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傳統? 新年習俗在地化!
2019.01.30封面專題
現代中國+今日香港
主題: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身分和身分認同
答案︰B
解說
正月年初一與立春是兩個日子,各有不同意義,不一定重疊,但通常相距不遠。古時農耕社會,古人訂出廿四節氣來提醒農民耕種作息之最佳時間,而廿四節氣中,首個節氣就是立春,是新一個耕作期的開始,皇室會以祀春儀式來迎接春天的來臨,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和農作豐收。不過,隨着時代的轉變,社會轉型,立春意義不大,人們只會慶祝農曆大年初一,視為一年之始。
大家準備好迎接豬年沒有?香港雖然是個中國人社會,但是過年傳統習俗已因應香港這個國際化的大都會而有所微調,甚至創新成風,同學知道哪些是本港在地化的新年習俗嗎?改變的力量又從何而來?了解箇中脈絡後,相信也能應用於解釋其他傳統習俗為何演變成今日之面貌。
請大家先想一想,近年香港人慶祝農曆新年的方式,主要有哪幾項?各位或者會浮現出新聞報道都會關注的內容:行年宵、看花車巡遊和煙花匯演、向許願樹拋寶牒和拜車公等等。其實這些「活動」都不太傳統,部分更只有二三十年歷史而已,但漸漸成為港人的新春「習俗」。
行年宵:學生創意受歡迎
過年前,人們都會辦年貨和買年花。從前,辦年貨都是買一些糖果海味,在市場就可買到;而年宵市場則主要是賣年桔、桃花和應節鮮花等濕貨,因此年長一輩不會說「行年宵」而是「行花市」。
近二三十年情況有變,年宵市場攤位變成了中學生和大學生實踐理論、學做生意的地方,創新有趣的精品玩意大受歡迎,不但吸引其他人加入競爭,漸漸變成年宵市場的特色,也成為大部分市民逛年宵的目的,更是新聞報道的焦點之一;相比下,賣鮮花濕貨的攤檔比例就比以前縮減不少,以維園年宵市場為例,二○一九年共設有四百六十三個攤位,乾貨攤位有二百七十二個,濕貨攤位只佔一百八十個,不足四成,另有八個主題攤位及三個快餐攤位。
花車巡遊、煙花匯演:賀歲焦點
年初一看花車巡遊、年初二欣賞煙花匯演,是不是你們在新年時會關注和參與的節目?只要大家看看新聞報道,見到每年看花車和煙花現場均是人山人海的情景,就知道它們已成為香港慶祝新春的「傳統」。
一九八二年「狗」年的年初一晚上,香港旅遊協會(香港旅遊發展局前身)主辦了首次大型賀歲煙花匯演,由於反應熱烈,從此成為恒常節目(在一九八五年開始改為年初二舉行);一九九六年,旅發局開始舉辦新春花車巡遊至今。國際旅遊指南Lonely Planet旗下的《Bluelist》雜誌於二○○六年將香港農曆新年列作「全球最值得欣賞的娛樂盛事」之一,花車巡遊成為了焦點。無論是煙花匯演或是花車巡遊,都是市民和旅客期待的賀歲節目。
許願樹:祈福活動更具規模
向許願樹「拋寶牒」祈福許願本來是大埔鄉民的傳統,雖然全年都可以進行,但近年卻變成了香港農曆新年的「傳統」。由於大家在新春期間都想取個好意頭,因此這個帶點玩味(「拋寶牒」)的祈福活動,在經過傳媒反覆報道和民間宣傳後,甚受新一代歡迎。
近十多年的新年期間都有大批市民到大埔向許願樹祈福,由於寶牒數量多,令許願樹亦負荷不了,曾於○五發生樹枝倒塌壓傷途人事故,現時可供掛寶牒的許願樹是仿製品。因應遊人增多,村民亦把握做生意的機會,除了設攤檔售賣許願寶牒,還有許願燈、許願鎖等等。
初三活動:拜車公、郊遊
傳統上正月初三是「赤口」,不宜拜年,於是港人四出找活動,成就了一些港式新年習俗。例如新聞記者通常會在年初三鎮守車公廟,報道市民拜車公的情況。雖然年初二才是車公誕,但市民多在「不宜拜年」的初三到車公廟上香祈福、轉個風車,寓意行大運。
除了拜車公,近年港人亦流行在年初三郊遊,離島長洲是首選,一早碼頭就人頭湧湧,長洲海傍的小食攤檔大排長龍⋯⋯。從前,香港的農曆新年街道冷清,因為農民、漁民和做大小生意的都會趁新年放長假,共聚天倫,但今時今日情況不再一樣,即使重視傳統的長洲漁民一族,亦會把握新春假期做生意,打造了另一個香港新年特色。
成就「過年習俗」的條件
看過上述幾個「在地化」的過年習俗,相信大家都會發現這些現象不一定歷史悠久,部分近二三十年才出現,有些甚至是近年才流行起來。歸納原因,不難發現它們成為「過年習俗」都有一些共通的條件,包括:
‧法定公眾假期是基調:試想想,假如年初一不是假期,年三十晚的年宵市場還會人山人海嗎?有假期,人們才有閒暇去想應節的活動。
‧政府/機構/組織推動:因為旅發局的推動,煙花匯演和花車巡遊才會成為恒常項目;又因為長洲居民的配合,農曆新年假期仍開店應市,才有熱鬧的年初三長洲遊。
‧社會和生活習慣轉變:商業化和消費文化大行其道,逛年宵市場由從前屬於年夜飯後的家庭活動,變成促銷購物的市場;而大埔林村許願樹的祈福活動,因應大事宣傳的「許願節」,出現許多攤檔,像個小市集。
小結:
多項條件相輔相成,造就了今時今日香港過年的風景。在地化使傳統過年習俗出現變化,影響是好是壞,相信要審視習俗所展示的核心價值是否還存在才能下定論。政府的介入為傳統賦予新意,但只要讓一家人有機會團聚一起,就是圓滿;如果你認為傳統節日變得商業化,就要思考商業化是否「過度」,因為商業化在某程度上可讓傳統得以延續。對不少市民來說,仍能趁新春延續傳統祈求祝福的習俗,就是好事。
Mindmap:新年傳統習俗在地化現象與因素
參考資料
‧歷代節日大不同
https://chiculture.org.hk/tc/china-five-thousand-years/666
‧新華網:「年味」淡了嗎?
