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棄置多 回收少 塑膠廢物處置難

2019.01.21
20378 20378

封面專題

能源科技與環境+今日香港

主題: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生活素質




答案︰B

解說

政府已經把「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條例」刊憲,並於去年十一月十四日提交立法會進行首讀,故此,垃圾徵費最快可於二○二○年底落實。





連鎖快餐店麥當勞繼「無飲管星期一」後,於剛過去的聖誕平安夜開始「麥麥走飲管」,基本上購買大部分飲品都不會提供飲管,以減少製造塑膠廢物。可是,卻惹來部分市民不滿,因不少人都未習慣「走飲管」,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個,那麼,更要細心探究為甚麼有人會以「廢膠圍城」來形容香港現今的環境。

港人日產二千公噸塑廢料

香港垃圾多,相信大家都同意,但當中的塑膠廢物多到甚麼程度,還得靠一些數據印證。根據《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二○一七年》的統計數字資料,一七年棄置於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按種類劃分,塑料約佔兩成(19.8%),雖然不是最多(易腐壞廢物佔最多,39.7%),但廚餘之類的東西較易分解,而塑料即使埋在堆填區地底下幾百年,亦未必能降解成基本物質回歸自然。

以上說塑料佔整體都市固體廢物兩成是怎樣的概念呢?每天,香港人都會產生2,124公噸的塑膠廢料;一年下來,可想像數字如何驚人!難怪香港出現了被廢棄塑膠圍城的問題。

處理塑膠廢物有問題

面對大量棄置物,尤其為數不少的塑膠廢物,可如何處置?大家或許認為方法不止堆填,還可焚燒,或是回收再造來處理掉。然而,這些方法都有其掣肘。

1.焚化:污染空氣

雖然焚燒垃圾不夠環保,但有即時效果,而香港仍沒放棄這個方法,石鼓洲興建的焚化爐,二四年就完工可投入服務。不過,塑膠廢物並不適宜以焚化方式處理,因為膠料通常有添加劑,燃燒時會釋出有毒的氣體如鹽酸、溴聚合物,造成空氣污染並危害人體健康。

2.堆填:佔用空間

由於塑膠有很強的防水性,能抵抗微生物進行分解作用,即使埋在地下,亦要用上幾百年才有機會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分。因此,將塑膠傾倒在堆填區除了佔用大量空間,加快爆滿外,塑膠廢物亦會阻礙水分及養料滲透,使植物難以生長,不利堆填區的地層穩定,影響將來在其上進行建設規劃。

3.回收:市場欠奉

根據資料,香港塑膠廢料的回收率偏低,近年徘徊在一成多左右:二○一五年為百分之十一,一六年為百分之十四,遠低於紙類的百分之五十回收率。

塑膠廢物回收率不理想,是導致大量塑膠垃圾棄置在堆填區或流入海洋,令香港被廢膠圍困的主因。為何塑膠物回收率低?通過資料搜集及思考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垃圾分類計畫欠成熟:「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或者「源頭減廢」等口號,大家都聽了多年,但仍流於口號層面,行動不足,如膠樽仍會出現在一般廢物堆中;人們為了方便,很少會為了環保而堅持拿着飲用完的膠樽,直至見到回收箱才棄掉。

‧塑膠分類困難:塑膠有很多種類,一般回收再造是須要先將其分門別類,因此成本一定較高,加上缺乏再製造的市場,很少人願意投資做塑膠回收的工作。

‧土地問題:香港土地租金昂貴,而塑膠回收業正正需要很大的地方來放置,因此愈來愈少人做塑膠回收。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香港塑膠廢料的回收率出現倒退現象,由二○一一年的兩成八回收率,大幅下滑至二○一五年的一成一,至一六年才回升至一成四。細心想一想,如果政府有效的介入,情況會否有改善?



推動塑料回收再造

政府在多年前推出一個十億元的回收基金,希望推動回收業界的工作,可是根據資料,至二○一六年,只收到八十多個申請,批出款項不足基金的一成。由此可見,政府只投放金錢資源是不足夠的,或可從以下方向想一想:

塑廢料變燃料

專家十多年前研發的「塑膠裂解煉油」技術,可以處理未經分類、特殊分類,或複合材質的塑膠,將之變成可作燃料的油,解決現行的塑膠分類回收困難的問題,但因當年科技所限,未能確保煉油的質素,有關技術未能「發揚光大」。然而,近年科技進步了,可以低成本將塑膠廢料煉油,加上成品油質量理想,可作燃料使用,台灣等地的政府和企業都高度關注。

立法禁用最有效?

