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嘉銘談動物 愛惜生命
2019.02.26動物也動人
近幾個月,內地爆發豬瘟,新聞屢屢報道最新發展。很記得,有一條新聞片段顯示,豬農把懷疑受感染的豬扔到深坑埋掉。只是那些豬仍然是活的,下墜時不由得大叫了起來。整個畫面十分震撼。儘管動物經常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在寵物店裏、動物園裏、街頭上和餐桌上,但很少人會認真思考雙方的關係。比方說,如果貓狗要好好對待,那豬牛羊雞是不是應該有同一待遇?香港中文大學講師陳嘉銘早前出版了《寫在牠們滅絕之前──香港動物文化誌》,正是探討有關問題。
邂逅愛犬改變觀念
約了陳嘉銘(上圖)在香港動植物公園做訪問,他在WhatsApp裏的即時反應是:可能要澄清一下,其實是不應該欣賞動物園。陳嘉銘研究這類動物議題,已有約十年,近幾年更在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開辦「動物、文化與現代社會」課程。不過,回顧從前,他跟大部分人一樣,並沒有動物倫理等觀念。
小時候陳嘉銘家裏養過不少動物,像兔子、龜、龍吐珠,但他表示他們其實「唔識養」,最後都養死了。令他思考動物議題的轉捩點,是約二十年前,他在西灣河一家寵物店碰到一隻迷你賓莎狗女:「牠關了在一隻籠子裏,籠子的大小剛剛好,轉也轉不到身。」他形容牠就像賣不出去的貨品,以特價發售,「之後我經過了那家寵物店幾次,牠還是在那裏,就決定把牠買下來。」因為狗女經常蹦蹦跳跳,陳嘉銘用了Bungy Jump(高空彈跳)的Bungy作牠的名字。
是家人 不是寵物
陳嘉銘很慶幸生命中遇上了Bungy,可是,過了十年,愛犬逐漸出現種種病痛,包括頸椎移位、胰臟炎和中風等,甚至腦部發現有腫瘤:「但獸醫說牠年紀太大了,不適宜開刀。」Bungy的毛病促使陳嘉銘翻查資料,看看除了生理上的護理,還可以怎樣幫助牠。他意外發現,關於人和動物的關係,原來有不少社會科學的研究。於是他開始了解這門學問,「在文學上、哲學上和社會研究上發展一些東西。」其後陳嘉銘在不同報章、網媒發表他的心得,二○一五年更在中大開設相關課程。這次出版的著作,就是昔日文章的結集,陳嘉銘希望讀者能跟他一起思索人和動物共處的問題。如今Bungy已經離開世界,但陳嘉銘表示,愛犬為他留下了很多東西。他的心態改變了,不再視牠為寵物──他認為這個詞語有玩物的味道:「牠是動物家人,有感受,有情緒。」
動物園暗藏暴力
陳嘉銘指出,人類的生活一直很依賴動物,沒有動物的話,文明社會肯定會滅亡──在遠古時代,因為有馬,我們才能接觸其他部族,通婚和經商;因為有牛,我們才能更有效的進行耕種。可是,隨着社會發展,人類卻變得自大了,把動物當成可以製造、消費的商品。動物園、水族館就是一個例子。而且,在捕捉、搬運那些動物時,往往要使用暴力:「動物園的動物還好一點,海洋生物在捉了起來後會搬去水缸,過程中牠們會不斷掙扎。之後用汽車、飛機運送,可能又要換一次水缸,那種暴力很鮮明。」不過陳嘉銘不是說要禁絕動物園和水族館,「這種事情已經不能逆轉了,你把那些動物放生,反而是害了牠們。」逛動物園、水族館已成了現代人的活動,難以改變,但他希望,最少大家去了解發生了甚麼事、那些動物有甚麼狀況。
▼陳嘉銘希望大家看動物時,可以了解一下牠們的狀況。
反思農場工廠模式
這類矛盾自然不只一個。比如開頭提到,豬農處理豬瘟的手法,固然很不妥當。但,設身處地想,豬瘟已令困苦的豬農蒙受重大損失,要求他們以人道的方式善後,似乎是強人所難。陳嘉銘說,一旦爆發疫病,無可避免要屠殺大量禽畜,很難談得上人道。他認為我們不應該從結果來看是否人道,而是嘗試反思前提──我們是不是要維持現時的飲食習慣,吃那麼多肉?在現代,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農場往往以工廠的方式生產禽畜。陳嘉銘以雞場為例:「兩三隻雞擠在A4紙那麼大的空間,一輩子都不能動,只有睡覺、吃東西。」這樣的環境一方面是虐待,另一方面也比較容易引起傳染病。他表示,從前的農場是不會飼養這麼多禽畜,能放任牠們自由走動。那麼,大家是不是可以少吃一點肉,讓農場回復原始的方式畜牧?這樣的話,禽畜會有比較理想的生存環境,也比較不會發生疫病。
偽善?良知?
