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風光背後 尋香港旅遊吸引力
2019.02.20封面專題
全球化+今日香港
答案︰C
解說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2017旅遊業競爭力報告》,香港的旅遊業整體競爭力位列11名,在亞洲地區僅次日本排第2名;而早前有信用卡公司的一項調查,香港已連續第八年成為亞太區十大最多旅客到訪的城市之一。可是風光的排名背後,有不少人對於香港旅遊業偏重於內地遊客及「高量低值」的旅遊模式感到憂慮。
香港旅遊業重要數據分析
旅遊業一直被視為「無煙工業」,可為地方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因此各地政府均希望吸引更多遊客到訪,以刺激經濟、提升就業。從以下的數據,可了解香港旅遊業的現況:
1.香港旅遊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約5%,就業人數約258,900人,佔全港總就業人數約7%
分析:旅遊業作為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對香港經濟發展甚為重要。根據「世界旅遊業理事會」的報告顯示,如果包括其他旅遊相關行業,例如餐飲、零售等,旅遊業直接和間接聘用了約70多萬人。因此,若旅遊業受到打擊,影響不但是香港經濟,更衝擊千家萬戶生計。
2.2018年全球百大最受旅客歡迎城市排名,香港連續八年居首位
分析:全球市場研究公司歐睿信息諮詢上月公布,香港是全球百大最受旅客歡迎城市。資料顯示,2018全年旅客量逾6,000萬人次。但這個風光的數字背後,其實帶着隱憂,就是旅客結構側重於內地。
3.現時香港整體的旅客結構,約77%是內地旅客。整體旅客中,當日往返佔55%,當中內地旅客超過90%
分析:內地旅客是香港旅遊業主要客源,固然可為香港帶來龐大的短期經濟效益;但客源過於依靠內地,令旅遊業的整體發展日趨「高量低值」的旅遊模式,甚至限制了香港的長遠發展;而且,假若內地經濟出現波動,將不利香港旅遊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4.2013年每名過夜旅客平均消費達8,123元,而2018年上半年只有約6,723元
分析:要判斷旅遊業是否景氣,除了看訪客數目,也要看消費額;訪客數目上升,不代表人均消費額必然上升,可見香港旅遊業正值「高量低值」狀況。港府應加緊聯繫旅遊及各項產業,吸引高消費旅客。
檢視優勢與危機
旅客數據表現佳,固然代表旅遊業獲得好成績。但面對中美貿易戰、人幣貶值、鄰近地區競爭等影響,加上香港旅遊側重內地遊客,無疑是一大隱憂,甚至令自身的優勢逐漸被邊緣化。
當香港只剩下零售購物,旅客很快就會厭倦,難有意欲再來。政府不應再盲目追求旅客量,反而要提升旅客帶來的經濟貢獻,並促進香港的產業發展。
推動旅業新模式
作為本港主要競爭對手的新加坡、韓國、日本,均積極投資建設大型旅遊基建項目和發展影視作品新興景點來推動旅遊業;相反,在欠缺新景點的吸引力下,香港較難爭取新旅客到訪。外憂加內患,是時候反省現今的旅遊業運作模式。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
1.調控旅客數量
遊客數量太多,令環境「超載」,街道和公共交通變得更擠迫,降低當區市民的生活質素。內地人逼爆香港的問題近年亦激起民怨,導致中港矛盾升溫;政府應以居民生活為先,減少旅遊業對市民的負面影響。例如巴塞隆拿鑑於大量遊客為居民帶來滋擾,當地市政府正爭取實施遊客限額制度。
2.徵收旅遊稅
旅遊稅是指一地向遊客徵收稅金,例如旅客買機票或者訂酒店住宿時,包括稅金、燃油附加費等,就是旅遊稅的一種;可通過收費來控制旅遊者數量,以及補貼旅客對當地造成的損耗。徵收旅遊稅已成國際趨勢,繼歐洲多地徵收旅遊稅後, 日本及紐西蘭等地亦將徵收旅遊稅。
3.發展可持續旅遊
與其無止境渴求大量旅客,政府更應着眼發展可持續的旅遊新模式,例如文化旅遊和生態旅遊等,促進經濟之餘,亦不會破壞市民的生活。不少外地旅客對香港獨特的風土人情、建築古迹深感興趣,這種文化積累可轉化為旅遊資源,吸引不同地區的旅客來港遊覽、消費,如十八區的博物館、郊野公園、沙灘、行山徑、世界地質公園、歷史遺迹等。
4.優化現有景點
開發新景點,在時間、成本、覓地等都存在不少阻力。為彌補旅遊硬件不足,優化現有景點是較可為的方法。除了做好現有景點、擴大規模外,亦要注意市場定位,以吸引不同地區的旅客。在軟件方面,須加強對旅遊業的操守的監管,杜絕不良行為,確保行業服務質素,鞏固和提升本港旅遊業形象。
Mindmap:檢視香港旅遊業現況
參考資料
‧旅遊業發展藍圖
https://www.legco.gov.hk/yr17-18/chinese/panels/edev/papers/edev20171030cb4-60-1-c.pdf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旅遊業一直是各地促進經濟的「必爭之地」,而香港在各項相關排名均不俗,如旅遊業整體競爭力位列11名、全球最安全旅遊地方排第5。至於訪港旅客增長11%創新高,去年逾6千萬人次,但當中逾5千萬人次為內地客。探討這些數字反映甚麼現象,以及有何危與機。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旅遊業發展藍圖 Tourism Development Blueprint
