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發展好與壞 培育器官多爭議
2019.03.27封面專題
公共衞生+全球化
科學、科技與公共衞生+對公共衞生的理解+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答案︰C
解說
根據國際器官捐贈與移植登記組織(IRODaT)的資料,在二○一七年,全球器官捐贈率最高的國家是西班牙,每一百萬人有四十六點九名捐贈者,相對香港,一百萬人中僅有六人。
大家不時從新聞報道或互聯網社交媒體得悉有市民急須換腎、換心等消息,其實不只香港在器官移植方面供不應求,全世界都殷切希望找到終結漫長等待器官移植的辦法,以延長人類壽命。對於找辦法,在科學發達、醫學昌明的現代社會,實在「非不能也,只怕是不能為矣!」因為有些方法涉及倫理道德的考慮,不能毫無顧忌去做研究和臨牀應用。
現況:動物體內培育
不久前,日本文部科學省修改規定(見表),允許在動物體內培育人體器官;上月,巴西的專家又公開表示,正嘗試用基因編輯技術培育「供體豬」,希望將來可以增加給人類移植的器官的供應量。換句話說,一隻擁有人類胰臟的豬,和一隻背上長有人類耳朵的老鼠,將來未必再是匪夷所思的事。
事實上,現今已有不少關於器官移植的突破性發展,例如巴西有全球第一位接受死者子宮移植的婦女產下健康的女嬰。雖然各地政府目前都有法例規範相關研究,定下界綫以防觸及倫理道德底綫為世帶來震撼的衝擊,但是,當有關科研技術被充分掌握,人類是否能禁得住這個既能救世亦能賺錢,兼且是諾貝爾獎級數的榮譽的吸引力?關鍵就在於世人將來如何回應今天的爭議。
深思:培植器官發展
今天,我們的社會鼓勵市民支持器官捐贈,例如簽署器官捐贈卡,在死後捐出有用器官幫助有需要的病患重生;對於換腎、換肝和換肺等移植手術,大家都十分接受,甚至有人願意捐贈予急須移植的陌生人。
然而,當我們的科技發展至一個地步──移植由豬隻等動物身上培植的器官,例如心臟;甚至移植另一個人的身軀(等同換頭,據報道已有專家積極作有關研究),讓癱瘓病人重獲活動能力⋯⋯,這樣的器官移植科技,你會不會支持?
目前,大部分人對於以上的移植方式仍有所保留,大家心裏的不安,其實是涉及倫理道德,同學不妨多搜集資料,思考以下的問題,找出自己的立場。
思考一:「人」的定義是甚麼?
動物身上長出的器官,即使是來自人類基因,但人們能否接受?一個人身上有一個或多於一個來自動物身上培育的器官,心理上會不會有所疑惑?而擁有人類器官的動物,又處於一個甚麼的地位?這樣會否把人與動物的界綫糢糊了?
有專家擔心,人類的幹細胞在動物體內,會有「意想不到」的影響,或會影響動物的腦部,例如令豬變得似人,那麼人類可以怎樣對待這些動物?
思考二:我是誰?
回答這個問題時,人們通常會介紹自己的名字,而名字之中有姓氏,這是代表你的「出處」,在個人成長中容易找到自我認同和接納;不過,當人們能移植他人的生殖器官時,這個問題就變得複雜。
最近,外國有婦女成功移植子宮,並成功誕下嬰兒,雖然只是寥寥可數的實驗性質的個案,暫時對全球影響不大,但試想像當這件事變得普及,問題便來了。接受移植者誕下的嬰兒,生理上和法律上的母親是誰?移植生殖器官的爭議甚至可以引申至可否移植卵巢,讓不育女性嘗到做母親的滋味。如此一來就會引起更大的倫理道德爭議,所以大眾要好好討論,有一定共識,以及在法律上做好準備。
思考三:你就是你,原因是甚麼?
對於移植他人身軀,雖然人們都能理性上理解:能控制身體的大腦主人才是這個「人」的身分所屬,但當這個「人」的大部分都是來自另一個人,要社會接納並非一時三刻的事,那麼現在應該如何處理這種研究和應用呢?
思考四:當出現器官工廠⋯⋯
假如人工培育或製造人類器官成功(如3D打印器官),這無疑是一項超級商機,但誰能擁有或使用有關技術?怎樣用?如何用?要不要規管?這一切都須要社會討論以找到共識和解決辦法,假如讓掌握技術的人自由發展,也許將來會出現器官工廠讓人度身訂造所需,例如超越醫療上需要,只為變美而訂制藍色的眼球,讓人類換器官如汽車換零件般,這樣的未來是不是大家想要的?
