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擠塞 招致損失 政策主導 改善運輸
2019.03.20封面專題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主題:生活素質+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能源科技的影響
答案︰B
解說
香港的住屋是大問題,樓價影響市民的生活質素,而房屋價格與交通方便與否、交通費的高低有着直接的關係,兩者在規劃時能合併在一起考慮是比較理想;不過,由於單一房屋的範疇已太大太重,所以最近社會有聲音建議分拆成兩局。
本港最近半年都有不少關於交通運輸計畫或政策的新聞,對外有大型交通基礎建設的落成,包括港深高鐵、港珠澳大橋等,讓香港對外交通進一步四通八達;對內有中環灣仔繞道通車、三隧分流方案撤回後又再呈立法會闖關、只聞樓梯響了三十年的電子道路收費計畫剛剛推出網站介紹⋯⋯交通運輸規劃的好與壞,其影響何止時間的多與少!
交通運輸的計畫和政策,目的都是讓人和貨物能暢順流通各地,本港在對外交通方面已有很好的規劃,但是本地內部的交通方面,部分地段車多擠塞的問題,似是死結難解,尤其於繁忙時段,長長的車龍處處可見。交通事務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大家要多關心了解,因為真的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市民的生活質素。
影響一:經濟損失
經濟數據常會被用作衡量生活質素的指標,因為經濟好壞,是最直接影響社會大眾的生活。經濟學者關焯照曾經作出這樣的計算:二○一四年,九巴的乘客人次是9.552億,若每位乘客平均多花六分鐘在車程上,時間總數是9,552萬小時,如果以當年最低工資時薪三十元計,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8.65億元,佔二○一四年本地生產總值(GDP)百分之零點一二(0.12%)。
每人塞車六分鐘,全港全年就損失逾二十八億元!剛出爐的《財政預算案》公布長者醫療券一次性「加碼」一千元,涉款共十億多元,那麼二十八億元可以給長者或其他市民更多福利呢!
香港在交通運輸方面的問題,癥結在於車輛太多,可是當局卻少有正視和處理的決心。十年時間,本港領牌車輛大增了三成,當中有超過七成是私家車,目前本港共有七十七萬輛車,其中私家車有五十六萬輛(見表)。多年來,甚少聽聞政府有大刀闊斧減少私家車數目的政策措施,車輛增長快速而香港向有土地問題,即使建設新道路亦不能追得上車輛數目的增長,塞車自然是港人每日要面對的問題。
影響二:空氣質素
每天上班上學的交通時間都遇到塞車的話,人的情緒亦容易變得暴躁,心理健康受到影響。除此之外,香港道路車輛多也帶來一個很實在的影響──空氣質素變差,危害市民身體健康。
車輛廢氣危害健康
香港市區的空氣污染主要由車輛(尤其是柴油車輛)所排出的廢氣而引起。吸入空氣中的污染物有害健康,會引起氣喘和咳嗽,嚴重者可導致心臟病、肺癌,以及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等等。世界衞生組織早前有報告顯示,每年有約七百萬人因空氣污染導致的疾病而提早死亡;根據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的《達理指數》,本港去年因空氣污染而提早死亡的人數就高達一千六百八十五人。
路邊空氣污染嚴重
針對汽車造成的空氣污染問題,政府亦曾落實一些政策措施去改善,包括分階段淘汰歐盟四期以前柴油商用車、資助專營巴士安裝催化器、加強車輛廢氣檢驗、收緊新登記車輛的廢氣排放標準和推動環保運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等等。可是,根據環保署資料顯示,位於旺角、銅鑼灣和中環的三個路邊監測站的空氣指數均長期超標。
檢視政策執行與局限
對於車多造成經濟損失和空氣污染的問題,究竟有沒有一些明顯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去改善情況?當然有,而且有些國家已落實執行,同學可從多角度思考是否適合香港情況,以及為甚麼當局不作嘗試?
措施一:限制車輛數目
香港向來都有私家車首次登記稅和牌照年費,但明顯涉及金額不足以減低市民的買車意欲。當然,如政府大幅提高收費,一定有反對聲音,例如有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必須依賴私家車出入,那麼,政府是否可以研究如何幫助這些個案不受影響?
另外,早有意見認為要限制私家車的發牌數目,可是政府似無意這樣做。但新加坡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已利用「擁車證」措施──增加擁有汽車的成本(「擁車證」需購買,價錢相等於一架普通汽車售價),減少人們買私家車的需求,同時控制車輛的數目。今年二月,當地進一步減發新的「擁車證」,令汽車數目不再增長,直至政策按需要才解凍。大家認為此政策對香港有效嗎?會有哪些反對意見?
