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閘畫.閘遊
2019.01.15閘畫為深水埗留記憶
每當有老鋪結業時,有不少人特意前往光顧和拍照,但是否到最後一刻才值得緬懷過去?有民間機構與青少年中心合作,於深水埗區內推行「閘遊.鋪史」計畫,在老鋪於時代洪流消逝前,招募義工以閘畫記錄歷史,以藝文活動,把社區共同歷史文化延續,使人與人、人與社區之間,建立緊密聯繫。
▲應屆DSE考生楊卓怡(左)和陳嘉瑜以油畫記錄老鋪歷史。
以油畫重現老鋪歷史
深水埗區有很多經營逾半世紀的老鋪屹立不倒,歷史元素很強,民間藝術組織「夢工匠」,與基督教女青年會深水埗綜合社會服務處的社區項目「拾源百塊」合作,舉辦「閘遊.鋪史」計畫。「夢工匠」創辦人之一陸浩熹說,希望為區內的老鋪鐵閘換上「新裝」,以油畫重現老鋪歷史,計畫由去年推行至今,約有百人參與,至今共完成四幅閘畫:「這些過半世紀的老店,下一代願不願意接手仍是未知數,我們希望通過閘畫和口述歷史的形式,保留屬於我們的社區文化和元素。」
就讀深水埗區內中學,修讀視覺藝術科的陳嘉瑜和楊卓怡,是應屆DSE考生,亦是其中兩幅鐵閘圖案的設計師。即使在區內上課,她們眼中的深水埗區,只是個有不同階層、不同族裔人士居住的地區。最初參加「閘遊.鋪史」計畫,只因她們都是主辦機構深水埗女青的義工。當時,她們協助繪製「協義興繡莊」的閘畫,自此結下不解緣。陳嘉瑜說,
「我們在過程中,才知道計畫目的是記錄店鋪歷史,促進社區共融,深感意義,因此萌生自己設計閘畫的念頭。」當得知去年暑假會繪畫新的鐵閘時,她們二話不說報名參加,自薦成為「美美彩色攝影沖印」和「成興泰糧食」的設計師。
深入訪談生靈感
「美美」位於十字路口,店鋪有正閘和側閘,為靈活運用此特點及融合店內特色,陳嘉瑜訪問「美美」的負責人葉生葉太。從拍攝、曬相工具的轉變,他們聊到店內裝潢改變以及深水埗區的變化:「這些生活點滴,不但了解到店鋪歷史、攝影行業的知識,亦感受到葉生葉太對深水埗區濃厚感情。」
「美美」現已傳至第二代,店內裝潢和攝影器材早已與七十年代截然不同,在已翻新的店面中,保存良好的十九世紀可攜式木箱照相機,顯得非常特別,激發陳嘉瑜以「記錄相機變遷」為正閘主題:「正中間數碼相機代表現在,旁邊以菲林延續不同年代的相機反映變遷,以此記錄相機的歷史。」
「側閘以『拍攝剪影』為題,我把它偽裝成窗戶,通過『窗戶』,路人會『看到』店內的攝影師正為客人拍照。」陳嘉瑜希望讓不認識「美美」的人知道,這是一家攝影店,皆因攝影行業已逐漸式微,除熟客外,甚少客人來曬相和影相。
▲「美美」側閘以「拍攝剪影」為題,是一個互動設計。
畫閘過程面面觀
第一步:
剷閘、清閘:
由於鐵閘上留有已褪色油漆和鏽漬,需要清理及剷走。
第二步:
上底油、起稿、上色:
把鐵閘清理乾淨後,塗上背景色,再利用投影機把設計圖投影在閘上,以油性筆起稿後上色。陳嘉瑜說,雖利用投影機起草稿是「偷雞」,但起稿過程中,亦會把自己的影子投在閘上,遮住底稿,並非想像中容易。
第三步:
細微修正:
完成上色後,就會作細微調整,描邊、在「出界」或弄花處以新的油漆覆蓋等。楊卓怡解釋,油漆的特性與塑膠彩類似,即使畫錯或修正構圖,新的油漆亦能完全覆蓋已經乾透的舊漆。
盡善盡美顯心意
與「美美」一同開始創作的「成興泰糧食」閘畫,是楊卓怡的作品。這家於1956年開業的糧油雜貨店,是深水埗區內少數會幫顧客「溝米」、「溝油」的店鋪。至今,店內仍保留當年的設計,擺放着一桶桶經風米機飛沙走石、過濾乾淨的米,及盛滿食油的大鐵桶。七十多歲的店主王德鑑,熟知每一位熟客的口味,在「溝米」後騎上鳳凰牌單車,親自送貨上門,風雨不改。
楊卓怡融合店內特色,把現今難得一見的風米機、米桶,及王伯「溝米」送貨的身影畫成閘畫,「王伯伯的子女都事業有成,會不會繼承店鋪是未知數,他說得最多的就是『為了街坊,能做一天,就多做一天』,從他身上看到對行業的堅持和人情味。」
學業畫閘兩兼顧
為平衡學業和畫閘,她們每星期只能畫一至兩次,每次約二小時。因時間有限,且過程繁瑣,要完成一幅閘畫,平均需時三個月,而當中最辛苦的是剷閘。陳嘉瑜說:「因為不熟悉剷閘的工具和方式,首兩個月我們一直在剷閘,後來一位當建築工人的街坊看不過眼,主動教授技巧,我們的進度才加快。」由於需要配合店鋪的營業時間,畫閘活動多於晚上進行,充足的燈光十分重要,楊卓怡指,「美美」位置不但環境昏暗,亦無街燈,故繪畫時要安裝打燈器照明。
▲楊卓怡以風米機、米桶和王伯的身影作為設計元素。
▲陳嘉瑜認為,在鐵閘凹凸不平的表面上表現平面的效果,如畫直綫,是最困難的事。
留意社區景況
「畫閘時,不少街坊和老鋪店主會和我們聊天,讓更多人了解老鋪歷史,亦令老鋪店主願意去分享自己的歷史,是一個很重要的互動。」在義工、街坊的幫助下,兩間老鋪閘畫於十二月完成,逾四個月與深水埗區居民的交流,令楊卓怡對居住社區生起責任感,「我自己住在中西區,一樣有很多唐樓和老鋪,為了解和記錄它們的歷史,也參加了區內類似的計畫,如『城市閘誌』。」
▲歷時四個月,終於完成「美美」的閘畫,陳嘉瑜指像完成大任務,充滿成功感。
老鋪小故事
「閘遊.鋪史」粉飾了舊社區,假若於夜深人靜之時,經過深水埗區的街頭,或許能「偶遇」其中一幅。
康平藥粉行:
「康平藥粉行」是計畫第一度完成的閘,店內除了出售成藥外,亦會磨藥粉,因此其「鎮店之寶」是一個磨藥粉的石磨,店內亦有一個百子櫃,除了深水埗區的居民外,一些批發商亦會在「康平」取貨。
協義興繡莊:
「協義興繡莊」是香港售賣絲棉被最悠久的店鋪,第二代傳人林小姐是目前少數還懂得親手造絲棉被的人。絲棉被有「纏綿富貴」、「長相廝守」之意,往日有人結婚時,長輩都會送一張絲棉被予一對新人,祝福他們幸褔美滿。另外,「協義興」曾提供租借裙褂的服務,至今,店內仍保留一套裙褂作「鎮店之寶」。因設計師覺得絲棉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故在閘畫中,呈現了絲棉被的製作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