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古錢執到寶

2019.01.29
20447 20447

歷代貨幣故事多

  三家發鈔銀行推出新鈔,上周三再發行新版的一千及五百港元鈔票;今年農曆新年𢭃利是,同學隨時收到新簇簇的新銀紙,開心又好意頭。二千多年前,秦朝統一六國後發行的新貨幣同樣引起人民關注,畢竟金錢影響社會民生,百姓亦擔心用錯別國貨幣會遭受處罰,所以不敢輕視。歷代發行的貨幣多不勝數,而且會因應時代需要而採用不同物料和設計。

 

  1. 先秦:貨幣鼻祖──貝殼

  中國人最先就地取材,把堅硬及輕便的貝殼當錢幣使用,還用繩串起來攜帶。但並非所有貝類都可當錢用,通常比較細小的品種,如齒貝和紫貝才合用,至於象拔蚌這類的巨無霸,則不會用來作交易。

●齒貝有牙齒形狀的花紋。

 

  1. 春秋:金屬當道──銅幣

  當交易變得頻繁,金錢的使用頻率就愈來愈高,貝殼也應付不了龐大的需求量,加上當時的冶金技術開始成熟,因此以金屬開始鑄幣,當中以銅最為常用。春秋時期的各國已經鑄造銅幣,有布幣、劍幣及鏟幣等不同形狀,其中圓形的銅錢最為盛行,直到清朝都還在鑄造。

●春秋戰國時期擁有多款不同形狀的貨幣,如布幣、刀幣及銅錢等。

 

  1. 唐及以後:因時制宜──紙幣

  金屬錢幣頗重,不適合大筆交易,因此唐朝就出現紙幣雛形──「飛錢」。商人可以在本地把銅錢換成紙質的飛錢,再於外地兌換回銅錢,省卻攜帶大量硬幣的麻煩。宋元年間,紙幣更為成熟,發行量及流通地區愈來愈多,元朝更曾禁止人民使用金銀,規定使用紙幣。不過,蒙古人為了應付龐大支出,發行過量紙幣,導致嚴重通貨膨脹。

  紙鈔設計上更別出心裁,宋代紙鈔有「砑花」設計,即是不用顏料,把花紋強行壓在紙張上,形成不顯眼的暗花,增加偽鈔的模仿難度。有些清代紙幣則追求美觀,會於紙中央畫上畫框,內裏呈現歷史典故或文學作品的圖畫,如《紅樓夢》、竹林七賢。畫框四周有梅花、水仙、金錢等圖案作裝飾,象徵吉祥,迎合老百姓的喜好;有時亦會附載古文名篇,如《古文觀止》和〈桃花源記〉或〈前赤壁賦〉等。

●元朝通行的「至元寶鈔」。

 

  1. 近代:白銀

  白銀很早就已經被中國人用作貨幣,但因為原材料難以開採,所以一直未見流行。到了十六世紀,大量外國白銀流入中國,加上明朝政府將銀両訂為課稅及支出的法定計算單位,白銀地位一躍而升,於明清年間成為主流。但當時中國各地的銀両在成色、形狀等方面都有差異,實際使用情況其實頗為混亂。

●清廷與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以白銀作為計算賠款的貨幣單位,圖為清末的銀元。


萬能金錢 講個信字

  古代錢幣,並不局限於交易,甚至與抽象的哲學思想拉上關係。古人往往為金錢加入豐富的內涵,只要用的人相信其價值,貨幣用途就會變得更廣泛,更不可或缺,甚至推翻「金錢不是萬能」的道理。

 

天下歸心──方孔錢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時,各國貨幣制度不一,於是他確立以圓形方孔的「半両錢」為法定貨幣,成為後世銅錢的楷模。半両錢與古人相信「天圓地方」的世界觀有關,他們認為精氣不停環繞復返,循環不已,具體形象就如圓形一樣,於是認為天道是圓形;相信萬物有差異,亦有各自的名分及職守,不能互相交替,與圓形的天道是相對,所以覺得地道是方形,即人世的道理及法則應該是方正、平直的。君主掌握圓,臣下掌握方,國家就會昌隆。

  「半両錢」就是以圓形的外圍象徵天道,再在銅錢中間開一個方孔,代表地道,希望人民相信當中的天地信仰,達致認同皇權,天下歸心的效果。

 

●圓形方孔的半両錢。

 

趨吉避凶──五帝錢

  趨吉避凶,是中國錢幣另一重要意義。清朝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及嘉慶皇帝在位期間國運昌隆,百姓相信這五任皇帝鑄造的銅錢有提升運氣和辟邪的神奇效果,稱之為「五帝錢」。

