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親戚稱呼與家庭倫理

2019.03.19
20753 20753

口語溝通

討論題目

現今親戚間稱呼變得較隨便,不僅不着重稱謂,甚至以英文名字代替。你認為這樣會影響家庭倫理關係嗎?

 

資料

資料一

  又到新年時節去拜年,好多親戚都是一年見一次,甚至幾年見一次,見到面也不懂如何開口稱呼!中國人的親戚稱呼個個不同,不似西方「Hi Auntie!Hi Uncle!」般簡單,想逗利是就要必讀這篇「親戚稱呼攻略」,家長都要教定小朋友「認親認戚」。根據《央視新聞》一篇拜年攻略指出,有3大秘訣大家必須謹記︰

  第一,大家族人士別隨便「認親認戚」,未搞清楚關係前亂叫,會令氣氛好尷尬。

  第二,同輩經常搞不清堂、表兄弟姊妹的關係,同輩可根據年齡直接以哥、姊、弟、妹相稱;而對不熟悉的後輩,可先了解其名字,再以名字直呼便可。

  第三,如果丈夫或太太的親戚太難叫,可跟隨伴侶的叫法,即是他叫姨媽,你又叫姨媽,這樣最保險。

摘自《TOPick》2019年2月1日

資料二

  在過去的農曆新年拜年時,家族間其中一個話題,就是不同親戚的稱謂。其實要學懂稱呼不同親戚,未必一定要小朋友背誦網上流傳的親戚關係圖,反而通過桌上遊戲學習,更能令他們加深印象。

  姑婆崔氏一家四口,熱愛桌上遊戲,每晚總會抽時間一家人玩不同遊戲,而今日玩的遊戲,卻與一般的大富翁、飛行棋不同,一家人邊玩邊大叫︰「姨媽」、「姑丈」、「伯爺」等不同稱謂,「親戚」滿天飛。原來他們正在玩一個名為「陪鵝同遊——代代平安」的桌上遊戲。「代代平安」內包含共五代人的關係,涉及共118個不同輩分的親戚⋯⋯要靠背誦方式令小朋友記下親戚關係,倒不如在遊戲中學習印象更深刻。

摘自《明報》 2019年3月5日

資料三

人倫關係的中心

  「仁」字在字形上看從「人」從「二」,表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係。社會由家庭組合而成,家裏有父母、子女,互相之間產生慈孝友悌等倫理關係。家庭裏的倫理關係,擴大為社會中君臣的政治等級關係。於是,仁既是家庭的道德關係,又是社會的政治關係。仁強調在保持社會等級的基礎上,人們要發自內心地愛人,而不是靠外力的強迫。要做到仁,行為上就必須遵守禮的規範。

摘自《孔孟與儒家思想:思想核心──歸仁》

 

小組討論

試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每個同學輪流發言1分鐘,然後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0 分鐘。

 

討論點

  • 親戚之間稱呼上的轉變代表了甚麼?
  • 這種改變對家庭倫理上有沒有影響?如有,是正面抑或負面的?

 

論點參考

梁文凱(「陪鵝動力」服務總監兼註冊社工)

  有時家長責備子女「無禮貌」,見到親戚「唔識叫人」,但其實是小朋友並不了解複雜的親戚關係,怕叫錯人,因此才不敢亂叫。

  父母可加強溝通,問子女對不同親戚的印象,例如子女不喜歡姑媽,原來是每次見面定必問他們的讀書成績而產生壓力,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及想法。

陳獨秀(中國近現代思想家)

  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族為本位。

  東洋民族,自遊牧社會,進而為宗法社會,至今無以異焉;自酋長政治,進而為封建政治,至今亦無以異焉。宗法社會,以家族為本位,而個人無權利,一家之人,聽命家長。《詩》曰:「君之宗之。」《禮》日:「有餘則歸之宗,不足則資之宗。」宗法社會尊家長,重階級,故教孝;宗法社會之政治,郊廟典禮,國之大經,國家組織,一如家族,尊元首,重階級,故教忠。忠孝者,宗法社會封建時代之道德,半開化東洋民族一貫之精神也。

蔡祥元(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在結婚的出發點上,儒家也有兩情相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及生兒育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考量。但是,儒家並不會就停留在這一層面。儒家之看重家庭,不只是為了傳宗接代,同時也為了或者更為了成就、成全自己的人性。在儒家視野中,仁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孝悌則是「人之為仁」的根本,「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如果沒有家,就不會有「孝悌」,沒有孝悌,也就無法「為仁」。人而不仁,在儒家看來,也就不能稱之為完整意義上的人。這麼說,當然不意味着單親甚或孤兒院長大的人就不是人,而是在儒家理論看來,這不是一個人理想的成長方式。

 

觀點舉隅

甲同學:認為隨便的親戚稱呼會影響家庭倫理關係

  我認為較隨便的親戚稱呼會破壞家庭倫理關係。中國自古以家族為本位,家庭觀念很重,因此會整個家族一起居住,大家十分熟悉彼此,自然也清楚知道彼此稱呼。

  現今親戚分開在各地,很少會相聚,只在節日時才一起吃一頓飯,日常甚少使用這些稱謂語,因此不懂是正常的。但不懂卻不代表不用學,也不代表可以隨便用英文名字啊!作為長輩的,現在不但沒有好好教子女這些倫理間的關係,甚至自己也搞不清楚,不肯定自然就不敢亂講,怕造成尷尬。然而,對方似乎也不介意自己講不出彼此的關係,這就釀成惡性循環──自己沒有動力或誘因要學習稱謂,下次要用時也就支吾以對。

  現在網上出現不少親戚輩分計算機以及一些家族稱呼速成法,也顯示大家平日沒有認真對待這些稱謂,到節日時才臨急抱佛腳「惡補」一番。長此以往,親人間其他生活上的細節也將變得隨便,大家敷衍了事,家庭倫理就變得愈來愈差了。

 

乙同學:認為家庭倫理關係不會因隨便稱呼而有影響

  我認為這種親戚間稱呼方式的改變不會影響家庭倫理。無疑,現今家庭關係的確比以前沒那麼親密。由古代大家庭生活至現今小家庭,甚至不少單身人士也沒有念頭組織家庭,可見現在人們開始較少以家庭利益出發,轉而形成個人主義思想盛行。

  我認為稱呼方式的轉變並不會進一步削弱家庭關係。西方文化的傳入,令人們之間多了使用英文名字介紹自己或打招呼。尤其是年輕一代,以中文名稱呼大家似乎感覺過時,又或是顯得彼此不熟絡,故喜歡使用英文名甚至綽號代替。因此,親戚間以英文名稱呼,可理解為大家相處時間較長,關係頗密切,而不是家庭倫理淪落。

  況且,名字的使用只是個人的喜好,倫理關係要看家庭之情。儘管兄弟姐妹成長後分開居住,但他們成長時的感情仍在,還會互相關心;下一代之間關係疏遠也只是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而非稱呼的問題,因此我並不認為親戚間會因其稱呼隨便而影響家庭倫理關係。

文:劉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