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發展經濟耗能大 中國節能開源不容緩

2019.01.14
20325 20325

封面專題

能源科技與環境+現代中國

主題:能源科技的影響+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的改革開放




答案︰ C  


解說


早在2012年,中國已超越德國成為第二大可再生能源發電國,只僅次於美國。到了2015年,中國亦已超越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國;但與此同時,大家別忘記中國亦是現今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國。然而,中國今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國;在2017年,中國在這方面的投資額高達1,266億美元,比2016年有三成增長。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國,但隨着經濟的持續增長,加上不同地域的都市化、人口擴張、科技運用等因素,內地對可再生或不可再生的能源消耗需求仍然高企。就中長期而言,政府及民間都要集中精力去解決能源短缺的問題。

方案一:長遠經濟轉型

近年來,中國中部及東部的大城市都加強發展第三產業(如旅遊、網購等)和高技術產業(如電競、電子貨幣等),從而逐漸減少對舊有第一及第二產業(如農業、漁業、製造業、建築業等)的比重。事實上,這些相對地「低端、低技術、低安全」的工業生產模式會消耗很多能源,但回報並不高,且對環境的破壞極大。另一方面,國家或大企業可減少某些高耗能工業計畫或生產綫(如廉價的塑膠製品),以節省能源消耗。

風力發電商業化

在可再生能源的商業化而言,現今的風力發電是較成功的可再生能源技術,在內地的沿海地區如廣東、浙江及福建一帶,可大規模地興建風車。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到了2020年,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將可達到2,000萬千瓦,故此風力發電將會完全商業化。



方案二:開發「新」能源

中國可以加強開發「新」能源。當然包括一般認知的可替代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水能和海洋能等再生能源,進一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而在數字上,可再生能源在現今中國能源結構中只佔約15%的低水平,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開採「可燃冰」

除了可再生發源,亦有一些不可再生的「新」能源(也叫「次世代」能源)有待開發。比如近年在南中國海或太平洋一帶發現的可燃冰(flammable ice);科學家指,可燃冰的蘊藏量相對地豐富,可取代石油及天然氣,因此連日本也大量開採。

這些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性雖有高有低,但最少可降低現今一般化石燃料或煤碳對環境污染的嚴重性,更可減低開採煤礦所帶來的安全風險。而工業的能源消耗在中國能源消費中比重甚高,故此更應該開發較節能的科技,並研發新設備提升能源生產。

方案三:轉變使用模式

就世界各國的使用習慣而言,有統計指各地政府每年投放開發煤、天然氣或石油等燃料的相關支出高達3,500億美元。結果是,除了給某些地區或國家帶來巨額收入,同時也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及溫室效應,故在全球化的角度,各地政府應作出轉變,並互相配合向可持續發展能源進發。

立法規管減排

就中國的情況而言,現今的能源使用方式必須從高能耗模式轉變為低能耗模式,實際方式如政府部門及國營企業帶頭全面或部分使用可再生能源。此外,政府要立法規管不同性質企業排放廢氣(溫室氣體),那些不節約能源而造成大規模污染的企業,應以行政命令停止其運作。

再者,政府更要規定不同企業在使用煤碳和開發石油時,須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規。同時,中央政府亦應以創新技術及稅務減免等優惠,以吸引不同性質的企業或部委去研發環保能源生產裝置,提高化石能源轉換效率,從而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方案四:植根節約觀念

中國內地各省份應該增加國民的節能觀念,一方面在宏觀調控下實行彈性的電費價格,對城市內高用量的用戶如商業用戶及工廠徵收不同電費,以降低能源消耗。

認知能源短缺

另一方面,長遠應對市民灌輸全球能源短缺的認知,如鼓勵國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及公營設施、慎用能源,以及發展節能建築,如天然採光設計。

而從內地的太陽能轉化為能源的地域分布來看,陝西、河北、山東、遼寧、雲南等廣大地區的太陽輻射能量較大,而青藏高原的則更大,宜將之轉化為實際技術。現今,內地太陽能熱水器的使用已十分普及,其生產量更是世界第一。



小結

近年,有人指出一個現象: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高度後,人們愈來愈富裕,對環保的意識增強,環境污染的程度便逐漸減緩,那麼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自然可以達到。你是否認同?

總括來說,減少能源的消耗,對中國在各個方面都是利多於弊。

Mindmap:解決中國能源短缺問題



參考資料

‧聯合國報告稱中國可再生能源投資領先全球
http://finance.sina.com/bg/chinamkt/chinanews/20180405/15211731898.html

‧5個“世界第一” 綠色能源時代的中國擔當
http://www.nea.gov.cn/2017-07/24/c_136467005.htm

學習教材

議題分析


這議題的本質是甚麼?


