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訂立《國歌法》有甚麼作用?
2019.01.21通識概念
News
政府將於本月23日把《國歌法》草案提交立法會首讀,目標在七月前完成立法。草案表明國歌是國家的象徵和標誌,市民須尊重國歌,並就公開及故意侮辱國歌或不當使用國歌的行為訂立刑罰。條例內容包括;貶損或侮辱國歌者,一經定罪,可判處罰款五萬元和監禁三年;列明必須奏唱國歌的場合;中小學須教育學生唱國歌;規定國歌不得用於商業用途或私人喪事等。
相關概念:愛國主義
訂立國歌法是愛國主義的體現。愛國主義(patriotism)是一種意識形態,指構成國家的成員,認同祖國、對祖國忠誠、以祖國利益為先、保衞祖國抵抗外來侵略的道德意識;或以激發愛國情緒來進行集體行動或政治動員,增強國家凝聚力和認同感。這與效忠由所有人類共同組成的群體、視世界公民為最重要身分的世界主義(globalism)相對。
愛國主義一般是鞏固政權或國家統一的手段,會通過各種渠道宣傳,如設立國旗、忠烈祠、紀念碑等國家榮耀的象徵、規定學校須進行國民教育等。
中國政府在1994年印發《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首次以政策文件形式把愛國主義教育單獨作為宣傳教育主題。2016年的《關於教育系統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意見》,更要求將愛國主義精神融入大、中、小學多個學科的課程,通過新媒體宣傳輸出海外,以及加強對香港、澳門和台灣青少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不少地方都設有《國歌法》,為何香港的《國歌法》會引起爭議?當中有何差異?
載自2019年1月21日《S-file通識大全》
文:吳政怡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