措施二:減少汽車廢氣
本港環保署早已推出計畫淘汰歐盟四期以前柴油商業車輛,以特惠資助形式讓這些車輛的車主換車,以改善空氣質素。
在使用電動車方面,早年政府曾豁免電動車全數首次登記稅,但年前卻又取消。根據資料,新登記車輛當中,電動私家車數目上升,燃油車則下跌,可見電動車能起攤分作用。就改善空氣質素來說,鼓勵市民考慮電動車是可行的。
今年一月底,政府公布放寬電動私家車「一換一」計畫,不過有意見認為如果無加大稅務寬免,難以吸引車主更換電動車。同學認為政府應該從稅項着手處理這問題嗎?
Mindmap:香港交通現象:車多擠塞
參考資料
‧擁車成本超級高! 新加坡力推車輛「零成長」
https://e-info.org.tw/node/209355
‧三隧分流 勿「塞」良機
https://www.td.gov.hk/tc/benefit_traffic_dist_3hc/index.html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藉着中環灣仔繞道通車、三隧分流方案再闖關等等關於本地交通運輸的新聞,了解香港的交通問題怎樣影響市民的生活質素,並延伸探討一些交通運輸政策在香港落實的情況、可行性和困難之處。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生活素質 Quality of life
世界衞生組織的定義為「個人在所生活的文化和價值體系中,對自己在生活中所處的地位的感知。這種感知與個人的目標、期望、標準及所關心的事物有關」。
簡單來說,生活素質指人對其生活中各種範疇的滿意程度,包括物質生活及非物質生活。「質素」的改善是受到政治、社會、經濟等客觀條件和個人的主觀感受所影響。
通常,人們會利用人均收入、消費水平等等客觀指標來衡量,以反映一個國家的財富和人民的福祉,及人們在衣、食、住、行、娛樂等方面的豐足程度,來釐定「質素」如何。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運輸及房屋局 Transport and Housing Bureau
‧(路面)超負荷 Overload
‧空氣質素數據 Air quality data
‧三隧分流方案 Toll adjustment proposal
‧擁車證 Certificate of Entitlement
‧車輛配額制度 Vehicle quota system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調查結果顯示哪些問題導致本港道路交通擠塞?(4分)
2.就你在題1所答,你認為哪一個問題可即時處理並在短期內見效?(4分)
3.試建議政府長遠可如何改善道路交通擠塞情況。(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路面有過多車輛、過多道路工程和非法泊車情況嚴重。
2.有關方面可以多派人手巡邏和加強執法,檢控非法泊車。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限制車輛的數目,如以稅項入手)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三隧分流」方案,建議私家車隧道收費紅隧及東隧加價至四十元,西隧則減至五十元,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於本月二十三日在立法會上,將提出無約束力動議以落實方案。政府議案只須獲在席議員過半數贊成即可通過,有二十六席的民主派,除了佔六席的專業議政未表態外,大部分都表明會反對議案;擁有十三票的民建聯是否支持,成為議案能否通過的關鍵。
民建聯今日會召開黨團會議討論投票取態,據悉黨內高層已知會特首辦主任陳國基,該黨傾向反對「三隧分流」方案,因地區對方案反彈甚大,民建聯消息指該黨「九成反對」動議。陳國基早前曾親自游說民建聯地區支部,包括較受影響的觀塘、油尖旺區,但有民建聯成員指政府寸步不讓,其中九龍東市民尤其不滿東隧加幅過高,又坦言區選臨近,支持項目等於與市民作對。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民建聯陳恒鑌表示,該黨未開會討論投票立場,他認為政府在中環灣仔繞道全面開通後再處理,會比較理想。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16-1-2019
資料二
多角度思考
1.政府指出「三隧分流」方案有哪些好處?(4分)
2.政府於1月份撤回方案,參考資料,你了解是甚麼原因?(6分)
3.你認為政府推銷的「三隧分流」政策,多大程度能夠改善整體香港人生活質素?(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可以紓緩路面擠塞,節省行車時間,以及減少碳排放,改善空氣質素。
2.東隧和紅隧加價幅度過高,引起市民不滿,政黨擔心若支持政府方案,會影響未來選舉時市民對其的支持度。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
(建議:先定義生活質素是甚麼?是不用花太多交通時間,還是生活成本可獲減少?如果「三隧分流」令交通費增加,即使能改善塞車,但會不會加重小市民的生活開支?)
載自2019年3月20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