發展經濟,能源不可或缺,中國可如何解決能源短缺的問題?從中長期提供不同方案,如發展可再生能源、改變發展模式,又或從教育着手,灌輸節約觀念等。

這議題包含哪些相關概念?

(例)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為來自大自然的能源,例如太陽能、風力、潮汐能、地熱能等,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是相對於會窮盡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另一種能源。

商業化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commercialisation

即是把生物質能、水力發電、地熱發電和太陽能等能量在自由市場上出售,在某些情況下更會作為外交手段或商業手段而輸出全世界。以太陽能為例,今天全世界最大的太陽能板牆是在黃河的龍羊峽,而國際能源組織(IEA)更宣稱中國為全球提供了超過六成的太陽能動力。

五年規劃 Five-year plan

國家指導的全國性經濟計畫,建國初年稱為「五年計畫」,是在國有化經濟及自由市場之間的平衡手段;石油的開發、核電廠的建造及不同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及發展(如公用電動車)都在規劃內。今天經濟的規劃是在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的範圍內。

試舉出與議題相關的關鍵詞。

(例)
‧不可再生能源 Non-renewable energy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環境教育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綠色城市 Green City

你對此議題的見解為何?

請填寫:

這議題是否重要?其發展有何影響?

請填寫: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資料二

中國國家能源局在2016年頭《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稱在「十三五」期間,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總投資規模將達到2.5萬億元。中國國家能源局副局長李仰哲在發布會上稱,屆時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4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1,000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約430萬噸,減少煙塵排放約580萬噸,年節約用水約38億立方米,帶動就業人口將超過1,300萬人。

中國國家能源局也表示,希望在2020年達到商品化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達到5.8億噸標準煤:即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佔15%的目標。希望在2030年,該比重達到20%。在該規劃發布的同時,中國北方城市正遭受霧霾的襲擊。冬季煤電供暖、汽車尾氣排放、工業廢氣等污染源飽受詬病。

資料來源:中國「十三五」期間可再生能源總投資將達2.5萬億元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38515289

多角度思考

1.利用資料二,說明資料一中漫畫家的擔憂。(4分)

2.發展可再生能源對中國有何好處?試根據資料二及就你所知加以說明。(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資料一中,漫畫家以諷刺的手法引用一個工人打算去月球掘礦的說話,擔憂地帶出地球的石化能源已經消耗完畢,要去地球以外尋找能源。用資料二的說法,如果不使用可再生能源,霧霾、汽車尾氣排放、工業廢氣等污染會進一步惡化。能源消耗會令生活素質更差。

2.首先,中國可減少對入口燃料的倚賴,可以在能源供應上做到自給自足,長遠來說,可令全國各行各業的能源供應更為穩定,從而減低因能源供應緊張而引發國際衝突,令中國國內的政局及國外的情況更為穩定。
再者,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帶動就業人口將超過1,300萬人」,改善市民的生活素質。可再生能源的研發和建造將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如在西部偏遠地區發展風能,一方面可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又可以改善當地的生活。
第三,社會可持續發展。發展可再生能源,相對地可以減少環境污染,如霧霾出現。環境素質能得以改善的話,「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1,000萬噸」,對人民的生活素質、健康水平都有益處,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由於中國能源蘊藏量的特點和經濟、社會等因素,中國多年來主要依賴化石燃料去維持經濟的高速發展。然而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卻帶來深遠的影響,中國的能源使用模式亦一直為人詬病。因此如何有效運用能源,一直是中國維持長遠發展的重要議題。

針對化石燃料所引起的問題,中國政府近年致力發展更多不同種類的能源,例如可再生能源來希望改變能源結構。而可再生能源的低污染既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因此深得環保人士支持。

資料來源:摘自報刊評論

多角度思考

1.
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對中國人民的生活素質有甚麼負面影響?解釋你的答案。(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經濟負擔
化石燃料儲存量有限,會出現供應不足和價格不穩的問題,故內地不時而出現「油荒」,以及因油價波動而令物價上漲的情況,影響市民的生活物質性的素質,加重生活壓力沉重。
‧環境破壞
內地工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過程中釋放很多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的廢氣等,都會造成空氣、土地、水資源的污染,間接令發酸雨等極端情況。市民失去休憩的自然環境,生活素質大為下降。
‧健康受損
由於受到各個方面的污染影響,令農田等生產糧食的地方受到波及,如有致癌重金屬的白米及蔬菜,嚴重威脅民眾健康。此外,釋放的廢氣也造成空氣污染,市民更易患上呼吸道疾病,生活素質自然轉差。

載自2019年1月14日《S-file通識大全》

文:馮浩恩老師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