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自主 自發 九十後態度

2019.03.19
20755 20755

我們這一代 九十後

  當劇變環境碰上混沌青春,這樣的狀況下成長,會是甚麼模樣﹖九十後正是這個獨特環境下的「產物」。經歷政權交替、學制變更、雨傘運動,同時趕上了資訊爆發和社交媒體的大趨勢,生活似乎和傳統中的「安定」難以掛鈎。由同代作者蔡寶賢所著的《海浪裏的鹽──香港九十後世代訪談故事》,記錄了廿九位不同背景的九十後,在時代洪流中的成長故事。

 

九十後的多樣性

  1990年出生的蔡寶賢(Bo Bo),是九十後的「大家姐」。在大學就讀新聞系的她,形容自己是「愛聽故事、愛做訪問」的人。畢業前夕,希望收集身旁朋友的故事,讓同儕踏出社會之前,留下一些聲音,不過粗疏的想法未來得及實現,各人已投身社會的洪流中。大前年她終決意離開全職工作,把長久以來的念頭實踐,去年成功申請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出版資助,可將計畫「大搞」。

  • Bo Bo認為人生就是從海裏提煉成鹽晶的過程,覺得九十後像是「海浪裏的鹽」,正處於提煉的過程中。

 

  有別與成功人士的結集訪問,Bo Bo參考人口普查的分類方式,找來不同行業、種族,在不同學制下成長的九十後做訪問。這批素人沒有大眾所認知的成就,所說的也不是至理名言,而是「貼地」生活及想法,所以你可看到「斜槓族」的享受與掙扎,也能聽到在咖啡廳工作的女僕心聲及了解電台DJ如何轉戰電競行業。人物傾談的主題,也因其背景而變得有趣。例如少數族裔在書中談論團結、泛性戀談性小眾的愛情、視障人士感知社會上的虛幻與真實;不同面向的故事,拼合成九十後的多樣性。

 

雙重轉變下成長

  Bo Bo形容九十後是百花齊放的一代,不太愛跟着社會大趨勢走,也不太容易妥協。令這些「叛逆」想法萌芽的土壤,正是獨特的成長環境,「九十後面對的,是雙重轉變的時刻。我們成長的年代,各方面都在改變:經歷回歸;也見證互聯網的流行,帶來爆炸性的資訊;在新學制下,通識科變成核心科目,讓學生接觸何謂批判性思維。」青春期對周圍事物特別敏感,當環境轉變碰上自身改變,許多東西沒有定案,大家開始重新思考甚麼是安穩、事業、愛情等。

  面對劇變的時代,舊有的成功方程式或已不生效。Bo Bo覺得,九十後不斷嘗試生活上的可能性,不只為自己,也為回應社會問題:「書中受訪者都很着緊香港,他們看到社會有些不公平的事,其中一個來源是錢,貧富懸殊是一個具體表現。」縱然他們未必有很大作為,但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也會嘗試作出改變。

年輕一代重視自主生活

  「篇章『幸福』中,主角Kilo提倡『Freegan』(以不用金錢的消費方式換取生活所需),和朋友周圍吃剩食,嘗試不依賴錢的生活。又例如有個故事叫『幫助』,主角Chris和朋友成立物資送贈組織『閒地攤』,收集大家不要但完好無缺的物品,轉送給婆婆在深水埗地攤擺賣。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嘗試將資源重新分配。」

  自主生活、強調選擇權利、平衡工作與娛樂,是大部分年輕一代重視的價值。Bo Bo和不少同代人一樣,嘗試過「斜槓族」的生活:「我現在是自由工作者,主要做編輯及藝術行政的工作,可在平日看電影,也不用在繁忙時間逼港鐵。」選擇背後固然有代價,Bo Bo笑言,各人都有衡量好與壞才做選擇,並願意擁抱代價,「就像我現在是Slasher(自由工作者),你估我好有錢?不過我爽嘛!」

 

重塑價值觀 走自己的路

  這種自主生活,在上一代眼中,可能是不折不扣的「廢青」。不過就算是「廢」,原來也存在着年代差異。上一代普遍將廢不廢與賺錢能力掛鈎,因此不買樓、不做正職就是「廢」,不過九十後對「廢」卻有另一種看法,「書中有一篇談及『廢』,主角Jacob由電台轉至網媒工作,對他來說,只要你不努力,放棄繼續接收知識,就是廢。」在有錢也換不到安穩生活的年代,九十後的價值觀也悄悄變化,看重內在成長多於身外物。

