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辛棄疾
2019.03.08文言文閱讀理解
〈醜奴兒①.書博山②道中壁〉辛棄疾③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④。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⑤。 而今識盡⑥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
註解
1. 醜奴兒: 又名〈採桑子〉,四十四字,平韻。
2. 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因狀如廬山香爐峯,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棄疾罷職退居上饒,常過博山,此詞寫在博山路上驛站的牆壁上。
3. 辛棄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人。生於金國,少有壯志,曾深入金人腹地燕山觀察形勢,準備有所作為。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北方歸來後在朝廷受到排擠,辛棄疾屢遭貶謫罷官,壯志難酬,憂憤而死。
4. 層樓: 高樓。
5. 強說愁: 強,勉強地,硬要。這裏指無愁而勉強說愁。
6. 識盡: 嘗夠,深深懂得。
練習題
1. 試語譯以下句子:(3分)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綜觀全詞,詞人流露了怎樣的心情?(2分)
○A. 怨恨憤怒
○B. 憂鬱寡歡
○C. 瀟灑不羈
○D. 灰心失望
3. 判斷以下各題的陳述。(6分)
a. 詞人在詞中表達自己不受朝廷任用,因此感到心灰意冷。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b. 辛棄疾登上了高樓緬懷過去的時光。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c. 辛棄疾認為自己年輕時寫詞是「為作而作」。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4. 全詞均用了不同的修辭手法來描述內容,試就以下修辭手法舉例說明,並解釋其作用(8分)
a. 疊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對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全詞用了三次「愁」字,上下片的「愁」表達的感情是否一樣?有甚麼分別呢?試引文解釋。(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如今嘗盡了憂愁的滋味,想說的話卻沒有說。想說的話卻沒有說。卻說好一個涼爽的秋天!
2. B
3. a. 無從判斷 b. 錯誤 c. 正確
4. a. 上片「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用了疊句的手法(1)。前一個「愛上層樓」,指詞人年少時絲毫不懂甚麼是憂愁,只喜歡登上高樓玩賞;後一個「愛上層樓」和後面的「為賦新詞強說愁」變成因果關係,因為愛登高樓所以觸發詩興。在當時不懂愁的滋味下,也要勉強說愁(2)。這種手法,強調了少年時愛登樓是出於遊玩多過愁緒,更有力強調其感情(1)。(其他例子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b. 「少年不識愁滋味……而今識盡愁滋味」用了對比的手法(1)。詩人以少年時和現時(老年)的自己,所說的愁緒是不同的作對比。少年時不懂甚麼是愁,只是因為登上高樓觸發詩興所以勉強說愁,但現在卻知道甚麼叫愁,官場上的失意,想為朝廷效力卻被罷官所以感到憂愁(2)。不同時期對愁的不同理解,對比之下,更能凸顯詩人對當時現實的批判態度(1)。(有清楚說明對比的事物如何不同便可得分。)
5. 詞的上下片提了三次「愁」,但當中的含義卻是不同的。詞開首,詞人回憶起年少的自己不懂甚麼是愁,還沒真正體驗過愁的滋味(2)。後面所提的「強說愁」,因為登上了高樓觸發了詩興,於是便勉強學前人說愁,無愁緒也要找愁來說(2);詞的下片,詞人如今閱歷漸深,終於對「愁」有了切切實實的體驗。因為在政治上的失落,想建業卻被朝廷罷官,心裏充滿了悲傷,於是「識盡愁滋味」(2)。上片的愁是過去的無愁,下片的愁是如今的有愁,通過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凸顯了詞人現在的愁緒如何深(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