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挑戰來去匆匆 網絡潮流影響現實
2019.02.25封面專題
全球化+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自我了解+人際關係
解說
這是近期在社交媒體最火紅的網絡挑戰──#10YearChallenge,至今全球已有過百萬網民參與。網民於Instagram及facebook等社交媒體,左右並排貼上自己10年前後的相片比較,讓人看看自己在10年間樣子的變化。各地明星名人、KOL,甚至知名品牌和各類議題倡議組織亦有參與,風潮席捲整個網絡世界。
四大熱門「挑戰」項目
網絡挑戰並不是新鮮事,過去亦有不少大受歡迎的「×× Challenge」。一個簡單的動作,可以使許多人相繼模仿並上傳到自己的頁面。你有參與過以下的挑戰嗎?
1.Planking Challenge 仆倒挑戰
較早期被大眾認識且傳遍全世界,就是2009年的「planking challenge」。挑戰者在各種地方做出以面朝下的躺平姿勢,配合現場環境形塑一種奇特怪異的視覺感。網民在模仿時,愛加入自己的想法與創意來「呃like」。
2.Tebowing Challenge 提博挑戰
提博挑戰源於美國NFL野馬隊的球星Tim Tebow。他在2011年比賽勝出後,在場邊獨自一人單膝跪下,手肘靠在膝上,頭俯望地,與其他隊員瘋狂歡呼與慶祝的現場氣氛差異甚大。這個獨特的慶祝動作隨即在網上興起,網民爭相模仿。
3.The Harlem Shake 哈林搖
在2013年熱爆的哈林搖, 有別於過去的「×× Challenge」,是以影音形式傳遞。網民發揮創意,配合荒謬的動作、無意義的畫面及突兀的轉場,深受歡迎。在短短的40天內,全世界搜尋「Harlem Shake」的關鍵字次數達10億次。
4.Ice Bucket Challenge 冰桶挑戰
與過去的挑戰有些不同,2014年的冰桶挑戰可以說是刻意創造出來的網絡挑戰,旨在引起人們對漸凍人症患者的注意,成功傳遞公益訊息。
探究網絡挑戰成功特徵
盤點過去多個成功的網絡挑戰,發現有以下幾個特徵:
1.平台→社交平台帶動
網絡挑戰迅速流行,與全球化的載體──互聯網有關。社交媒體的文化影響幾乎是建立在模仿行為上。這類挑戰通常率先在社交平台瘋傳,再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社交網絡在大眾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許多視頻內容創作者甚至依靠社交平台為職業,甚至致富,因此部分網民為了獲取更多點讚和轉發,不惜冒生命危險博取觀眾眼球。
2.群組→青少年為主
年輕人容易被網絡挑戰吸引,源於朋輩壓力和尋求認同感。為了得到同儕認同,其中一個方法就是盲目跟風,一旦看到朋友在社交平台的挑戰邀請便即時接受。據加州大學兒童心理學家Jay Giedd表示,人類腦部中掌控行為及衝動的前額葉皮質至20歲左右才成熟,意味青少年容易為追求刺激及快感而缺乏理性思維,因而盲目參加這些獵奇挑戰。
3.時效→快興起快沒落
農曆年前流行的「十年挑戰」,過完年幾乎無人玩了。這些網絡挑戰能在短時間內被極多人關注,原因在於其碎片化、簡單的遊戲規則、表演性豐富,讓使用者不但是該活動的觀賞者,同時也是生產者;再加上KOL、名人的推波助瀾,快速「炒熱」。然而,這些挑戰亦在很快的時間被人忘記,或被另一新的網絡挑戰所取代,迭代性快速。
4.形式→挑戰多元化
網絡挑戰與網絡文化關係密切,由過去的文字挑戰,到拍照片、錄製影片,甚至是跨平台到真實世界的互動,例如去年被多國政府譴責的網絡挑戰活動「Momo Challenge」──自稱Momo的陌生人,在WhatsApp隨機挑釁,驅使對方進行各類型的危險挑戰。所謂的網絡挑戰並不止於網絡世界,還直接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
虛擬玩意跨界 危機處處
不少人認為網絡挑戰只是虛擬世界的小玩意,但其影響不容小覷。此前「冰桶挑戰」席捲全球,提升人們對「漸凍人」的關注。近日的「蒙眼挑戰」風靡美國社交網絡,然而這項挑戰隨時鬧出人命。究竟網絡挑戰對我們有何危機?
