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2019.03.12文言文閱讀理解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①。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②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③。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④向昏黑。 布衾⑤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 牀頭屋漏⑥無乾處,雨腳如麻⑦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⑧廣廈⑨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⑩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⑪獨破受凍死亦足⑫! |
註解
1. 三重茅:幾層茅草。
2. 掛罥:掛着纏繞。
3. 塘坳:低窪積水的地方,即池塘。
4. 漠漠:陰沉迷濛的樣子。
5. 布衾:棉被。
6. 屋漏:破屋漏水。
7. 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
8. 安得:如何能得到。
9. 廣廈:寬敞的大屋。
10. 寒士:貧寒的士人。
11. 廬:房子。
12. 足:滿足,甘心。
練習題
1. 試解釋以下畫上橫綫的字詞:(10分)
a. 忍能對面為盜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俄頃風定雲墨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嬌兒惡臥踏裏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長夜沾濕何由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據〈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內容,在下面的橫綫上填寫適當的內容。(6分)
詩人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因為面對i. 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無可奈何,但他沒有因這些痛苦而心生怨懟,反而ii. __________________,盼望能有iii. __________________,以改善貧苦百姓的生活,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情操。
3. 這首詩是甚麼體裁?試說明這個體裁的特色。(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判斷以下各題的陳述。(6分)
a. 全詩先敍事,後議論抒情,既寫了詩人貧窮甚至惱羞成怒的窘狀,也表達了詩人博大寬廣的胸懷。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b. 詩人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是藉着其他人的苦難來凸顯出自己的生活苦困。
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5. 作者在本詩為了不同層面的困苦而嘆息。試引用內容並逐一說明之。(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杜甫的作品流露着悲天憫人的襟懷,故被後世尊稱為「詩聖」。試以此詩為例,並加以說明如何體現上述情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a. 怎能忍受 b. 頃刻間 c. 睡相不好 d. 徹夜 / 通宵 e. 高聳的樣子
2. i. 惡劣的生活環境 ii.體念天下寒士的苦難 iii.廣廈千萬間
3. 這是一首歌行體、古體詩(1)。歌行體詩的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不講究格律(2),而且句數多少不限(1),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富於變化(1),任由詩人創作興致所至。
4. a. 正確 b. 錯誤
5. 作者在文中道出了三個層面的困苦:
一是自身個人的苦(1),「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可見作者多年以來的生活苦困,連生活基本的被單都沒有而不得安睡(1);
二是周邊人民的苦(1),「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作者想到天下間有不少人民都跟自己一樣飢寒交迫,渴求一個溫暖的居所(1);
三是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1),「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由眼前的處境擴展到戰亂頻繁、殘破不堪的國家,帶給人們莫大的痛苦(1)。
6. 通過本詩,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作者推己及人、捨己為人的高尚風格和關心民間疾苦,憂國憂民的情感(2)。杜甫在這首詩裏,並非只是單純為自身的不幸遭遇哀嘆,而是通過描寫他本人的痛苦,擴充對所有「天下寒士」的普遍關心(2)。他富有同理心,能推己及人,關顧身邊的人,盼望這刻能出現寬敞的大屋來溫暖天下寒士,他寧可獨守茅屋,犧牲自己受凍而死亦在所不惜(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