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男女失衡 經濟先行 現代中國擇偶難?

2019.02.18
20517 20517

封面專題

現代中國+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人際關係




答案︰C

解說

近日,有「香港羅拉」之稱的搬運工人朱芊佩,參與內地熱門的相親節目,並牽手成功,在網絡上成一時佳話,亦令更多人談論這些配對節目。嚴格來說,這是內地多家有綫電視舉辦的交友徵婚真人秀(真人SHOW),一些內容更有提及女方對未來丈夫的物質要求及薪金數目。如有標題:「高端相睇內地女擇偶條件開價1億身家」;「女生要求太多嚇跑男友?」;「九十後情侶浪迹天涯、不辦婚禮成岳父心病。」這些節目在直播時都有超高的收視,而網上點擊竟達三千萬到五千萬之數量。



根據中國政府的官方統計數字, 在2013年,20歲至59歲的未婚人口總數達1.7億,當中單身男性達1億4百萬人,而單身女性則為7千萬人;更有數據指出,截至2018年底,未婚男女已達兩億人。這些數字反映中國社會正面臨嚴重的男女失衡問題,而造成此現象的因素包括傳統觀念影響、地域差異、城鄉差距,以及性別定型等等。

男多女少「婚姻擠壓」

中國是當今出生人口性別比例失衡最嚴重的國家,數十年來的失衡現象導致已屆適婚年齡的青年男女比例亦出現失調──男多女少情況嚴重。根據國家統計局發表的數據,「70後」非婚人口的男女比例高達206:100,而「80後」非婚人口的男女比例則為136:100。男多女少將衍生「婚姻擠壓」的問題,即已屆適婚年齡的男性難找到配偶,出現被迫單身的情況。

擇偶條件 重視經濟

有分析指出,部分女性擇偶時重視對方收入的高低,又或女性社經地位提高令她們不願「將就」下嫁經濟基礎較差的男性,亦是導致全國單身人口比例增加的原因。

隨着數十年的經濟發展,生活水平及成本提升,人們對物質生活亦較為重視,甚至以此作為擇偶的首要條件。有內地網站調查顯示,超過八成受訪單身女性視5,000元人民幣為未來丈夫收入的起點,其中約67%女性要求男方月入5,000至1萬元、25%要求對象月入過萬元。當中,深圳的單身女性對未來配偶收入的要求為全國最高,期望伴侶最少月入15,920元。

由於內地單身女性對未來配偶的經濟收入有要求,但符合條件的男性卻不多,令她們較難找到對象。此外,女性的社經地位提高,毋須再依賴婚姻而得到照顧,更不會因急於結婚而降低擇偶要求,不受傳統「女大當嫁」的觀念影響,導致單身女性的比例增加。

單身族比例上升因由

遠因

1.人口結構改變


中國自上世紀70年代末推行「一胎化」政策以來,多年來生育率大幅降低,人口的年齡結構比例改變,一是邁向老年化的社會,人口老化的問題將非常嚴重;二是成年的工作人口撫養比例大幅提高,即將要結婚的家庭要承擔家中長者退休養老的主要開支。

2.傳統觀念障礙

中國傳統的重男輕女及大家庭觀念,在國人心中仍然濃厚,到今天仍有些夫婦會冒險違反「兩非」法規(即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鑑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行為),結果不少女嬰胎死腹中,同時亦有極多謀殺或遺棄初生女嬰的事件。在2015年,全國出生人口男女比例約為123:100,在可預計的將來,男性更難娶妻,特別是生活在農村且經濟能力較差的一群。

3.「男長女幼」觀念

長久以來,男性擇偶都傾向年齡較少的女性,不論網上或報章的徵婚者都要求女方的年紀比自己小一至五年;而女性要求結婚對象比自己年齡細(俗稱姊弟戀、老少配)的情況較為罕見。此外,亦有不少男性不可以容忍伴侶在職場上或經濟上比自己強。





近因

1.家庭觀念的轉變

婚姻家庭的形成不像過去基於傳宗接代或者經濟互助,對大部分居住在城市或學歷較高的青年男女而言,婚姻以愛情為基礎,抗拒「盲婚啞嫁」;同時,遲婚及婚後不生子女的比率亦增加,令全國單身及性別失衡的情況加劇。

2.嚮往「一人生活」

猶如本港的三高女性(高學歷、高職位、高收入),內地教育水平提升,特別是一綫大城市及沿海區域,令女性的教育程度和收入大為提高,社經地位亦上升,令她們覺得無需要屈就於既有的「性別定型」或傳統早婚的做法,而「一人生活」在全球各地亦漸成趨勢。此外,大城市的戶籍制度亦令農村男性難於移居到城市生活,有研究指出,擁有較高學歷的外來移居者,與擁有上海戶口的女性結婚的比率相對地較高。