1.私隱外泄
一場「十年挑戰」吸引數以百萬計網民加入挑戰。有專家對這個熱潮感到擔憂,認為用戶個人資料有被泄漏、挖掘的危機。用家在不知情下,其容貌被用來培訓人工智能研究人類衰老過程,或是人臉識別算法訓練,對公眾隱私造成傷害。參與網絡挑戰不外乎因為好玩及博人眼球,但部分可能動機不良,如早前各地警方就指「Momo Challenge」涉及盜取參加者個人數據和訊息資料,甚至騷擾或勒索參與者。
2.高危玩命
為引人注目,有些網絡挑戰涉及高危活動。早前有網民發起「#BirdBoxChallenge」,邀請親朋好友倣效戲中情節,嘗試蒙眼生活;隨着網民蒙眼挑戰的難度愈來愈高,甚至有人蒙眼開車。又如「極限自拍」挑戰,不少人在高危地點自拍,他們在沒有安全裝備下挑戰高樓大廈或崖壁,這些高危挑戰至今已釀成多人死亡。
小結
網絡挑戰危機處處,但並非一無是處。如早年的冰桶挑戰,隨着美國一些知名人士如微軟的比爾.蓋茲、facebook朱克伯格等參與,成功引起人們對「漸凍人症」患者的關注,有助傳遞公益訊息。而且,當廣告品牌注意到社群媒體的挑戰,可以巧妙地結合品牌與組織的理念,在每一個熱點話題中,增加正面的品牌形象,成為一個極具潛力的網絡商機。
儘管網絡挑戰精采有趣,但大家不要為了跟風而忽視一些挑戰背後的目的與訊息。
Mindmap:網絡挑戰的特徵與影響
參考資料
‧Most Hilarious 10 Year Challenge Mem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lcaVBMtl4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月前在網絡上興起「十年挑戰」,不少網民,以及名人高官紛紛響應,然而網絡熱潮來得快亦去得快。藉此探討這些網絡挑戰興起有何共通之處,又帶來甚麼影響。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網絡迷因 Internet meme
網絡迷因是指一夕間在網絡上被大量宣傳及轉播,一舉成為備受注目的事物和熱門話題。這概念起源於1976年,由當時科普作家李察.道金斯於其作品《自私的基因》中作出描述和定義。由於網絡缺乏實體界綫的特性,各種資訊與概念傳播的速度因而更快速及廣闊,尤其是一些幽默、令人好奇或者與性有關係的事物,所以這種meme潮流通常成名的速度與衰退淡去的速度是同樣的快速。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自我概念 Self-concept
‧自我認同 Self-identity
‧自我揭露 Self-disclosure
‧朋輩壓力 Peer pressure
‧人際關係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網絡安全 Internet security
‧網絡沉迷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網絡紅人 / 關鍵意見領袖 Key opinion leader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近日,在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各大社交平台上興起了一場「十年挑戰」(Ten year challenge),吸引數以百萬計網友加入挑戰,參與者須貼出一組十年前後的對比照,其中一張為二○○九年,另一張則為二○一九年。這次「十年挑戰」也吸引眾多名人影星參與,除了好萊塢巨星外,連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在臉書上貼上對比,並笑稱自己沒太大改變,除了自己的頭髮顏色和髮綫。
資料來源:摘自《亞洲週刊》3-2-2019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十年挑戰」與幾年前風靡一時的「冰桶挑戰」有何相同之處?(6分)
2.以「十年挑戰」為例子,解釋部分青少年熱衷參與此類網上挑戰的原因。(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從資料一的相片可見,網民利用「十年挑戰」的概念,指出十年前的膠樽,與十年後,甚至是一百年後的膠樽均沒有變化,表達出膠樽對環境的破壞,從而宣揚環保意識。通過「網絡挑戰」來傳達正面訊息以及公益的做法,與幾年前風靡一時的「冰桶挑戰」同出一轍,提高人們在全球慈善活動的參與程度。
2.
‧從眾心態:年輕人參與網上挑戰,是因為年輕人踏入青春期,想在社交圈子得到認同,因而同意朋輩提出的價值觀,便參與挑戰,與朋輩互相分享,形成一種群眾壓力;
‧名人效應:年輕人成長期間心智或未成熟,會注意和倣效知名人士和KOL都參與的「挑戰」;
‧社交媒體:社交媒體已成為生活上一個重要的溝通媒介,分享挑戰可獲得朋友的讚好,促使更多青年參與。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影音分享平台YouTube周二更新安全政策,嚴格禁止用戶上傳危險惡作劇和冒險影片,例如假裝住家遭入侵的情境設定、模仿電影情節挑戰蒙眼過馬路等。YouTube強調,限制有害內容是原有規定,未來也適用於對人身安全有潛在危險的惡搞影片。
YouTube表示,平台是許多熱門挑戰和惡作劇的搖籃,因此必須確保這些玩笑沒有越綫,以免造成傷害。去年底Netflix推出新電影《蒙上你的眼》(Bird Box)後,在網絡社群掀起風潮,嘗試蒙眼開車和蒙眼過馬路的人愈來愈多;Netflix曾呼籲大眾不要模仿,但成效不佳。
YouTube將禁止用戶分享類似「可能導致死亡」的冒險影片,包含蒙眼開車、歐美青少年流行的Tide Pod挑戰(吃洗衣粉)和自燃。除了人身安全,「可能導致痛苦」的惡作劇亦不允許,尤其是以孩童為對象的玩笑,例如父母裝死或假裝遺棄孩子,可能留下終生心理陰影。
資料來源:摘自《中國報》18-1-2019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試指出「網絡挑戰」會構成哪些潛在危機?(6分)
2.就你在題1所指的危機,從家庭、媒體和政府三分面,提出防範的方法。(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人身安全:為了引人注目,有些網絡挑戰涉及高危活動,危害參加者的性命。例如資料中「模仿電影情節挑戰蒙眼過馬路」的行徑;
‧觸犯法例:網絡世界的虛擬活動,讓人覺得毋須負責,網民容易因此誤墮法網。例如資料中「假裝住家遭入侵的情境設定」;
‧心理健康:有些網絡挑戰雖然未有傷及身體,卻會對他人造成心理影響。例如資料中「父母裝死或假裝遺棄孩子」,可能對孩童造成終生心理陰影。
2.
‧家長:應與子女多溝通,幫助兒童認清挑戰的利弊,助他們安全及負責任地享用社交媒體,同時留意其身體或精神狀況,假若出現異樣應即時阻止及尋求外界協助;
‧媒體:作為媒體,有責任確保和評估哪些視頻是允許發布。例如YouTube會禁止煽動暴力或鼓勵對身體造成傷害的危險活動的影片發布;
‧政府:政府應加強宣傳和教育,灌輸正確上網觀念。例如吸睛不代表受歡迎、要為網上行動負責任等。
載自2019年2月25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