其實,不少地方已立法禁用棄置塑膠產品以減少棄置量(見下表),此外,亦應多管齊下,如促進塑膠廢料循環再造業,生產有用的東西,以香港為例,一直只把回收的塑膠出口,如果政府可以協助發展回收再造,讓回收的塑膠有出路,也許會有多些人願意進入市場。





Mindmap:香港塑廢料問題嚴重



參考資料

‧垃圾費 不容再拖
https://www.foe.org.hk/tc/article/綠色資訊/文章/垃圾費%20不容再拖

‧BBC:「廢料圍城」?香港求變應對大陸洋垃圾禁令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business-42550187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麥當勞實施禁派塑膠飲管,喚起大眾關注──香港的塑膠廢物問題有多嚴重,了解導致情況的原因,另外延伸探討在「走塑」的路上,香港是否跟得上國際的步伐,檢討未來的方向。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走塑 Plastic Free

近年全球興起「走塑」二字,即不要有塑膠,是基於環保出發的概念,而「走塑」的矛頭首先就指向即棄塑膠餐飲用具,包括膠匙、膠碟、膠盒、膠蓋和膠飲管等等。

外國一些地方甚至已立法禁止使用塑膠餐具,香港就在去年底展開了「外賣走塑 餐具先行」宣傳及公眾教育運動,這是環境保護署、環境運動委員會與香港飲食業聯合總會合作,以先導形式推行的運動,讓一些大集團帶頭減塑,除了麥當勞,還有大家樂、星巴克等等;但長遠而言,政府表示還要研究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的可行性、範圍和機制。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環境污染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廢物處理 Waste treatment, Refuse disposal
‧焚化爐 Incinerator
‧堆填區 Landfill
‧循環再造 Recycling
‧可生物降解的 Biodegradable
‧環境保護運動委員會 Environmental Campaign Committee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122校獲資助推「現場派飯」


環境保護署二○○九年推出「學校現場派飯資助計畫」,以「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環保基金)資助學校改建及安裝設施,受資助學校須承諾現場派飯最少三年。

環保署昨回覆立法會議員查詢時指,至今共有一百二十二所學校,包括四十五所中學、七十二所小學及五所特殊學校,獲「環保基金」資助,但其中三所小學在承諾期過後不再推行現場派飯。環保署指,三所小學放棄現場派飯主因是人手不足、學生人數上升以致學校空間不足,以及學校改用其他環保午膳模式。三所學校已經或將會採用其他環保午膳模式,例如使用可再用或循環再造的飯盒及餐具等。「環保基金」未有收到學校通知在承諾期完結前不再現場派飯。此外,環保署二○一五年收集的用膳資料顯示,合共二百八十二所學校提供現場派飯,中小學比例相若;另有四百所學校使用膳食供應商提供的即棄飯盒。

資料來源:摘自《星島日報》11-5-2017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一圖片所示,從環保角度而言,現場派飯有甚麼好處?(3分)

2.根據資料二,香港學校的用膳情況對環境有何影響?(4分)

3.就你在題2所述的情況,你認為在政府作出資助的情況下,為何多所學校亦採用即棄飯盒?(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圖中的學生都是利用可循環再用的餐盤盛載食物,減少使用含塑膠成分的即棄飯盒。

2.資料二提到有二百多所學校提供現場派飯,但卻有四百所學校仍使用膳食供應商提供的即棄飯盒,可見每日的垃圾棄置量甚多,當中不少是塑膠製品。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地方不足、人手不夠,以及家長對食物衞生的要求高,認為在工場製作包裝比現場分派乾淨衞生等等。)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多角度思考


1.
根據資料圖表,描述本港在塑膠廢物方面的回收情況如何?(4分)

2.就你在題1所述的情況,你認為原因何在?(6分)

3.就你所知,本港都市廢物回收後去向如何?試建議解決塑膠廢物回收問題的出路。(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塑膠廢物是主要的都市廢物(同學應掌握這項資料),可是回收情況很差,比紙張和含鐵金屬的回收量少幾倍。

2.塑膠種類繁多,回收的話,分類比較困難,由於成本高,商業回收公司很少願意回收塑膠。

3.主要是出口到外地,由於金屬有價有市,而紙張回收成本低,都受海外再造市場歡迎。在商業主導下,塑膠回收缺乏吸引力,但如果政府有政策鼓勵,或資助本地回收再造市場,讓回收的塑膠有出路,相信可以增加塑膠廢物的回收量。

載自2019年1月21日《S-file通識大全》

文:許少媚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