  與上一代想法有明顯差異的,還有愛情觀,「篇章『愛情』的主角Boyi,是性小眾中的小眾。她通過和不同性取向的人交往,理解甚麼是愛情。過往我們覺得愛情就是一對一、男和女之間的事;或是愛情下一步便是婚姻,男的養家,女的顧家。但她從愛人的經歷,重新思考到甚麼是愛情。」

  抱着為這一代「平反」的心,Bo Bo寫下一個個故事;除了希望上一輩理解,也希望成為後輩的鼓勵,「看到書中人物的經歷,千禧後可以想像自己五年後的狀態或了解進入某些行業後,會遇到怎樣的狀況。我們不是很成功或是很厲害,但仍在努力地走自己的路。通過故事,讀者們可以看見,世界存在不同選擇。」


九十後的集體回憶

  書中提及不少九十後成長階段流行一時的事物,令人慨嘆往事只能回味。那時韓流尚未大舉入侵,班上同學都在追台劇;小息期間傳閱《Yes!》雜誌,關注校花校草選舉;放學後去「旺中」或「世貿」,走進放滿貼紙相機的樓層,影完還要珍而重之地「過膠」。果然流行是一首窩心的歌,突然間說過就過。

 

九十後心中的十大新聞事件

  為了勾勒與社會的關係,Bo Bo另外以網上問卷形式,收集百多位九十後對社會的看法。以下是他們選出在1990年至2017年6月間,十件對香港影響深遠的社會事件(按票數排列):

1. 雨傘運動(2014年)

2. 回歸中國(1997年)

3. 開放「內地自由行」(2003年)

4. SARS沙士疫症(2003年)

5. 反《基本法》廿三條大遊行(2003年)

6. 反國教事件(2012年)

7. 銅鑼灣書店股東及店員失蹤事件(2015年)

8. 《基本法》頒布(1990年)

9. 推行「三三四」學制(2009年)

10. 終審法院判雙非兒童有居港權(2001年)

 

  至於國際大事,則多與資訊科技有關,如facebook、YouTube面世,互聯網出現等;另外也有震驚全球的事件,如911事件、雷曼債券事件等。


九十後編採室

書中各人藉成長經歷, 訴說對生活的看法及重視的價值。《S-file》也有不少九十後的記者及編輯,作為同代人,又如何看工作、愛情、成功、幸福及金錢﹖

 

工作

編輯Michelle

  這個時代滿街都是大學生,與我而言,趁着尚算年輕,不如選擇自己喜歡的,嘗試過後悔總比沒有嘗試過後悔好。所以,工作嘛~沒有本錢創業,倒不如向着自己興趣來試,不合適的大不了重新來過~(但青春有限啊嗚嗚~)

 

愛情

記者Rony

  甚麼是愛情?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腦中只響起了一句歌詞「情為何物 / 連詩人讀咁多書都唔知」。這首〈乜嘢係戀愛〉是我初中時最愛的一首歌。這首歌雖然內容顯淺而低俗,但卻令我印象深刻,甚至多年後的今日,我也能把歌曲倒背如流。你可以說我品味低劣,喜愛這首「老套歌」,但愛就是這樣,無分高低、無分貴賤、無分好壞,純粹是一種單純的感覺。

 

成功

編輯儀

  身邊不乏同為九十後的「成功」人士。看着這群精英的小成就(畢竟還年輕),也會認同他們真的頗成功,但我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成功」或「成功」與否,反而更在意是否「滿足」和「不枉過」。人生不過數十年,一切只在於選擇。

 

幸福

記者Zinny

  翻開報紙,天災人禍總位處要聞,眼看世界硝煙滿天,但覺當下身處香港的自己,幸福得無以復加。然而轉念一想,我城暗流湧動,事端不斷,作為城中人,似乎無法輕易與幸福為伍。事物本相不可尋,何謂幸福,也許毋須強行思忖。

 

金錢

記者Wing

  「父母辛苦工作賺錢,所以不能浪費金錢。」、「買東西時要先付錢。」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着類似的話長大。長大後,有人大灑金錢,為了買得心頭好,享受物品到手一刻的滿足感;有人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報讀各種課程裝備自己。無論是為了何種理由而使用金錢,都應用得其所,切忌超出個人可承受的能力,導致債務纏身。

文:胡嘉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