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賣炭翁〉白居易

2019.03.22
20778 20778

《S-file悅讀中文》2019年3月22日P.12-P.15工作紙

文言文閱讀理解

〈賣炭翁①〉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②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③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上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④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⑤。

手把文書口稱敕⑥,回車⑦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重千餘斤,官使驅將⑧惜不得。

半疋⑨紅紗一丈綾,繫向牛頭充炭直。

 

註解

1. 賣炭翁:這首詩選自《白氏長慶集》。本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注云:「苦宮市也。」宮市,指唐代皇宮裏需要的物品,就去市場上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太監專管其事。

2. 南山:指終南山,在長安南。

3. 蒼蒼:黑白夾雜的顏色。

4. 市南門:集市南門。

5. 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宦官。白衫兒,即跟隨宦官的市井打手。這裏指唐制的衣服,宦官品級高的穿黃衣,無品級的穿白衣。

6. 敕:皇帝詔令。

7. 回車:轉車。

8. 驅將:趕着走。

9. 半疋:疋,粵音同「匹」;這裏指半匹。


練習題

1. 試語譯以下句子:(3分)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以下哪項修辭手法不是詩人用來塑造賣炭翁的人物形象?(2分)

○A. 白描。

○B. 語言描寫。

○C. 肖像描寫。

○D. 對比。

 

3. 承上題,這些修辭手法如何塑造賣炭翁的人物形象?試舉一例說明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判斷以下各題的陳述。 (6分)

a. 賣炭翁是皇宮裏煤炭的唯一供應商。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b. 賣炭翁在寒冷的天氣下賣炭,是為了掙點錢勉強過日子。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c. 宦官們以半匹紗和一丈綾換取賣炭翁的炭。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5. 詩人描寫宦官們欺負賣炭翁的場面時,連用了哪五個動詞?用意是甚麼?又有甚麼好處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試用自己的說話簡單總結〈賣炭翁〉的主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賣炭所得的錢用來幹甚麼?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裏吃的食物。可憐他身上只穿着單薄的衣服,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氣能更寒冷一點。

2. B

3. 詩人用了肖像描寫塑造賣炭翁的人物形象(1),例如「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這裏短短的十四字,不但說出了賣炭翁的職業和年紀的特徵,因為長期被炭火燻染所以膚色變黑。「兩鬢蒼蒼」更能凸顯他的淒慘和衰老,這樣拚死苦幹也只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2)。詩人通過對肖像的描寫,還能讓人聯想到他生活中的辛酸和痛苦(1)。

(列舉合適的例子,清晰說明如何塑造其人物形象便可得分。)

4. a. 錯誤 b. 正確 c. 正確

5. 詩人在「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句連用了五個動詞,分別是「把」、「稱」、「回」、「叱」和「牽」來描寫宦官們欺負賣炭翁的場面(1)。宦官一個接着一個的動作,賣炭翁根本沒有回話的機會,詩人用了這五個急迫、連續的動作,把宦官兇殘掠奪的樣子暴露出來(1)。此外,兩者對比下,更突出了賣炭翁的悲慘形象(1)。

6. 〈賣炭翁〉描寫了一個以賣炭、燒炭為生的老翁,卻被朝廷裏的宦官們欺壓(1),揭露了當時百姓被朝廷任意剝削的現實,同時表現了詩人對基層的勞動人民深深的同情(1)。

(若沒有提及基層百姓被朝廷剝削,只可得一半分。)

文:吳曉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