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戴玉保平安

2019.02.22
20577 20577

豬年伊始,長輩除了發送長輩圖,還會看看生肖運程,若得知家族中有人犯太歲,或會送贈一枚生肖玉墜,趨吉避凶。「玉不琢,不成器」,玉器在未經雕琢時,看上去只是普通石頭,須遇到伯樂欣賞其內在美,才能綻放光彩。從事玉器行業逾三十年的師傅楊才根(上圖),正是這樣的伯樂,一塊塊粗糙暗啞的礦石,經他設計琢磨,變成光滑剔透的飾品。

不分信仰 代代相傳

「玉器有傳統性,源遠流長,中國人有戴玉保平安的傳統觀念,信則有,不信則純粹當飾物。信甚麼宗教都可以戴,喜歡、隨心就好。」人稱「根師傅」的楊才根,在玉石行業三十年,做過門市銷售、雕刻等各個部門,見證行業今昔演變。他表示,玉器的常見傳統款式包括平安釦、如意、觀音和佛公,也有瑞獸如貔貅等。近年,客人的要求愈來愈多樣化,如泰國象神佛牌、耶穌和聖母像,也有撇除任何信仰,純粹追求花俏的,如草蜢、模仿故宮藏品的翠玉白菜……

然而,不論款式如何多變,都是通過玉這個媒介,寓意平安、但求心安。根師傅道,現時水上人仍保留送「BB鈪」給嬰兒的傳統,兒子戴過再傳給孫,代代相傳。此外,有加拿大回流、信奉基督教的中國人,訂製十字架玉墜,卻不選基督教常用的銀器;又有移民外國的親友買玉鐲送給下一代,「他們想留東西給下一代,首先便會想起玉。」他又笑言,自己每逢旅行必定會戴玉鏈旁身,覺得比較安心。或者玉器未必真有甚麼神秘力量,卻是一種中國人認同的民間信仰、約定俗成的傳統習俗。


●有客人要求根師傅造泰國象神佛牌(圖)和十字架。

醉心玉器 考驗眼光

玉器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根師傅自言即使做了三十年也會犯錯,仍在學習。玉器種類繁多,常見的有花青、芙蓉種、黑石、紅皮、冰種、紫青。要懂得看原石的皮殼,預計內裏的色澤,買回來後切開,視乎色澤分布,再決定做多少件貨、怎樣設計,畫圖、造工,最後才拿去賣。基本認識每個部分,至少需時兩年。
一塊原石價格高昂,動輒二、三十萬,卻不能擔保質素。根師傅興致勃勃地說:「一日未切開,一日也不知道裏面是怎樣的,有時會有驚喜。」有時玉石表層色澤普通,誰知切開後卻有特別的色帶分布,或色帶範圍大,可以造成比較漂亮的飾品,賣得比預期更高價錢;反過來說,如果色帶比預期少,或出現裂紋,便要思量如何切割以避開瑕疵,盡可能善用整塊玉石。

「久沒碰玉的話,真會有點想念。」

根師傅說,鑑別玉石,沒有一本通書,每塊石都有點不一樣,下次遇到另一塊石,判斷又有所不同,惟有累積經驗,才能加強準繩度。雖然風險很大,但正是這是這份未知的神秘,令他對玉石着迷:「久沒碰玉的話,真會有點想念。玉很有挑戰性,是練眼光,開到一塊好的,證明自己有眼光,很有成功感。」遇到心頭好,根師傅更寧願不賺錢。二十年前他曾得到一塊有一條紅色色根的珍貴玉石,他竟拒絕二十萬的出價,做成吊墜自己佩戴,可惜最後還是因經濟緊絀而忍痛割愛。


●根師傅在佐敦玉器街的舊樓工作,工作室只有約五十呎大小,櫃縫間、地上,收藏了多年累積的玉石,現在想買也買不到。


●切割玉器要打醒十二分精神,稍一不慎便會有裂痕,只能浸蠟暫時填塞,但幾年後裂紋也會重新浮現,難以補救。


●一塊玉石開出來,一半會留來做訂單,另一半則會造手鐲、「BB鈪」、戒指,按大小順序切割。

行業式微 學徒難尋

喜歡歸喜歡,根師傅坦言,玉器在香港已是半式微行業。回首舊時光景,內地、馬來西亞、台灣或新加坡的技術未成熟,都要買香港製造的玉器。當時根師傅每次到緬甸買一噸原石,一個月內便會被市場消化。可是,現時香港的競爭力已不如內地,很多人都轉投內地市場。另一方面,行內青黃不接,大部分師傅都年過五十。他坦言這一行成本高、回報慢,做學徒又刻苦,難以吸引新人入行。

