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再會了!
2019.01.042018年,多位重要人物離世,他們在文學不同領域的貢獻,滋養我們的文化,無論是文藝、知識或娛樂,對後世啟發至深,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留給我們美好回憶。謝謝你們。
金庸 武俠小說泰斗
金庸原名查良鏞,著有《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等十五部經典武俠小說,曾把當中十四部的名稱首字連成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作品屢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動漫和遊戲等,更衍生研究金庸小說的「金學」,有「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的美譽。
他出身自浙江海寧的書香門第,一九四八年來港,五十年代起在報章連載武俠小說,融合武術、氣功、懸疑、言情、歷史元素,還加入古典文學和天文地理等知識;享「香港四大才子」美譽,又與古龍、梁羽生合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劍客」。
他自一九五九年起創辦《明報》系列報刊,並在八十年代涉足政界,曾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一生所獲榮銜多不勝數,八十一歲高齡仍赴劍橋大學攻讀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
劉以鬯 香港文學殿堂作家
劉以鬯原名劉同繹,小說家、編輯,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教授。其寫作格言是「寫作,就是要與眾不同」,小說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手法和結局。代表作《酒徒》是中國第一篇長篇意識流小說,這部作品和《對倒》分別啟發著名導演王家衞拍成電影《花樣年華》和《2046》。
生於上海的他,一九四八年來港,賣文維生。六、七十年代身兼十三個專欄,日寫一萬字。數年前接受媒體訪問,年逾九旬的他透露自己仍在創作,描述乘坐電車期間,以時空交錯手法呈現香港新舊面貌。他早年在上海創辦懷正出版社,後任多份報章總編,並創辦文藝月刊《香港文學》。
為表揚他對香港文學的貢獻,特區政府給他頒發榮譽勳章、銅紫荊星章;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傑出藝術貢獻獎」和「終身成就獎」。
霍金 科學巨人
霍金是繼愛因斯坦後最出色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包括將廣義相對論及量子力學結合,提出黑洞發射輻射的可能;另一貢獻,在於推廣普及科學,他最出名的著作《時間簡史》和《胡桃裏的宇宙》,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時間、空間和黑洞的關係,前者更在全球賣出超過一千萬冊。
霍金除了因為物理學家的身分為人所知,頑強的生命力同樣令人敬佩。霍金二十一歲那年被確診患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即俗稱的「漸凍人症」,重病沒有阻止他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他在回憶錄中說到,很滿意自己的一生。
說起科技貢獻,「光纖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亦於二○一八年離世,他的光纖技術為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饒宗頤 國學大師
饒宗頤教授一九一七年生於廣東潮州,字選堂,自學成家,博學多才,被譽為國學大師,先後獲得國內及海外學界和藝壇多個重要獎項。天賦非凡的饒公畢生都在學問與藝術的天地中追求卓越,在學術的世界裏,鍥而不捨地開拓和探求,治學堅持「求真,求是,求正」,並能觸類旁通,開創了敦煌學及潮學,研究範圍包羅上古史、甲骨學、楚辭學等共十三大類,發表論文九百多篇,而且精通英語、法語、日語、德語、印度語等多種語言。
饒公的文學和書畫可謂其傳承與創造的兩大體現,詩詞內蘊反映時代;書法不拘於格式,又獨創甲骨古文書法;繪畫絢麗古樸兼有。饒公與香港關係密切,大嶼山的心經簡林就是由他題字,而位於荔枝角的饒宗頤文化館為活化建築群,成為文化地標。
阿虫 心靈繪畫家