●相傳有神奇效果的五帝錢。

 

鑄幣講意頭──開爐錢

  古人重視鑄錢,在正式鑄造前,都會預先製作一批專門祈福的開爐錢。這種錢幣印有充滿寓意的圖案或祝福語,例如是「天下太平」、「開爐大吉」、「國泰民安」及「天子萬年」等。這類錢幣只能用來祈福,不用於日常交易。

 

●明代天啟年間的開爐錢,印有「天下太平」。

 

驅趕厭物──厭勝錢

  杜甫〈石犀行〉:「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所謂「厭勝」,其實指以法術或祈禱戰勝厭惡之事物。民間有不少象徵厭勝的物品,厭勝錢是其中之一。它的表面有生肖、八卦等不同圖案,亦印有祝福語。雖然不能用於日常的錢銀交易,卻被認為有驅除厭物之效用。

●這枚厭勝錢印有「金玉滿堂」及「長命富貴」。

 

供養佛教──寺觀錢

  佛教自漢代以來就不斷在中國傳播,影響社會各個階層,這種風氣也在金錢設計上反映出來。中國曾出現大量以佛教為主題的「寺觀錢」,錢幣有年號、寺觀名稱及諸佛菩薩的名號,讓信眾拜佛時當供品使用。

●寺觀錢又名「供養錢」,象徵中國人對佛教的崇信。

 

事死如事生──冥錢

  中國人事死如事生,相信冥錢能夠讓死者於陰間富足。《史記.酷吏列傳》:「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當中的「瘞錢」反映以冥錢陪葬的風尚。冥錢設計獨特,例如南宋墓地的冥錢由金銀薄片製成,表面印有「天下太平」、「長命富貴」等。

●古代冥錢由金銀薄片製成,用作陪葬。


錢文書法 集書體大成

  雖然錢幣體積細小,卻代表着一地形象,古人同樣重視錢幣設計,特別是錢幣文字──「錢文」的書體。在中國豐富的書法文化底下,錢幣化成書法家的舞台,配上不同風格的書體,寫出錢文藝術。

 

多元書體 並行於世

  錢文記載幣值、年份等內容,雖然只有寥寥數字,但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及「行書」等常見書體配合起來,卻產生出不同效果。篆書早於先秦時期出現,秦朝建立後公布「小篆」為天下的統一文字,而當時所鑄造的通用貨幣──半両錢,亦很自然地配上小篆。半両錢的錢文就只有「半両」二字,小篆字體筆劃較圓、書法工整,很能反映秦始皇施政嚴謹之風尚。

  到了東漢時期,隸、楷、草及行書都已有發展,不同類型的書體並行於世,於是後世採用的錢文就不再局限於篆書,幾乎每種書體都會使用,可謂百花齊放。例如南宋「淳熙元寶」及明代紙幣「大明寶鈔」用了筆畫端正、字態大方樸實的楷書;北宋「淳化元寶」則取草書,字體明顯與楷書不同,在錢幣表面寫上動態綫條,更見藝術氣息。

  有時甚至會把書體混合使用,蜀漢出產的「直百五銖」,錢文以隸書為「直百」,篆書為「五銖」;北宋哲宗的「元祐通寶」則以行書寫「元祐」,篆書寫「通寶」。錢文書體變化多端,以短短數字反映書法的重要元素,亦提升觀賞價值。

皇帝親書 古人推崇御書錢

  錢文書體如此有趣,負責寫字的,當然也不是普通人。不少錢文都出自書法家之手,例如唐代「開元通寶」用了隸書,據說是由歐陽詢所寫;宋哲宗元祐年間的「元祐通寶」則被認為是用上蘇軾親筆的行書。

  皇帝都會親手書寫錢文,使錢幣的價值及意義更大。中國歷史不乏擅長書法的皇帝,晉元帝及唐高祖都寫得一手好字,卻未曾寫過錢文。到了宋代,情況就不一樣了,宋太宗開創先河,在淳化元年親自用楷、行及草書三種字體寫出「淳化元寶」錢文,人們稱這類獲得皇帝親書的錢幣為「御書錢」。時人對太宗的錢文評價很高,認為楷書寫得渾厚端莊、行書綫條清楚、草書奔放自由。

  後世的皇帝亦有效法宋太宗。跟隨黃庭堅學習書法的宋徽宗,自創「瘦金體」,文字筆畫都寫得特別「瘦」,風格獨特,備受讚賞。他曾經書寫崇寧、大觀、政和等年號錢幣的錢文,因為文字精美加上鑄造技巧高超,所以皆為錢幣藝術中之佳品。

文:阿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