他有感現時玉器已遠不如以往受歡迎,因有其他較划算的替代品,「以前十個有五六個人喜歡玉器,現在十個裏面最多只有一兩個喜歡,許多人寧願買鑽石和黃金,因為有國際定價,可以保值。」加上緬甸的原生礦已被開採得七七八八,新的礦產又未成熟,高質素的玉器賣少見少,愈來愈貴,不是人人能負擔。舉例說,以前一隻「BB鈪」賣一百至三百元,現在普通貨色也索價六百至一千元。他笑言就算想保平安,都會選擇成本較低的水晶,「現在玄學家已少了建議買玉,多數都叫人買水晶啦。」

希望為每一塊玉找主人

這些年來,根師傅由售貨員、學徒再做到玉器店老闆,現已退下火綫,憑多年累積的人脈和玉石存貨,只做熟客生意。年過五旬的他表示,玉器師傅最重要的是眼力,若眼力衰退,想做也做不來。他希望能在條件許可下,為每一塊玉石找到主人。他覺得年輕人不懂得欣賞玉器未免可惜,應該認識一下玉器這項中國傳統,學習欣賞它細緻的工藝。


古代玉器 地位尊崇 用途廣泛

今時今日,人們買玉為驅邪擋煞和裝飾的話,尚有其他替代品。相反,在古代中國,玉的地位舉足輕重,不可隨便使用。

原始宗教崇拜

玉在遠古時代已被原始中國人視為「天地之精」,是神秘的、超越自然的神的載體,成為先民崇拜、祭祀的對象,祈求保佑,袪除災難。負責祭祀的巫師會捧着玉載歌載舞,將神的旨意傳達給人。先民亦會用玉雕製品作為民族的標誌。《山海經》中記載有馬身人面、豬身蛇尾的山神,「其祠之,皆玉,不瘞……其祠之,皆用一璧瘞之。」「瘞」,即掩埋;要以祀神玉器祭祀,或以璧玉祭祀後埋入地下。及後漢代方士崇拜神仙,主張「食玉」以輕身成仙。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後,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以玉造佛像,衍生出印度佛教中沒有的獨特宗教文化。

象徵君子之德

古人以玉象徵君子。許慎《說文解字》記載「玉之五德」:「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絜之方也。」(即仁、義、智、勇、潔)。孔子則提出玉有十一德──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之說。文人為表示自己「溫潤如玉」,會佩玉在身,不遇凶喪之事也不解下來。

喪葬、禮制器具

古人認為用玉陪葬可使屍體不朽,所以古塚中常發現玉器。早在周禮已有規定,死者須有以下陪葬物:飯唅(在屍體口中放一塊玉,免空口而去)、幎目(一塊縫有眼、鼻、眉、口之形小玉的方形夾墊,蓋在屍體臉上,讓死者安息)、瑱(在死者耳中放一塊玉,以防蟲蟻)、握(兩手各放一件玉豚,免空手上路)。漢代則盛行玉衣,是用玉片串成的殮服,平民買不起許多玉,只會在壽衣上縫一兩塊玉片。

周天子對天地四極進行祭祀,祈求國家安定,也規定用玉製禮器。《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玉器也是皇權象徵,自秦始皇起,皇帝都用玉刻造署名的印章,稱為「璽」。及至宋以後,玉才成為世俗化的裝飾,以及平民驅趨吉避凶的物品。


玉器小知識:軟、硬玉之分

在中國古代,玉的定義廣泛,一般而言,符合美觀、堅硬、溫潤等特點的礦物皆被稱爲「玉」,如今人認知的水晶、瑪瑙和綠松石等,在古代都歸類為玉。不過,按現代國際標準,只有莫氏硬度高過6.5才是「硬玉」,即是翡翠,主要產自緬甸。至於「中國四大名玉」──和田玉、岫巖玉、綠松石和獨山玉,其中和田玉及岫巖玉均為「軟玉」,其餘兩項在現代標準下不算是玉,但中國傳統工藝仍視其為玉雕材料之一。

文:吳政怡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