3.擇偶標準轉變

雖然現今女性多認為感情是婚姻的基礎,但有調查指出,24%的女性注重對方的經濟能力,13%的女性將對方性格和氣質當成最重要的擇偶標準。據報道說,中國女性擇偶心理已從婚姻安全等要素的關注,轉為較強現代女性的意識,然而,經濟能力仍是擇偶重點之一。





Mindmap:現代中國的擇偶經濟現象



參考資料

‧「剩男多、女拜金」陸一胎化男女比例失衡 婚姻路上難遇對的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5MfDu4lLM

‧都說中國男光棍多,為啥你身邊全是剩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N6MgCI5MAQ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中國情人節」,藉此節日將至,探討現代中國的「擇偶經濟」現象,及其出現的遠因與近因。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物質主義 Materialism
指的是一種生活價值觀。物質主義者是全心沉迷於追求物質的需求與欲望,導致忽視精神層面的生活方式;具體的呈現為生活方式、意見及行為上,由消費行為來獲得生活上的滿足。

婚姻擠壓 Marriage Squeeze
社會學概念,指適婚年齡男女人口失衡,導致某一性別難找配偶。有研究指,中國的「男性婚姻擠壓」將經歷數十年,而「80後」男性將有10%至15%找不到或不能如期找到配偶。婚姻擠壓會衍生一連串社會問題,如結婚率下降、出生率下降等。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生活質素 Quality of life
‧適婚人口 Marriageable population
‧男女失衡 Gender imbalance
‧離婚率 Divorce rate
‧戶籍管理制度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城鄉遷移 Rural-urban migration
‧性別定型 Sex stereotypes
‧剩女 Spinster
‧社經地位 Social status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婚配問題日益嚴重

就男多女少帶來的問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陳劍指出,若此局面持續存在,將威脅人口生態,「最明顯是婚姻擠壓帶來的巨大沖擊,令婚配問題愈來愈嚴重」,將影響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李建新認為,男女比例失衡亦會引起就業性別擠壓,「男性勞動力過剩會增加就業市場競爭,加大女性就業難度。」

不過,學者指出在僅有一次生育機會的情況下,一些家庭更加「偏好」男孩,相信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後,出生男女性別比差距會縮小。有學者稱如果不及時鼓勵生育,生育率在經歷短暫的反彈之後依然會一路下滑,未來中國人口的極度老化和急劇萎縮不可避免,規模和幅度在人類歷史上都將是空前的。

資料來源:摘自本地報章
http://www.hkcd.com/content/2016-01/20/content_981745.html

多角度思考

1.說明及解釋資料一所反映與中國有關的社會現象。(4分)

2.「二孩政策落實可以緩和中國婚配問題。」利用所提供的資料,提出並解釋一個支持及一個反對這項聲稱的論據。(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漫畫反映近年中國女性視配偶收入為首要的擇偶條件,並認為「公務員」是白馬王子的主要因素。
漫畫描繪這名男子的頭頂着公務員的「金飯碗」,暗示他富有,女子也表示他「帥呆」了,愈來愈接近「白馬王子」的印象。這表示女性把婚姻看得非常物質化,導致不少女性都以對方的收入及職業作為擇偶的首要條件。而一些沒有良好經濟能力的男性則很大程度找不到結婚對象,導致單身潮出現。

2.

支持論據:「全面二孩」實施後,出生男女性別比差距會大幅縮小,減少因「一孩政策」下重男輕女而出現的問題,長遠來說,可以緩和中國婚配問題。
反對論據:資料一顯示的物質化價值觀,令不少人難於婚配。即使二孩政策可能令男女失衡比例大幅降低,但因為男女對婚姻的價值觀差異、婚姻物質化,加上地域差異、城鄉差距等因素,對緩和中國婚配問題並不樂觀。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多角度思考

1.「在現代化的中國社會,男女失衡比中國傳統觀念在婚姻配對方面造成更大的障礙。」你是否同意這看法?參考資料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12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概念詞:傳統重男輕女觀念、傳統門當戶對觀念
技巧:只須比較「男女失衡」及「中國傳統觀念」兩個因素
(例)大程度支持:
‧男女失衡愈來愈嚴重。參考資料(2046年的中國婚禮),漫畫家諷刺當時的男女比例已經嚴重失衡,只有富有人家才可以結婚,鄉鎮的男人只可在銀河系娶妻。這已不是中國傳統觀念可以影響,而是現實問題。
‧大部分中國女性在婚姻中重視物質,在「經濟上」難以跟鄉鎮男性人口配對。而鄉鎮的男性卻面對極大的男女失衡問題,故在婚姻配對中難以成功。
‧即使「二孩政策」已在2017年實施,但估計對緩和男女失衡的情況幫助不大,因現代化的中國社會,養活小孩的成本愈來愈高,而鄉鎮的留守兒童一直在中國造成不少問題。
駁論:中國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令男嬰出生率大幅高於女嬰。現實是踏入廿一世紀,大城市的男女比例已經相若;在西部的自治區,因經濟條件的差異,男女失衡已不算嚴重。或其他合理答案。

載自2019年2月18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馮浩恩老師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