知名漫畫家阿虫,原名嚴以敬,因畫政治漫畫成名,後以傳遞正面訊息、治瘉人心的水墨小品廣為人熟悉。他於廣州出生並完成小學,移居香港後生活貧困,讀了兩年中學便輟學,曾當小販和礦工。十九歲開始作畫,擔任政治漫畫家二十多年,後移民美國,開始以筆名「阿虫」改畫輕鬆的小品,自嘲「不能成龍,只好成虫」。作品以水墨粗綫條配搭鮮艷顏色,加上書法雋語,表達樂觀知命、豁達隨緣的訊息,充滿鼓勵、快樂及祝福。
林燕妮 一代才女
因肺癌逝世的林燕妮擁有雙學士學位,在美國著名學府柏克萊大學修讀遺傳學。本身是廣告創作人,七十年代加入文壇,不足十年,已成為了八十年代最多產的愛情小說作家之一,寫過不少著名小說、散文集,如《緣》、《盟》等,被金庸稱為「現代最好的散文女作家」,多年來在報章撰寫專欄,直至離世前寫下〈永恒〉一文與讀者告別。關於林燕妮寫作的一件軼事,據說她喜愛在稿紙上灑上香水,貫切她愛美的性格。林的弟弟林振強,亦是香港著名填詞人及創作人。
黃慶雲 兒童文學作家
黃慶雲是香港第一代兒童文學作家,同樣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的周蜜蜜是其女兒。她擁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碩士學歷,自一九四一年起主編《新兒童》半月刊,以筆名「雲姐姐」和小讀者通信,大受歡迎。她從事兒童文學寫作七十多年,主要作品有《奇異的紅星》、《月亮的女兒》、《金色童年》、《花兒朵朵開》等,《聰明狗和百變貓》及《貓咪QQ的奇遇》曾獲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兒童文學組獎項;二○○九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最佳藝術家獎(文學藝術)。
孟浪 中國維權詩人
孟浪原名孟俊良,中國知名現代詩人,妻子是台灣著名詩人杜家祁。他於上海出生,早在大學時期投身地下文學,創辦多本詩刊,在中國詩壇聲名大噪。一九九五年往美國布朗大學任駐校作家後,長期旅居海外,經常就中國人權發聲,於二○○一年與海外流亡中國作家發起「中國獨立作家筆會」(現「獨立中文筆會」),維繫海外中國自由人士力量。他亦曾居港達九年,曾任香港晨鐘書局總編輯,聲援「雨傘運動」,並主編《同時代人:劉曉波紀念詩集》。
蔡伯勵 堪輿大師
曆法和堪輿學在傳統文化中有特別位置,博大精深,堪輿大師蔡伯勵生前精通此學,曾獲中大頒授榮譽院士,是真步堂第三代傳人,而他所編的《通勝》在二○一三年獲廣東省政府頒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見曆書並非導人迷信。蔡伯勵生前多次主持講座,暢談文化遺產及天文曆法,認為古人先賢有這樣的智慧創造出精密的曆法,今人是將古人的學術,加以整理,去蕪存菁,古為今用,在推廣中國文化上,有一定貢獻。
黃愛玲 電影研究專家
黃愛玲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亦有教授電影課程,畢生致力於電影評論及歷史研究,推動電影文化。她書寫電影文采斐然,流麗感性中不乏深刻洞見,備受影評界和文學界推崇,生前文章散見於各大報章,結集為《戲緣》和《夢餘說夢》,編有《邵氏電影初探》、《粵港電影因緣》、《冷戰與香港電影》、《費穆電影孔夫子》、《中國電影溯源》、《王家衞的映畫世界(2015版)》等書,為電影評論留下很多好文章。
台灣三作家離世
台灣文壇去年損失了李敖、洛夫和李維菁。李敖是台灣的惹火人物,七十年代起參與政治運動,曾任立法委員,卸任後轉往內地發展,除研究、寫作、教學外,積極從事評論。現代詩詩人洛夫,五十年代與張默、瘂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社和《創世紀》詩刊,形成「創世紀詩群」詩歌流派,曾是台灣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現代詩歌文學團體。李維菁首本小說《我是許涼涼》,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作品被評論為能體現都會女性的現代觀點,代表作有改編為偶像劇的長篇小說《生活是甜蜜》及散文集《老派約會之必要》。
再見四位動漫創作人
二○一八年動漫界痛失多位重要人物,包括「Marvel之父」史丹李(Stan Lee)、《櫻桃小丸子》作者櫻桃子、《再見螢火蟲》導演高畑勳,而《海綿寶寶》的原創者史蒂芬海倫伯格(Stephen Hillenburg)亦因罹患漸凍人症逝世。
他們創作性格各異的主角,讓大家明白超級英雄也有人性一面;充滿溫情的家庭成員和同學怎樣帶來暖暖的心意;認識日本動畫的美學和精細;享受卡通獨特的幽默感。縱使故事風格不同,相同的是,他們留給世人的美好回憶,童年現在,一般可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