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光熠熠的古代天空
2019.03.29最近的話題電影《流浪地球》講述太陽即將毀滅,人類要用發動機駕駛地球,在宇宙逃亡求生。情節超乎想像,其實古代對於星空的想像同樣妙想天開。古人把星空想像成一座「天空之城」,分為三部分,分別代表着皇宮、政府官署和市集,跟人間是一個「平行空間」。玄學家每年預測流年運程,常常提及到一些星宿名稱,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星宿,你知道它們的「真正身分」嗎?
最有霸氣★紫微星
紫微星即是天極星。由於中國古人相信星空是人間的對照,見到這粒星在星空中不轉動,所有其他星星都繞着它轉,有如人間的政治中心,所以古名「帝星」,是皇帝的象徵。
最有才華★文曲星、武曲星
在天文學中,「文曲」是北斗第四星的古名。在古代神話傳說中,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民間傳說會將那些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的人稱為文曲星下凡,著明的例子有比干、范仲淹、包拯、文天祥等。有文當然有武,武曲星是北斗第六星的古名,象徵勇敢與財富,是專管財帛的財星。傳說中,周武王、狄青、關羽等人,都是武曲星轉世下凡。日後要稱讚別人文韜武略,不妨說:「你真是『文武曲星』托世呀!」
最孤獨★華蓋星
華蓋是中國古代星官名,星宿的形似傘狀,象徵為帝王或貴官所用的傘形遮蔽物(右圖),有護帝顯威之職,故性高氣傲,個性孤獨。《宋史.天文志》中記載:「華蓋七星,槓九星如蓋,有柄下垂,以復大帝之座也。」
最人見人愛★紅鸞星、天喜星
紅鸞星和天喜星是紫微斗數之中的桃花星之一,司掌婚緣及喜慶之事,在民間中,流傳着見此星便能遇其真命的說法。成語「紅鸞星動」就是引用這個典故,意指即將結婚。
最兇惡★天狼星
天狼星是天空最光亮的恒星,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把它奉為星神,但中國古代卻認為它是一顆惡星,是外族侵略之兆。屈原在《九歌.東君》中寫到:「舉長矢兮射天狼」,就以天狼星比擬位於楚國西北的秦國是個威脅。
流星一出 必有吉凶
今年初有日本公司研發出人造流星雨,名副其實的「造星」。流星深受人們鍾愛,是因為相傳向流星許願都能成真。古代沒有「造星技術」,因為流星可遇不可求,有人可能一生都未看過流星,故此古籍中的形容十分仔細。
外形如龍如蛇
星,除了像眼晴,也像天上的舞火龍。《漢書》云:「動搖如龍蛇形,有頃,長可五六丈,大四圍所,詘折委曲」;從前地廣人稀,連流星劃過一剎那的聲音都聽得清楚,如《後漢書.天文志上》:「須臾有聲,隱隱如雷」。古書中流星有過其他別稱,例如天堡、枉矢、營頭和天滑等,亦將彗星、流星、隕星合稱為「彗孛流隕」。
顏色、方位預示凶兆
現代人將流星視為瑰寶,彌足珍貴,古代人卻不是這樣看,認為它們是災難之星,通常代表不祥。古代相信凡是即將發生的災難,上天都會通過天象變化提前示警。所預示的災難,視乎流星的顏色、方位、形態、時間等而定。相傳流星若是土黃色的,墜落之地會有地震等地質災害;若是白色,則表示會出現殺戮死喪等;形態方面,如果是前大後小,則是憂恐的象徵;如果象蛇一樣曲折前行,是象徵有姦邪之事;流星劃破天空的時間長,預示事變的時間也長,時間短,則事變發生很快;還有「大而無光者,眾人之事;小而有光者,貴人之事」的說法。
與國家命運扣連
