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放鶴亭記〉(節錄)蘇軾

2019.01.22
20397 20397

文言文閱讀理解

〈放鶴亭記〉(節錄)蘇軾

  熙寧十年秋,彭城大水。雲龍山人張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①。明年春,水落,遷於故居之東。東山之麓,升高而望,得異境焉,作②亭於其上。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獨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適當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風雨晦明③之間,俯仰百變。

  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則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縱其所如,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故名之曰「放鶴亭」。

  郡守蘇軾,時從賓佐僚吏往見山人,飲酒於斯亭而樂之。挹④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隱居之樂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易》曰:『鳴鶴在陰⑤,其子和之。』《詩》曰:『鶴鳴於九皋⑥,聲聞於天。』蓋其為物,清遠閒放,超然於塵埃之外,故《易》、《詩》人以比賢人君子。隱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無損者;然衞懿公好鶴則亡其國。周公作《酒誥》,衞武公作《抑戒》,以為荒惑敗亂,無若⑦酒者;而劉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後世。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閒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由此觀之,其為樂未可以同日而語也。」山人忻然⑧而笑曰:「有是哉!」

 

註解

1. 扉:門。

2. 作:造。

3. 晦明:黑夜與白晝。

4. 挹:作揖。

5. 陰:山的北面。

6. 九皋:深澤。

7. 若:及得上。

8. 忻然:高興。


練習題

1. 試解釋以下畫上橫綫的字詞:(10分)

a. 適當其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時賓佐僚吏往見山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未可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而玩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 猶不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試語譯以下句子:(3分)

或立於陂田,或翔於雲表;暮則傃東山而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判斷以下各題的陳述。(6分)

a. 作者這篇文章帶着入世的想法。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b. 文章指出,好鶴與縱酒這兩種嗜好,君主可以因之敗亂亡國,隱士卻可以因之怡情存真。

正確 / 錯誤 / 無從判斷

 

4. 文中:「嗟夫!南面之君,雖清遠閑放如鶴者,猶不得好,好之則亡其國;而山林遁世之士,雖荒惑敗亂如酒者,猶不能為害,而況於鶴乎?」運用了以下哪些修辭手法?(2分)

(1)對比

(2)反問

(3)類比

(4)遞進

○A.(1)、(2)、(3)

○B.(2)、(3)、(4)

○C.(1)、(2)

○D.(1)、(2)、(3)、(4)

 

5. 第三段中,哪個字最能歸納整段的內容大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作者在文中議鶴說酒,觸物感興。試跟據內文完成以下表格:(5分)


7. 文章名為〈放鶴亭記〉,但內容卻不盡是遊記。試分析文章布局和層次上有何特別之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a. 剛巧對準 b. 帶着 c. 交換 d. 親近 e. 愛好 / 喜好

2. 它們有時站在池塘邊、田野裏,有時飛翔到雲層的上面,傍晚它們就向着東山回來。

3. a. 錯誤 b. 正確

4. D

5. 樂

6. i. 鶴代表清閒灑􅄘,是隱士的寫照。

ii. 喝酒向來是隱士的一大嗜好,酒就是隱士的好朋友。

iii. 引用《易》《詩》,將鶴比喻為賢人君子。

iv. 引用《酒誥》、《抑》來訓誡後人,不要好酒而敗壞名譽,擾亂事務。

v. 南面為君之樂不及隱遁山林之樂。

7. 文章的布局和敍述錯落有致,由亭到境,由境到鶴,最後又歸於亭(1)。文章開頭,作者用直敍的方法,把山人遷居和建亭的原由,把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的經過寫得一清二楚(1);其後對亭四周的環境和四季景色的變幻作了濃墨重彩的描繪(1),帶出這樣的環境應該是隱士修心養性、避世離俗的絕妙之所(1);然後記述雲龍山人張君就是這樣一位隱士,並馴養了兩隻仙鶴(1),隱士愛鶴,故以鶴名其亭。最後再借養鶴帶出侍君不及隱遁山林之樂(1)。整個布局互相緊扣,由亭及鶴,又由鶴回到亭。

文: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