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愛廣東歌
2019.01.22唱首廣東歌代表我
樂壇各大頒獎禮剛完結,你記得甚麼﹖古天樂清唱了〈男朋友〉而全城震撼﹖被網友嘲笑不懂填詞的陳詠謙奪填詞人大獎﹖還是有一半香港人都不認識的菊梓喬獲「最受歡迎女歌星」﹖常聽到「廣東歌已死」,事實並非如此悲觀,如果認真細讀歌詞,會發現近年題材愈趨多樣,內容更豐富,廣東歌承載本土語言和生活文化,始終不變。
廣東歌承載文化 記錄語言與生活方式
K-pop當道,除了在M字頭的快餐店內「被洗腦」,你還會聽廣東歌嗎?即使廣東歌風光不再,社交平台上也不乏引用廣東歌詞的hashtag,年宵攤檔會售賣廣東歌詞的書法精品,看來廣東歌在香港人心目中仍有一定位置。廣東歌詞訴說香港故事,取材自生活,切中不少人心聲,引起共鳴。AGA江海迦〈小問題〉講述失戀後的少女心聲;Dear Jane〈深化危機〉道出情侶依賴電子器材溝通的冷漠;古巨基〈太空艙〉從房屋出發⋯⋯歌詞從個人到社會問題,包羅萬有。
「流行曲是處理情緒的商品,有照鏡作用。」研究粵語流行歌詞多年的梁偉詩認為,廣東歌詞還承載了不同時代的語言和生活方式,有獨特文化價值。每個年代的用詞用語和生活方式都不同,自然會反映在歌詞這種流行文化產物上。例如「Hea」這個潮語雖已不再「潮」,卻在古巨基主唱、黃仲凱填詞的〈Hea〉中得以保留;〈永和號〉用上「糴」(音「笛」,即買米)這個已近乎失傳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用語,並刻畫了傳統雜貨店, 記錄舊時香港生活面貌:「將來無人用這些字詞時,下一代可以從這些歌詞中找回廣東話曾經常用的字詞。」
歌詞是鏡 映照社會
廣東歌詞反映的情緒也包括社會整體氛圍,「近十年社會不斷變遷,面對的問題愈來愈複雜,廣東歌的題材隨之變化,承載的內容也更豐富。」網絡和智能手機對人類的溝通方式影響深遠,在歌詞中都有反映。就像〈表情〉探討用表情符號表達心情的現象;〈面書〉則諷刺社交平台使用者渴望被關注的心態。故梁偉詩認為,大眾對廣東歌情歌氾濫的批評是偏見。
〈永和號〉(節錄) 詞:小克 唱:張繼聰
臘肉與蝦米舺板揮手
醬醋麵豉發愁
豆豉醃好了這艘方舟
船上鹹甜辣酸澀苦心傷透
半斤消逝時光 感情二両 可會有糴購
百載商號歷史 終會有盡頭(眼眶濕透)
臨下水一剎 瓶內燒酒衝開缺口
●永和號是位於中環的舊士多,有逾130年歷史,市建局原本計畫收購後只保留外牆,後獲古諮會評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整幢保留。
〈表情〉(節錄) 詞:小克 唱:許志安
回覆我那表情
如取替你心聲
讓那小嘴臉來狂笑
惻隱之心變少
●〈表情〉MV截圖。
〈面書〉(節錄) 詞:黃偉文 唱:何韻詩
隨便問我某一名字
連他隱秘我都知 他竟也願意
新潮定義 互相窺看那隱私
彷彿不再穿衣
從未怕街坊太留意
唯獨怕街坊詐不知
廣東歌詞反映粵語特性
近月討論區上針對詞人的批評,可見大眾對廣東歌詞的重視,「歌詞通常是歌曲的記憶點」。梁偉詩嘗試解釋這現象,而粵語「言文分家」及多聲調的特性,也是廣東歌詞特別受關注的原因:「我們口講的,與寫出、唱出的歌詞不同,偶然有口語入詞,就容易覺得鄙俗,所以會用書面語、文字工藝角度衡量歌詞。」填詞須合樂,是「戴腳鐐跳舞的文字遊戲」,粵語有九聲、六調,稍一不慎便「唔啱音」,難得詞人精雕細琢,把舞跳得曼妙生姿、各有風格,創造了不少佳作。
●梁偉詩自2008年參與流行歌詞研究,相關著作包括《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和《詞場──後九七香港流行歌詞論述》。
為歌詞做園丁
流行曲畢竟是流行商品,過氣即忘,梁偉詩卻為流行歌詞著書立說,形容自己像園丁,在雜草中打理長得漂亮的花,讓後人有機會欣賞:「一首歌的生命未必只有派台那幾個月,可能若干年後會重新受關注。一首歌有沒有文化或藝術價值,未必可這麼快下定論。為甚麼今天我們知道有李白和杜甫?是因為有前人整理,時間已經幫我們選擇了甚麼是精品。」挑選精品,她強調要有時間的距離,故不急於評論新歌,反會回看若干年前的歌詞。她解釋,流行歌詞著作的出版計畫,是「模仿文學史做法,整理出系譜。」涵蓋發展脈絡、作品選評和人物評傳的方向。
盼擁多元文化 珍惜廣東歌
談到廣東歌市場收縮,梁偉詩認為是大勢所趨,但毋須把聽廣東歌與外語歌對立:「在這個『分眾』年代,聽眾群細分,已經沒有所謂『主流』。現時大家接觸音樂的媒介完全不同,大家喜歡的、覺得好的東西都不同。新一代多了機會接觸外間事物,聽外語歌是趨勢。從文化角度來說是好事,世界會更多元化和自由,但都想更多人珍視廣東歌中的精華和有價值的東西。」
九十後開專頁 分享心愛廣東歌
有人覺得聽廣東歌悶和老套,也有人熱愛廣東歌,不止留意新歌,更會找舊歌來聽,甚至開專頁寫聽後感。九十後阿朗於2015年在社交平台開設專頁「講樂.過路人」,分享自己喜歡的廣東歌。縱然曾被身邊朋友取笑「老餅」,在外國留學期間又接觸不少外語歌,他依然最愛廣東歌,更曾為喜愛的歌曲寫論文。他認為「廣東歌能沉澱情感」,「外語歌不是用自己的語言,隔了一層,聽廣東歌才有情感寄託」。
在人生的不同時刻,廣東歌都能慰藉心靈。夜深時,他聽李克勤的〈一個人飛〉,末句歌詞為他帶來一絲希望;遇挫折時,聽鄭中基的〈有種〉,令他振作精神;聖誕節,他的心水是鄭伊健的〈夜還未深〉,唱出佳節的孤獨。近年My Little Airport的歌令他特別有共鳴,如〈邊一個發明了返工〉和〈給親戚看見我一個人食吉野家〉等,「把看起來很無聊、很微細的事物寫成歌,卻很中心聲,很有共鳴。」
他喜歡細味廣東歌詞,覺得像「唱出來的散文」。即使網上有各種途徑聽歌,他至今仍會買實體碟,因為喜歡附送的歌詞書,笑言「不知為何,拿歌詞書看歌詞會特別入腦」。夢想成為填詞人的他,幾乎逢有填詞比賽例必參加,也以玩票性質為友人作的曲填詞。他慨嘆,廣東歌滲透力大不如前,要靠自己主動推介接觸廣東歌,如留意廣東歌的專頁和逛店唱片。
●阿朗開設專頁「講樂.過路人」,聚集不少廣東歌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