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逼爆」急症室 公共醫療不勝負荷
2019.01.16封面專題
公共衞生+今日香港
主題:對公共衞生的理解+科學、科技與公共衞生+生活素質
答案︰B
解說
根據醫管局資料,二○一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除夕夜,急症室的求診人次達五千五百五十;而截至元旦日早上十時,威爾斯親王醫院、聯合醫院及將軍澳醫院的急症室求診人數最多,平均輪候時間超過八小時。
去年初,正值流感高峰期,政府公立醫院出現人滿之患,特首林鄭月娥特別撥出五億港元,用以減輕前綫醫護的行政工作,來應付市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一年過去,才踏入二○一九年,流感如期來犯,公立醫院依然「逼爆」,牀位爆滿程度更是超過百分之一百,需要在病房及通道加牀,而急症室的輪候時間動輒數小時。
一般人對以上現象出現的原因,可能歸咎於人手不足,但同學們千萬別把事情簡化,因為香港醫療系統不勝負荷的原因,是環環相扣、互為因果,宜從多角度探討。
1.資源嚴重不足
香港在公共醫療方面的資源投放是否不足夠?從下表數字看來,是的。
人手設備待改善
根據數字,香港的病人和醫生都很可憐!不足兩名醫生要照顧千名病人(護士亦有類似情況),醫生的工作量與壓力有多大不難理解,診治質素相對來說也許不夠理想,病人獲得的醫療服務就有機會受到影響;同學可以翻查近年的醫療事故數字和案情,看看是否每況愈下。
除了醫護人手不足,硬件方面亦待改善,例如醫療設備,由於病人許多時要先經過檢查程序、等候化驗結果才能進入治療階段,基於設備有限,病人都要輪候多時才獲得適當的治療;等候時間過長,往往耽誤治療的黃金時間,可能令病情惡化。
2.公私營比例失衡
大家也許認為只要政府多撥資源,用以培訓多些醫護、興建多些醫院、買多些設備,讓醫院聘請多些醫生護士去照顧病人就可解決問題,可是,不要忘記本港的醫療系統內,除了公營,還有私營的。
公營醫護「跳槽」
本港的公營醫療系統由醫管局負責營運,而私營方面就由私人執業醫生及多家私家醫院組成。資料顯示,公營醫療系統聘用的醫護人員佔全港六成,但是卻要照顧近九成病人;私營醫療系統的醫護人員佔全港四成,卻只須照顧一成病人。
除了九比一的病人比例,私營醫療體系亦與政府爭人手(由於私營的薪酬待遇較佳,公營的工作壓力太大,政府醫院的醫護「跳槽」至私營機構或私人執業),有報道指過去五年,公立醫院就流失了一千二百四十二名醫生,令公立醫院人手短缺問題更嚴峻;加上私營醫療服務的市民比例太少,無助分擔公營醫療的壓力。
3.人口老化需求大
本港公營醫療服務由政府出資及營運,原意是確保每個階層的市民都能得到基本健康保障,不過,由於收費較私營醫療低,例如急症室的收費目前為一百八十元,是許多市民的必然選擇,令公營醫療系統長期負荷過重。
長者人口比例升
最令人擔心的是,本港人口將會愈來愈多,而且人口老化嚴重,預計六十五歲及以上長者佔本港人口比例,在二○二四年為兩成三;二○三四年為三成;至二○六四年達三成六!由於老化人口上升,本港慢性疾病患者亦會增加。對於退休沒有收入的長者而言,患病時大多數都會依賴相對便宜的公營醫療服務,所以可以預見,未來對公營醫療的需求將會愈來愈大。
醫療困局尋出路
公營醫療資源不足、私營醫療搶人手,加上人口老化問題⋯⋯令到公營醫療服務供不應求。為了確保市民有基本健康保障,當局不能大幅增加收費以減低需求;而加碼培訓和增聘醫護,又被私人市場挖角,這個困局有何出路?
政府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出了不少方案,其中兩個於今年推出,大家看看會否帶來轉機:
地區健康中心
因應現時許多市民「病」無大小都跑到公立醫院求診,導致醫院服務不勝負荷,政府希望推展基層醫療服務來減輕公院的壓力。本港第一所位於葵青的地區健康中心有望在今年投入服務,這與以往的健康院、門診街症等不同,是以處理基層(或作初級)健康問題為主,簡單來說是給公立醫院作分流。
以這所地區健康中心為例,會處理的包括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有跌倒風險及生活飲食習慣不良等人士,給予這些相對不算緊急的疾病護理和支援,讓有需要的市民可以較快獲得診治,又能減少醫院服務使用量。
自願醫療保險
討論多年的自願醫療保險計畫,亦有望在今年推出,計畫希望鼓勵有經濟能力的市民,以買保險方式,投向私營醫療系統,以減輕公共醫療負擔。
本港公私營的醫療服務失衡,既然私營醫療方面擁有頗大比例的資源,政府就希望他們分擔多一些。由於私營醫療服務是用者自付,昂貴的費用是最大阻力,於是政府推出自願醫保計畫,以保險形式,再加上扣稅方案,減低市民使用私營醫療服務的成本,以吸引市民參與。
去年十月,立法會已落實自願醫保計畫的扣稅方案,市民為自己或其親屬購買政府認可的醫療保險時,每名受保人可以申請扣稅最多八千元。
小結
同學們,你認為以上方案多大程度可紓緩本港公營醫療的壓力?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展開公眾諮詢,你有何意見提出?公共醫療與大眾息息相關,大家不妨再深入探討!
