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語中的霜降
2018.12.072018年11月7日,是節氣中的「立冬」。此前的節氣,就是「霜降」。這個美得像一首詩的節氣,值得談談。
霜降約為每年10月23日前後,也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意味着秋天將要完結,由秋入冬。字面上,容易讓人聯想起霜從天而降。為此,天文台澄清說:進入深秋,冷空氣愈來愈頻密,在北方較寒冷地區,霜經常在清晨出現,不過要記住「霜」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在物件或植物表面形成。香港方面,霜通常在12月至2月出現,也是香港最寒冷的一段時期。
霜降之前的節氣是「寒露」。香港位處南方,季節轉移的感覺不如北方那麼明顯。古代中原地區,霜降是入冬的先兆。曹丕詩曰:「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寒露去,霜降來,草木搖落,天地一片蕭瑟。
入秋吃蟹嘗滋味
精通西洋占星與中國曆法的作家韓良露對傳統的節氣做過考證,她認為,二十四節氣源自中國古人從天人合一的基礎所觀察到的四時現象,中國一直到漢代才有二十四節氣的觀念,之前歷經過八節,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節分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節中;之後才有觀察天氣變化的小暑、大暑等節氣,以及觀察氣候景象的雨水、寒露、霜降、小雪、大雪的節氣。劉克襄在韓良露《樂活在天地節奏中》(2014)推薦說,本書是「節氣的饗宴」。
韓良露憶述,小時候在台北吃過大閘蟹,濃香蟹黃的滋味停留在嘴中,連晚上刷過牙後睡覺,都還覺得鼻心有幽微的奇香。後來吃大閘蟹,都是在秋天去香港探親訪友時,尤其是在上海人聚居的北角一帶。不過,卻也慢慢察覺到入口的蟹味似乎愈來愈淡了,但價格卻愈來愈高。韓良露指出,明清以來許多文人歌頌的蟹趣,逐漸消失,喪失的不只是一種食物的美味,也是飲食文化的底蘊。說到底,一個民族沒能延續傳統的美味,也是文化資產的喪失。
霜降醃菜備冬
香港美食家李純恩對霜降的感悟也很深刻。他提到,這時節去日本旅行,住溫泉酒店吃懷石料理,菜單中也看見一個「霜」字。日本人最神來之筆自然是「霜降牛肉」,鮮紅的牛肉上,白色的油脂星星點點,如一夜霜降,感覺沒那麼直白,意境也深了一層。
日本人吃「霜降牛肉」不分季節,吃的時候,也不會感到冬天的到來。「霜降」這個節氣,美得像一首詩,很有生活感。北方俗語說:霜降醃白菜。霜降過後,民初北京老胡同四合院裏的空間都被曝曬的蔬菜佔滿了,當時家家戶戶忙乎醃白菜,作為備冬之用。對老北京人來說,霜降就像是一個信號,意味着要開始備冬了。做三件事:保暖、醃鹹菜、儲存大白菜。眼下北京的冬天,已經很少看到堆白菜了。打過霜的大白菜,特別鮮美。中國北方、日本、韓國都有醃冬菜(冬日吃的菜)的習俗,成為霜降的重要農活。
秋冬節令不時不食
我們說霜降這個節氣很有生活感:韓良露憶談大閘蟹,李純恩述說霜降牛肉,都是談節令與吃食的關係。北方俗語講「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霜降時節,養生保健是首要任務,民間諺語說「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也說:補冬不如補霜降。)可見中國飲食文化中不時不食,節氣養生之道與大自然融合。中醫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認為霜降是秋冬交替時節,注意保養體內陰氣。起居上,人們最好的調養方式就是要睡眠充足,早睡早起。
北方地區還有一個有趣的說法,即「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認為吃了柿子不會流鼻涕。柿子有暖胃的功效,霜降前後正是成熟的季節,也是合適食用的時候。老北京的歲月裏,四合院都種有柿子樹、棗樹。
知識窗
八十年代初,港人坐長途火車上北京,會說一點兒普通話。天氣熱,車上沒空調,徵求對面乘客的同意,問他怕不怕冷,不怕冷的話,就打開窗。他想起,粵語的「凍」字,就問「你凍不凍?」(普通話應該說:你冷不冷?)對方以為是「你動不動?」他接着說:「你不凍(你不動)……我就開槍!」
顯然,港人的「他」有兩處失誤:(一)應該問「你冷不冷?」(二)「開窗」(或把窗開開)誤作開槍。這是因為,粵語的「窗」、「槍」同音,普通話不同音。普通話「窗」讀chuāng,「槍」讀qiāng。
考考你
常用字「雙」與「霜」同音(shuāng)。常用詞「遺孀」的「孀」該怎麼讀?
答案:shuāng
林建平
‧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主任
‧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