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女文青的story
2019.03.08今天是三八婦女節,古代中國男尊女卑,女性只可依附男性生活。不過,唐朝女性中有幸運的例外──唐朝受外族文化影響,禮教鬆綁,女性可讀書識字,二百九十年間就出了二百零七位女詩人。這些「唐朝女文青」的生活是怎樣的呢?看看她們的story便可知一二!
懂詩書曲詞 有份工
古時女性只求嫁得一戶好人家,找張長期飯票便生活無憂,但唐朝女文青卻因懂詩書而有一份不平凡的「工作」,可說是知識改變命運。
本來賣藝維生的樂伎薛濤,有「女校書」之名。校書是以校對為業的正式官職,薛濤憑詩才獲節度使韋皋賞識,奏請朝廷給她官銜,可惜未能打破女性不能任官的傳統,但薛濤仍經常出入官府任清客賦詩佐酒,亦行校書之實,聲名鵲起。武則天時期,女官(即高級宮女)上官婉兒更被譽為「巾幗宰相」,掌管宮中詔令起草,處理百司奏表。
劉采春則出身自戲班,是一名伶人,相當於今日的藝人,擅長唱歌演戲,有很多閨婦歌迷,她還會自己填詞和寫曲,是個「唱作歌手」!魚玄機和李冶均是道士(女冠)。女道士的工作是甚麼?其實,當時部分道觀並非清修之地,而是接待文人墨客耍樂的煙花之地。
除正職以外,身為著名詩人的她們,更有可能獲邀作詩,收到稿費(潤筆),賺不少外快呢。
結交詩人朋友
雖然唐朝女文青都識字,但畢竟身為女子,事業受限制,只能屈就於較為低賤的工種。她們似乎都懂得「識人好過識字」的道理,利用詩才交朋結友,常常寫詩與文人酬唱應答。不過,情況絕不像杜甫對李白那樣一廂情願(杜甫贈李白詩至少有十五首,但李白只有兩首詩贈予杜甫),而是互有往還,很多大文豪都是她們的「真.朋友」,可見她們人脈廣闊。
魚玄機與溫庭筠私交甚篤,經常和詩,溫庭筠作〈送人東遊〉,魚玄機作〈送別〉相和;溫庭筠作〈寄山中友人〉,魚玄機作〈和人次韻〉相和,溫庭筠作〈寄山中人〉再和,絕不已讀不回。
薛濤更成功向多位大詩人「集郵」,元稹、白居易、劉禹錫、杜牧都寫詩給她,如白居易的〈贈薛濤〉、杜牧的〈白萍洲〉都以優美景色比喻其風采。她逝世後還得到曾官拜宰相的段文昌為其寫墓誌銘。
遊樂「女行」
文青在假日除了泡咖啡店,也會郊遊打卡;長假期當然要去背包旅行。唐朝女文青也相近,她們同樣喜歡遠足和四處流浪遊歷。幸好她們早出生,不用受紮腳之苦(紮腳在五代十國才開始流行),能行動自如,才有這些遊樂機會。
魚玄機曾遊歷各地名勝,著有多首山水詩「打卡」,如〈遊崇真觀南樓覩新及第題名處〉是她在觀看新科進士在崇真觀壁上題詩留名時所作,〈過鄂州〉記錄她在鄂州當地的所見所聞。另一位女詩人李冶也曾在江浙一帶遊歷,打卡地點包括江蘇潤州招隱寺。此外,她們不喝咖啡,反而喜歡飲酒,經常和文人相聚飲酒作樂,即席輪流作詩或作聯語,稱為「行酒令」。
短衫長裙 秀出豐腴美
現今的女文青喜歡穿長裙、揹布袋,全身以素色為主,唐朝女文青的審美卻截然不同,她們穿寬鬆、色彩艷麗的「低胸裝」。一般長裙繫於胸前,加上寬袖(據說當時的袖寬往往在四呎以上)的外衫和繞於手臂間的披子。
她們也不怕露出手臂、脖頸和鎖骨,自信展現自己的豐腴體態,唐朝詩人歐陽炯在其作品〈浣溪沙.三首〉中以「綺羅纖縷見肌膚」一句,描述當時女性喜穿輕透的紗、羅,相當前衞,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身體自主。看來唐代女文青已經懂得鬆身衣服可以遮胖的道理,藏拙之餘同時展示好身材,不過若她們活在今時今日的香港,可能被誤會穿孕婦裝,坐公共交通工具時會被讓座。
自由戀愛大過天
唐朝女文青勇於追求戀愛,敢於表白情感,留下不少情真意切的情詩。當中薛濤更和年輕十一歲的元稹共譜姊弟戀,後來兩人分隔異地,薛濤以〈贈遠〉:「知君未轉秦關騎,日照千門掩袖啼。閨閣不知戎馬事,月高還上望夫樓。」和〈春望詞〉:「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等詩句遙寄思念。
女道士李冶也不乏離經叛道的風流韻事,寫有多首情詩向心儀男子表白,其中〈結素魚貽友人〉:「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欲知心裏事,看取腹中書。」更是送給一位和尚,最後當然被拒絕,但她對愛情的主動直率實屬少見,大概就像現今社會的「肉食女」。此外,在溫庭筠介紹下成為諫官李億之妾的魚玄機,遭受拋棄後,也留下「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這千古傳頌的詩句。
為何唐朝女性地位特別高?
皇族胡化 女子地位提升
唐朝女性地位較其他朝代為高,最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經歷魏晉南北朝長達三百多年的民族融和,北方經胡族統治,受其文化熏陶;加上隋、唐皇室皆有鮮卑血統,胡人文化有別於儒家禮教,男女地位相對平等,甚至有女性地位較高及女性做統治者的情況。隋、唐皇室中不乏為國效力的巾幗英雄,像唐高祖之女平陽公主,就在父親起兵反隋時募軍響應,得七萬人,號稱「娘子軍」。由上而下影響社會風氣,性別觀念漸趨開放和平等。
佛道興盛 禮教鬆綁
唐朝崇尚佛、道二教,加上唐盛世對外交往頻繁,傳統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動搖。道家之自然無為、佛家之眾生平等思想影響甚深,社會蔓延自由風氣。道觀更成為女子追求自由的地方,很多公主和貴族女子都自願入道,因為女道士不但衣食無憂,還可以與男子自由交往而不受禮法約束。社會的貞節觀念相對淡薄,據《新唐書》和《唐會要》記錄,唐代公主有嫁人的共一百三十四位,二嫁的有二十五位,三嫁者三位,甚至有一位四度嫁人。在民間,女性離婚或改嫁也不是甚麼稀奇事。
女子讀書普遍
唐代家庭教育主張教女兒讀書識字,授以《論語》、《孝經》、《列女傳》等書。直至宋代,女子讀書的例子仍比比皆是,例如歐陽修、岳飛之母都能教子讀書,更出了兩大女詞人李清照和朱淑真。
宋朝:理學重禮節 貶抑女性
然而,宋朝以降,女子地位受到嚴重貶抑。自南宋起,以儒家為基礎的理學大盛,程朱理學強調「三綱五常」,當中有「夫為妻綱」,又提出「男女授受不親」,婦人「當終受於從一」,丈夫有休妻權利等規條。至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原本泛指人之行為節義,後來漸漸轉化為婦人之貞節,元、明、清三朝對女子守節要求更為苛刻。元、明之後禁止女子讀書,到清代「女子無才便是德」更是理所當然。女性地位要到民國時期才再度得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