Mindmap:香港公營醫療問題
參考資料
‧鏗鏘集:睇病難
http://podcast.rthk.hk/podcast/item_epi.php?pid=244&lang=zh-CN&id=100614
‧社聯「香港醫療體系的服務策略及資源分配:反思與出路」
http://www.hkcss.org.hk/uploadfileMgnt/0_2017101018455.pdf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冬季流感進入高峰期,公立醫院服務需求大增,令人再次關注本港醫療體系不勝負荷的問題。「逼爆急症室」的原因固然值得探討,延伸問題是本港在醫療服務方面可以有甚麼出路,因為香港未來人口會持續增多,而且進入老化階段,一個可持續又高質素的醫療體系至為重要。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基層醫療 Primary Health Care
基層醫療早在四十年前就受到重視。一九七八年九月,聯合國世界衞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一百三十四個國家地區共同簽署《阿拉木圖宣言》(“Declaration of Alma-Ata”),宣稱健康是基本人權,強調基層醫療是達致這目標的關鍵。
基層醫療範疇廣泛,包括環境衞生、疾病預防、食品安全、家庭計畫、免疫接種、常見病傷的處理、基本藥物提供,以及轉介有進一步治療需要的人士到醫院及專科服務等等,這樣可以和醫院分工,減輕醫療體系的壓力。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公營醫療 Public Healthcare System
‧社區健康服務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外科手術 Surgery
‧慢性病 Chronic Disease
‧老化人口 Ageing Population
‧疾病防治 Disease Prevention
‧醫療保險 Medical Insurance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全港公立醫院醫生離職情況愈演愈烈!本報綜合近年的立法會資料,留意到二○一三年至二○一七年共有一千二百四十二位醫生離職,當中只約有一成八醫生是退休,反映絕大部分選擇「離巢」的醫生原來均未達退休之齡,其中顧問醫生及副顧問醫生佔離職醫生中逾半;以服務年期劃分,工作二十一年及以上的醫生佔約兩成二,去年人數較五年前大增百分之一百五十三。醫管局前主席胡定旭直言,醫生離職因工作壓力大,且無法悉心照顧病人,故轉投私營市場服務病人;另有醫管局前管理層指出,大批資深醫生離職與戰後嬰兒潮一代臨近退休年齡有關。
醫管局經常被批評無能力挽留人才,部分醫生取得專科資格後更即時轉投私人市場。胡定旭認為,醫生離開公立醫院的部分原因是因為薪酬問題,但真正令醫生們士氣低落的原因是工作壓力,每名醫生均抱着「醫者父母心」使命,希望花更多時間醫治病人,但現時公院診症時間只有幾分鐘,「他想花半小時看症都做不到,覺得沒有做到醫生最好的表現,所以心裏便感到不舒服。」
資料來源:摘自「公院醫生走不停 五年失1242人」《星島日報》30-12-2018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近年公立醫院醫生離職情況如何?(3分)
2.根據資料,公立醫院醫生可以診症的時間不多,你認為原因何在?(3分)
3.就題2所述情況,對醫生和病人帶來甚麼影響?(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情況嚴重。首先過去五年間有一千二百四十二位醫生離職,數字頗大;其次,一七年離職的人數,較五年前大增百分之一百五十三,顯示情況有嚴重化趨勢。
2.到公立醫院求診的人數大多,相對醫院醫生人手不足,只好縮短診治時間以應付需求。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對醫生而言,沒能花多些時間醫治病人,工作得不到滿足感,或會選擇轉投私人市場;對病人來說,因為「時間關係」不能獲得應有的診治,對其健康或有負面影響。)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一,本港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情況如何?(4分)
2.就題1所述,「人手不足是導致問題的主因」,你多大程度同意這說法?(8分)
3.有指讓病人分流到私立醫院可改善情況,但當中會遇到甚麼困難?試建議解決方法。(12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假如是緊急或半緊急的個案,輪候時間約一至數星期,應可接受;可是情況穩定的新症,輪候時間要超過一年甚至更長,難以接受,不但未能讓病人「病向淺中醫」,更有機會因延誤使病情惡化。
2.從資料二可見,公立醫院醫生人手嚴重不足,是導致病人輪候診治時間過長的主因,然而私立醫院人手相對充裕,反映公私營醫療機構失衡,亦是導致問題的原因之一。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建議:私立醫院需要用者自付,不是人人負擔得起昂貴費用,這是最大的困難處;政府針對問題,計畫推出自願醫保,並以提供免稅額吸引市民使用私院,或有望解決失衡現象。)
載自2019年1月16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