陳嘉銘說,對待禽畜也有倫理。像屠宰時應該盡快結束牠們的生命,不要讓牠們受太多痛苦。說到這裏,大概會有人嗤之以鼻,指這是「偽善」,「你那麼偉大的話,就不要吃肉了。」這種聲音很常聽到。事實上,遠在戰國時代,也有相似的討論。當時齊國宣王看到有人把牛牽去祭祀,覺得不忍心,於是命人把牛換成羊。在一些人眼中,齊宣王的行為顯然是「偽善」。然而孟子不是這樣看,他覺得這正是齊宣王仁慈的表現,「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同一道理也適用於善待禽畜。儘管禽畜會成為食物,但我們也不想牠們受太多苦,這不是假仁假義,而是良知的表現。
狗肉節之爭
類似的爭論也可以在「貓狗能不能吃」的討論上看到。每當有狗肉節的新聞出現,都會有人表示吃狗很殘忍。然後總會有人反駁,那吃豬吃牛也一樣不道德。其實愛貓愛狗派的觀點也是可以理解,從歷史的層面看,貓狗跟人類一起生活的時間相當久,很多人自然會產生聯繫,投射感情。對有感情的對象感到不忍心,是很正常的事。反對論點不是沒有理據,但也有不近人情之處。陳嘉銘認為,狗肉節最大的問題,是活動背後的運作,「那些狗不知道怎樣得來,可能是大量生產,或者偷回來。」不但狗的來源有疑問,主辦單位的經營手法也叫人詬病。他們把狗肉節包裝成旅遊項目,並利用奇觀式的表演來吸引遊客。陳嘉銘曾經看過一條短片,拍到現場有人把一隻狗綁起來殘殺,十分殘酷。不管那是貓狗,抑或豬牛羊雞,都是不能接受的。
學懂感恩
現在陳嘉銘已經不吃豬牛羊等動物,他最喜歡的蝦蟹,也盡量少吃。他聲言這只是他的選擇,他不是要譴責吃肉的人:「我不想做『道理塔里班』,規定甚麼絕對不能吃,一定要禁吃。」陳嘉銘希望,茹素的跟吃肉的能尊重對方的選擇:「畢竟人是雜食性動物,不能說吃肉不對。」重點是,不管是吃肉還是吃素,都要懂得感恩,「不應該貪圖口舌快感;不要吃那麼多,吃夠就可以了。」陳嘉銘總結。人類靠吃東西來吸收營養,得到能量。那些東西也是生命,在吃進肚子前,也要經過成長。這不是「奉旨」的,你和我有很充分的理由去感恩。前陣子看到報章有立法會議員提議引入天敵對付野豬。人和動物要做到和睦共處,無疑還有一段路要走。
延伸閱讀
儘管中國道家也包含萬物平等的思想,莊子提出「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不過,說到動物議題,還是西方著作比較豐富。訪問時陳嘉銘介紹了三本書,可以視為延伸讀物。
《動物園》
圖文:安東尼.布朗
這本書用了帶點戲謔的筆觸,來省思動物園的意義及人和動物的關係。陳嘉銘認為這是很好的入門書籍,接觸動物議題。
《完美的和諧──動物與人的親密關係》
作者:羅傑.卡拉斯
這是對陳嘉銘影響很深的著作。書中探討了動物和人類的關係、動物在人類文化演進的地位等。
《動物解放》
作者:彼得.辛格
陳嘉銘形容為現代動物運動的「聖經」。雖然在三十年前成書,但觀點前衞:人類長年折磨其他動物,造成痛苦,應該為這種暴行進行抗爭,解放牠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