小結:
全球等待器官移植的人很多,根據美國UNOS(United Network for Organ Sharing)資料,美國平均每天有二十人因未能等到器官移植而死去。至於香港,醫管局轄下醫院在二○一七年器官移植的統計數字,以心臟移植為例,輪候時間平均為二十一點七個月,期間死亡人數百分比為百分之九點六。
科學可以幫助增加器官移植的供應,延長人類壽命,改善健康,但應該怎樣做才不會擾亂世界的秩序?請大家深思一下倫理道德的社會規範對我們有多大的意義?以致這些能救人一命的科技亦要小心翼翼地處理。
Mindmap:器官移植與科技發展
參考資料
‧讓豬長出人類器官
http://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3345
‧《失控的長壽醫療:8個能讓人類活到250歲,卻又100%有道德爭議的救命科技》
作者:伊芙.哈洛德(Eva Herold)
出版社:采實文化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人類對器官移植需求大,但自願器官捐贈的數字卻十分低,人們遂嘗試以科學研究去解決問題,卻涉及倫理道理規範;最近,日本「開綠燈」批准在動物身上培育人體器官,究竟這一類的研究會有甚麼的道德考慮和爭議?人類現時是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這類科研?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倫理 Morality /道德 Ethics
社會上人與人關係的行為法則,都由倫理和道德來規範,但兩者有何分別?
倫理屬人際層面的規範,包括風俗習慣和制度等,涉及社會對人的要求,通過對社會整體的要求和遵守來保障個人的人格合乎規範。
道德屬個人層面的規範,相對倫理來說,着眼點落在個人的精神層面與個人行為層面,重視個人的自我約束,屬於個人修為和主觀意向的範圍。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器官移植 Organ transplantation
‧器官捐贈 Organ donation
‧幹細胞 Stem cell
‧醫療科技 Medical technology
‧動物實驗 Animal experiment
‧文化差異 Cultural difference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出席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特別會議,表示會向香港科技園公司撥款100億元,包括興建動物研究設施等。
立法會議員毛孟靜質疑,大學都有動物實驗室,為何要增設撥款,關注動物實驗是否涉及化妝品企業,稱多國已禁止利用動物進行化妝品測試。
楊偉雄強調,大學本身的動物研究資源都不夠用,科技園正與政府商討動物研究設施的規模、運作模式及實驗動物種類,會諮詢及考慮專家意見後再制訂計畫。
創新科技署署長蔡淑嫻解釋,藥物及醫療科技作臨牀測試前,一定要經動物測試,動物實驗一定與醫療科技有關,不會用作測試化妝品。
資料來源:摘自「撥款科技園建動物研究設施 政府:醫療用途非測試化妝品」
《頭條日報》19-4-2018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會議內容主要的爭議點是甚麼?而人們對爭議作出妥協的條件又是甚麼?(4分)
2.就你在題1所指的「條件」,你多大程度認同這個「條件」對動物權益之取捨有重要的影響?試以近期新聞事件舉例說明。(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爭議點:本港興建動物實驗室的目的,是否作商業用途,例如化妝品測試,這會對動物造成傷害和帶來不必要痛苦;
妥協條件:用作醫療研究目的,就可以合理用動物作測試。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人類為自身的健康需要而利用動物,而動物會因此受傷害甚至死亡,討論點在於人與動物的生命是否相等,例子可以是日本批准在動物身上培育人體器官供人作移植之用。)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因急性肝衰竭急須換肝續命的43歲婦人鄧桂思,目前仍在深切治療部留醫,昏迷不醒。其長女Michelle願意捐肝救母,惟差3個月才滿18歲法定器官捐贈年齡,被瑪麗醫院拒絕。據了解,有法律界人士計畫以人權法進行司法覆核,希望法庭批准Michelle捐肝救母。另外,區議員譚凱邦在社交網站facebook上發出公開信,促請醫管局或相關醫療機構,為今次情況作出特殊處理。
據悉,有法律界人士計畫以人權法進行司法覆核,不過Michelle必須通過檢測,證明其身體及精神健康符合捐肝的條件。譚凱邦在公開信中表示,鄧桂思性命危在旦夕,生死懸於一綫,其17歲9個月的長女雪兒(Michelle)願意捐出部分肝臟,但礙於法例所限,仍欠3個月才到法定18歲捐贈器官年齡。現時女病人的情況相當危急,而法律的最高精神是以法達義,人的生命是非常寶貴,法律也不外乎人情。
資料來源:摘自「孝順女未成年不獲准捐肝救母 法律界擬以人權法提覆核」
《星島日報》11-4-2017
資料二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香港在器官捐贈和移植方面,有哪些問題和困難?(6分)
2.資料一的事件出現甚麼爭議?你多大程度認同法律界和議員的建議?(8分)
3.就你所知,除現行自願捐贈器官,人類還有甚麼方法解決器官移植供不應求的問題?(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器官捐贈數量非常少,而輪候的患者人數相對很多;捐贈有時又受到法例規限,以致未能幫助患者。
2.爭議是器官捐贈者年齡的限制只差一點點,法律是不是應該為此「開綠燈」。同學可自由發揮回答多大程度認同,考慮的重點是,法律一旦出現「一次例外」,對往後造成的影響。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列出每一方法的好處和不足,包括修例讓未成年者在特殊情況下可為親人作器官捐贈、默許捐贈、支持研究用動物培育器官、3D打印器官、推動社會支持和參與死後器官捐贈⋯⋯哪一項最能解決當前所需?哪一項是長遠有效?)
載自2019年3月27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