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大首發現酸桿菌門 或助抗癌治療
2019.03.11近年有關海洋微生物的研究進展迅速,一些相關新發現甚至有機會用於研發新藥物,為無數病患帶來福祉(1)。科技大學的海洋科學家團隊歷時八年,發現全新十個新微生物門類和七千多個海洋微生物物種,當中包括首次在海洋發現、擁有最新基因編輯系統CRISPR的天然藥用產物酸桿菌門(Acidobacteria),提升大眾對海洋微生物的認知之餘,亦盼可研發新型抗生素和用於對抗腫瘤。
研究發現的新型海洋酸桿菌門,當中含有大量化合物合成基因(2)簇。根據這些基因簇,即可預測產生的可能化學物,科學家可將化學物用於生物合成測試,並可研發新型抗生素和用於對抗腫瘤。
字詞解釋
(1)福祉:幸福;「福」、「祉」都有幸福的意思。
(2)基因:基本遺傳單位,譯自外文Gene;可說兼顧了音譯與意譯,既可標示發音,又可表達字義。
文化知識
中國海洋神話
在古時,人們對各種自然事物有不少想像,包括海洋。像《莊子.秋水篇》提及名為「海若」的海神。海若的形象是恢宏、雄偉,展現高深莫測的智慧老人特質。這切合了海洋予人壯觀、深不可測的印象。
除此之外,更早的《山海經》亦對海神有着墨。《山海經》記載,東南西北海都有海神,分別名為「禺虢」、「不廷胡余」、「弇茲」、「禺彊」。四海之神都是人、獸的混合體,具有人、鳥或蛇的元素,集結一身。他們的造形奇特,詭異之中帶有幾分天真童趣,反映了古人天馬行空的想像,以及對海洋的感受──海神既是人也是獸,符合海洋可親可畏的印象;蛇蛻皮再生的特性,結合了死亡、重生的力量,反映海洋既可以是生命的起源,也可以是生命的歸宿。
不過,相比其他地區,例如印度、希臘,中國的海洋神話算比較少。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古人最初在西北平原居住,遠離海洋;而中國又較重視發展大陸文明,所以海洋神話較不發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