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8-02/21/c_1122433846.htm
‧ 《新年風俗志》
作者:婁子匡
出版社:台灣商務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趁着農曆新年即將來到,檢視今日香港的過年習俗,發現原來不少已經偏離了傳統,讓大家了解相關的現象和情況,並構成現象的原因,延伸反思這種偏離──傳統習俗在地化,孰好孰壞。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新春祈福 Chinese New Year Blessing
農曆新年傳統習俗中,不少都與拜神祈福有關,這是源於道教傳統,因為春節是許多道教神祇的「生日」,民間會在一年的開始,趁着神明的生日,進行各式各樣的酬神和祈福活動,多謝神明在過去一年的保佑,同時祈求未來一年繼續獲得祝福。
曆法 Chinese Calendar
中國的曆法是農曆,是古時按農牧業時間、太陽和月亮運行,與地球關係製訂的曆法。天干地支是中國曆法的表達。西方社會以數字表示,例如以二○一九年代表今年,中國曆法就是以天干和地支來為每一年編號。「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共十個;「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個。將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配合為一年作編號,例如從「甲子」年開始,下一年就「乙丑」、「丙寅」⋯⋯如此類推。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習俗 Customs
‧在地化 Localization
‧傳統習俗 Traditional custom
‧文化傳承 Cultural heritage
‧本土文化 Local culture
‧社會變遷 Social change
‧都市化 Urbanization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統計數字,概述本港農曆新年出現的現象。(3分)
2.就你在題1所述的現象,你認為這個現象與中國人過年的傳統習俗有牴觸之處嗎?解釋你的答案。(6分)
3.就你所知,是甚麼原因導致題1所述的現象出現?(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港人喜歡趁新春時節出境外遊,其中較多人選擇到內地。
2.中國人過新年着重一家整齊團圓,表面上,離境到外地過節與傳統習俗有牴觸,但是細心一想,不少市民都是一家大小一起外出,而當中不少離境者或是回到內地家鄉,也能從中看到中國人重視家庭和親情的一面。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社會情況使然,例如居港的內地人愈來愈多,他們會趁春節回鄉探親;香港人日常生活壓力大,趁數天假期外遊等等都刺激了新春出境人次的增加。)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經過五年工程、耗資二十七億元的戲曲中心昨開幕,主禮的林鄭月娥身穿一襲紅色旗袍出席開幕典禮。她致辭時表示,戲曲中心是西九文化區首個興建的重點項目,具有弘揚戲曲文化的使命。中心開幕不僅是文化界的盛事,亦有助提升香港作為國際文化大都會的地位,值得港人引以為傲。
適逢今年是粵劇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資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十周年,她認為在中心開幕之際,增添另一項特別意義。她寄望戲曲中心除了呈獻優秀粵劇作品外,亦可在培育新秀、研究教育、培訓以及專業發展方面有所建樹,促進粵劇及不同戲曲劇種交流。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致辭時亦表示,戲曲中心的啟用標誌西九文化區一個新里程碑,中心將成為本港其中一個新地標,讓市民及旅客感受中國傳統戲曲。他盼戲曲中心成為匯聚劇種的中心,培育新秀及吸引觀眾,以傳承及發揚傳統粵劇文化。
資料來源:摘自「西九戲曲中心開幕 港文化都會地位升」《星島日報》21-1-2019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以戲曲作為例子,並從社會角度看,你認為傳統文化得到良好保存,對社會發展有何好處?(4分)
2.參考資料例子,你多大程度上同意「傳統文化需要當權者的支持才能保存和延續」?解釋你的答案。(8分)
3.你最希望特區政府支持和協助傳承哪些傳統文化?原因何在?(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相關文化項目會成為社會知名的特色,是可引以為傲的事,有助提升其在國際上的地位。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戲曲中心可以作演出、教育和培訓場地,對整個行業的傳承作了具系統性的支持,亦聚焦了公眾的關注和重視,假如當局沒有興建這座建築物,戲曲或許只能「散亂」的存在,也許有一天隨着年輕一代的不知不理而沒落;當局的角色就是認同、出資和批地,起着關鍵的作用。)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任何例子皆可,說明合理即成。)
載自2019年1月30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