政府在2017年10月公布《旅遊業發展藍圖》,除了訂立明確的願景和目標──將香港發展成為世界級的首選旅遊目的地,讓行業得以平穩、健康及持續發展,亦定下四大發展策略,以此為基礎,制訂不同的旅遊項目及措施,包括:
策略一:開拓多元化的客源市場,集中吸引高增值過夜旅客來港;
策略二:培育及拓展具本港及國際特色的旅遊產品及項目遊,並鞏固和提升香港作為會議展覽旅遊目的地、地區郵輪樞紐及亞洲盛事之都的地位;
策略三:推動智慧旅遊;
策略四:提升旅遊業服務質素,推動業界採用良好營商手法。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可持續旅遊 Sustainable tourism
‧大眾旅遊 Mass tourism
‧文物保育 Heritage conservation
‧文化破壞 Cultural disruption
‧深度旅遊 In-depth travel
‧資源效率 Resource efficiency
‧遊客容量 Tourist capacity
‧過度旅遊 Overtourism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率先於網誌中「預告」受惠港珠澳大橋及高鐵開通,十月份旅客數字已超過五百八十萬,更幾近肯定本年旅客量將超過六千萬人次,打破歷來最高紀錄。他表示,在貿易戰等國際貿易摩擦,令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持續強化本港的旅遊業,是「穩經濟」的重要一環,他亦正考慮向一些一帶一路國家放寬簽證要求。香港必須做好相關旅遊配套,吸引旅客同時避免影響市民日常生活。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17-12-2018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一,試描述香港旅遊業的兩個特徵,並說明其原因。(6分)
2.參考資料並就你所知,試分別舉出一個香港旅遊業正面對的內在及外在負面因素。(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特徵一:香港旅遊業以內地遊客為主,佔總遊客人數近70%,在2018年上半年有接近2,500萬內地遊客訪港。原因是無論在地理位置、自由行政策、旅遊體驗、商品和服務質素等等,香港都對內地遊客有一定吸引力;
‧特徵二:內地遊客與外國遊客的訪港成反比例,即是當內地遊客增加時,外國遊客會減少,反之亦然。原因是內地遊客對香港的的旅遊承載帶來明顯壓力,影響旅遊體驗,故此外國遊客盡可能避免在內地遊客訪港高峰(例如農曆新年或黃金周)期間訪港。
2.
‧內在負面因素:訪港旅客集中內地的即日來回旅客,令旅遊業的整體發展日趨「高量低值」的旅遊模式,假若內地經濟出現波動,將不利香港旅遊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外在負面因素:中美貿易戰會打擊中國經濟,同時令人民幣有貶值壓力,減低內地遊客訪港的意欲。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據業界估計,訪港的內地低價團每年約五百萬人次,當中超過九成都會集中到九龍城吃喝消費,早已令這個舊區不勝負荷。最近,情況再有惡化迹象,個別日子竟然有多達三百團,超過一萬人次到此購物用膳!在「萬人空巷」下,居民受到極大滋擾。不論早、午、晚,區內要道經常陷於癱瘓、學童返學要左兜右轉、打工仔放工有家難歸、日常出入要被迫行出馬路、過馬路又要穿越層層違泊的旅遊巴、旅巴晚上聚集公眾碼頭接載維港遊旅客堵塞附近交通⋯⋯在旅遊巴及定點購物兩大亂象之源夾攻下,居民與旅客的衝突,可謂無日無之。
問題的根源在於內地平價團為了壓縮成本,所以每天三餐都會選擇在九龍城區指定食肆用膳,又會到區內的指定店鋪定點購物,包括朱古力、首飾等手信。
由於承辦者的着眼點在於增加生意額,增加遊客,以薄利多銷的形式生存,所以有很大誘因開辦更多旅行團以提高利潤。然而,無論是本地法例、旅議會以至商經局,現時均未有要求指定店鋪要為其經營對周邊帶來的滋擾負責,所以店鋪在經營時,亦未有考慮所在社區的承受能力。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28-12-2018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試評估大量內地遊客訪港,對香港市民的生活帶來甚麼負面影響?(6分)
2.就如何有效地改善內地遊客訪港對香港市民造成滋擾,試提出兩個建議措施。(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外來遊客數量太多,會令環境「超載」,很多跨境旅客購買基本日用品,令租金上升,本地零售商店因而倒閉,街道和公共交通變得更擠迫,從而降低當地人的生活質素。
2.同學在建議方法時,須考慮做法會否帶來反效果,例如立法限制來港人數,在執行上有困難,亦打擊香港經濟,最終適得其反。以下是一些參考的方法:
‧限制內地的低價旅行團,以及審批來港旅行團的活動,避免集中在某些地區;
‧與業界協作商討,分流旅客到香港不同景點;
‧警方要嚴厲執行打擊違泊旅巴,疏導交通擠塞問題;
‧致力優化現有景點,以及發展可持續的旅行模式。
載自2019年2月20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