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大微型機器人 15分鐘檢測致命難辨梭菌
2019.02.14「難辨梭(1)菌」是醫院內最常見的腸道感染細菌,嚴重可引致死亡,而醫院內感染數字近年大幅增加,惟化驗過程需時一至兩日。中文大學最新研發一款以靈芝孢(2)子合成的「微型機器人」,可攜帶熒光物質及磁性顆粒(3),在排泄物樣本中游走,當檢測到相關毒素時,熒光會減弱,過程只需十五分鐘。
研究團隊希望,「微型機器人」未來可應用於檢測其他毒素,以及廣泛在臨牀應用。
難字讀音
(1)梭:so1,粵音讀「疏」。
(2)孢:baau1,粵音讀「包」。
字詞解釋
(3)顆粒:微小的粒子;又引申指穀粒,「顆粒無收」即收成極不理想。
文化知識
磁石
中大最新研發的「微型機器人」,利用熒光物質及磁性顆粒的原理,只需十五分鐘便可檢測「難辨梭菌」。大自然中有些物質擁有磁力,中國人早在戰國時期已發現這些天然磁石,當時的人們稱之為「慈石」。
《呂氏春秋》記載:「慈石召鐵,或引之也。」古人認為,磁石能吸鐵,就像母親揮手招孩子向自己走來,便以此為磁石命名。後來為了辨別「慈」、「磁」二字,才取走「心」旁,配以「石」部,表明這是礦石,以資識別。
秦漢兩朝鐵礦十分興旺,當中有不少天然磁石出產。到唐代,河北以南一帶更因為盛產磁鐵,而稱為「慈州」,慈州出產磁礦的山稱為「慈山」,即今日的「磁縣」。
磁石的發現,也促成「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發明。今人推斷,帶有磁力的「人造磁針」大約晚唐時出現。宋代指南針的發展更進一步,沈括在《夢溪筆談》這樣說:「以磁石磨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更提出四種指南針的安裝方法:指甲法、碗唇法、縷懸法、水浮法。這一系列的指南針研究,與磁力的發現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