國祚也常常與流星扣上關係。唐高宗年間,東方的天空上,出現了長星佔了半個天空,三十多天才消逝。從這時開始就有吐蕃叛變、匈奴造反、徐敬業作亂等戰亂一共死了一百多萬人。三十多年,戰爭沒有停止。此外,《宋史》亦記載了南宋滅亡前天空變赤、流星墜海的異象。南宋最後一個小皇帝趙昺(即九龍城宋皇臺所紀念的皇帝)在崖山跳海亡命前一年,有一顆大的流星,從東南方,墜入海中,一千多顆小流星隨它墜落,聲響如雷,片刻即止。人們相信這是小皇帝必定短命,他的追隨者也會送命的不祥之兆,最終也靈驗了。
良將離世
流星的出現往往象徵人間的經世名人離開,不得不提三國名將諸葛亮。相傳諸葛亮死的時候,五丈原附近有流星隕落。東晉孫盛的《晉陽秋》中有記載:「有星赤而芒角,自東北西南流,投於亮營,三投再還,往大還小,俄而亮卒。」當時有流星投落在諸葛亮營地附近,落下來又返彈三次,「星墜五丈原」,不久諸葛亮便去世了。
古人觀星指南
現代人要觀星,會用到天文望遠鏡。古代的科技未及發達,靠的是甚麼呢﹖
星星的地圖──星圖
星圖的作用猶如地圖一樣,標示了每一顆星的位置,最初只以小圓圈或圓點附以連綫表示星官與星座,後期才陸續加上標示黃道、銀道等等參考綫。到了三國時期,由天文學家陳卓統一全天星官,形成了以「三垣二十八宿」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星官體系,記存於星圖。現存最古老的全天星圖,就是繪製於唐中宗時期的敦煌星圖(下圖),星圖分成十二份,圖上共有一千三百五十多顆星,是現代星圖的鼻祖。
認星歌謠〈步天歌〉
熟讀〈九因歌〉,令我們更容易學習乘法;同樣的方法,古人也套用在觀星之上,這就是〈步天歌〉了。到了隋代,法號為丹元子的隱士,把陳卓所定的三垣二十八宿的星官知識重新整理,採用七字為一句的詩歌體例,作了一首認星歌謠〈步天歌〉,以生動的韻文記錄星宿,文字簡潔有韻,讀起來琅琅上口,把繁難而神秘的星空變得平易而充滿詩意,亦使觀星更為普及。
因為〈步天歌〉易懂、易學、易掌握,《通志.天文略》中稱譽為「句中有圖,言下見象,或豐或約,無餘無失」,彷彿讀後已能看到現實中的星象。例如介紹太微宮的首四句:「上元天庭太微宮,昭昭列象布蒼穹,端門只是門之中,左右執法門西東。」簡潔通俗,成為中國古代學習天文的必讀書。
「追星」官 欽天監
古代亦有一班「追星族」,不是指那些追蹤歌星的粉絲,而是窮一生之志觀察天上星星的人,更因而「星」官發達。由於古人相信君權神授,天象直接關係着王朝的命運興衰,故此朝廷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早在周朝已有類似職位,稱之太史,其後屢次更名,如太史令、太史監、司天台、司天監,最後在明清時期定名為人熟悉的「欽天監」。
欽天監為了探測上天的奧秘和意圖,在北京和南京的東南都建有觀象台,台上備有渾天儀、簡儀及其他設備。天文曆法、天氣變化、自然災害、祭祖拜天、預測計算、國事問卜等都是他們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欽天監的工作與國運有密切關係,這職位只能子孫世襲,傳男不傳女。生於欽天監的子孫,必無他選,如《大明會典》所載:「子孫只習學天文曆算,不許習他業。其不習學者,發海南充軍。」而且有關官員不可轉職至其他衙門。當然,有失必有得,欽天監的人也享有一些特殊的待遇。例如「有父母喪,例免丁憂」,如果犯了罪,還可降為天文生以免其罪。在清朝以後,不少精通天文學的西方教士來華,甚至執掌欽天監,例如南懷仁、湯若望等,為近代西方科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