的姿勢與衣着,蘇東坡與黃庭堅「共閱一手卷」,佛印則「袒胸露乳,矯首昂視」,人物神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佛印身上的念珠竟「可歷歷數」,可見雕刻之精細。

  這股風尚延續至清代,清代的陳祖章承襲了前朝的傳統,以蘇軾泛舟為題,把橄欖核雕成核舟,並將技藝與內涵提升。他的核舟不只有基本的門窗,細微如繩索與帆都兼備,蘇軾與兩位客人同坐艙內,船上還有童子、船夫、舵手等共八人,舟的底部更刻上餘三百字的〈後赤壁賦〉,這枚巧奪天工的核舟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中。

●陳祖章的核舟。

 

米雕與牙雕

  除了核雕外,米雕與牙雕亦是著名的微雕工藝。米雕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相傳古人為了在科舉中作弊,會在米上刻上詩詞。如今,米雕已演化成一種藝術,藝術家會在米上雕上各種花紋,無論是名山大川,還是花鳥蟲魚,工匠都可將之悉數呈現在一顆小米粒上。

  牙雕以象牙為材,據說源自宋朝,在清朝期間開始流行,清末文人于碩是象牙微雕的大師。他曾於只有指頂大小的象牙戒正面上,刻上《黛玉葬花圖》,背面則刻上三百六十餘字的〈葬花詩〉。凡此種種,皆可見工匠的巧手技藝。

●米雕的精妙之處,要借助放大鏡才能好好欣賞。

文:馮霆朗、盧乙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