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考故
2018.12.04上山下海 大學生考古去
●(左起)何穎思(Lucy)、何俊謙(阿謙)和張思婷(Claudia)。
盜墓電影中,考古學家四處尋找文物和古墓遺址,看得觀眾揑一把汗,令人幻想考古就是盜墓尋寶、歷奇探險那麼刺激。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現正舉行「『上山下海』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實習成果展」,展示學生到考古遺址實習的成果。現實中考古並不刺激,隨時花十多天拼對碎片才砌出一個陶罐,又冒日曬雨淋作田野考察,但每一塊殘垣碎片都承載古人智慧,是考古學生眼中的寶藏。
發掘前後的苦與樂
中大人類學系在上個學年舉辦了兩次田野實習,分別前往四川三星堆和江口古戰場,及廣東南海一號沉船遺址,讓對考古有興趣的學生參加。論文題目與考古相關的人類學系本科四年級生何穎思(Lucy)、歷史系碩士二年級生何俊謙(阿謙),以及副修考古的歷史系本科四年級生張思婷(Claudia),都參與了七月在四川為期一個月的實習。
四川七月,正值酷暑。下午二時,烈日當空,農田之中,把兩米高的洛陽鏟插進泥土,舉高雙手扭動上方的把手,直至深入泥土達一米,再旋轉抽出,提取土樣,「全身濕透,扭了兩個小時,當地工作人員都說太熱受不了才停止,但找到紅砂岩,有很大成功感。」阿謙憶述實習期間體驗發掘前的鑽探工作。他指,為避開惡劣天氣,正式發掘工作只宜在秋天展開,其餘時間都是前期準備和後期整理,故這次實習集中在這部分。
實習後,Claudia明白「考古不只得發掘,要做很多準備工夫,才知那裏有沒有文物,發掘後又要整理、修復和分析,再提取需要的訊息。」辛苦籌備,卻可能「食白果」。三星堆遺址有大量陶器碎片,他們花了十多天拼對,「如果由口沿到底部形成到一條綫,才算是拼砌出器物的形態,把它們黏在一起,再修補缺損的部分,但不是每一塊都砌到。」實習同學中只有Claudia成功砌出一個陶罐,令她大感滿足,阿謙補充說,連一些該處的工作人員都說未成功過。陶器砌好後,修復需時至少半個月,還要分析陶器的用途、背景等。更多散落的碎片,則未能處理,可見要完成整個考古工序有多困難。
知識廣博 細心謹慎
「考古很考眼力、耐性,要有廣博的知識,因為是跨學科的,除了文本知識外,也要懂得地理、運用科技。」考古不只對物,亦要對人,Lucy憶述考察時要向當地人了解遺址相關傳說,就算聽不懂四川話,也硬着頭皮不停翻聽錄音作筆錄。
阿謙表示考古要堅毅、有責任感和謹慎,能提升個人素養。他曾到河南參與考古發掘,試過把不起眼的碎片丟在路旁,或太用力發掘導致器物破碎,這次做過後期工作後,才明白每個工序環環相扣,不應疏忽任何細節,「如果我當時發掘得更仔細,整理就會更方便。」
●展覽中展示文物復修工具(上圖),包括石膏、砂紙、蠟和黏合劑;以及考古發掘及記錄工具(下圖),如手鏟、卷尺和髹掃等。
建構歷史 趣味意義兼備
儘管過程繁瑣,又考驗腦力和體力,三人仍覺得考古「很有趣」和有意義。Lucy表示,「考古是從物質層面了解前人生活,建構歷史。例如掘到一個碗,它在哪裏出現?與附近建築有何關係?要如何詮釋?對前人生活有新的發現,是其他人之前不知道的。很有成就感,好好玩。」Claudia續說,考古能補充歷史文獻的不足,「歷史文獻不能完整呈現時人不同方面的生活,如讀書人很少寫農民生活,要靠考古發掘當時的用具。」
畢業後打算到內地投身考古工作的阿謙笑言,當初對考古的興趣來自盜墓電影,美麗幻想破滅後,反而找到考古的真正樂趣和意義,「古人造了很多精美的東西,長埋泥土會很可惜,把這些東西復原,讓今人認識古代精巧工藝和技術,是很有意義的工作,也有向未知探索的樂趣。」
「上山下海」四川三星堆及江口古戰場.廣東南海I號沉船遺址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實習成果展
日期:即日至十二月二十日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中大設香港唯一考古課程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提供考古學副修課程,是現時本港唯一考古類大學課程。課程設計負責人之一、中大人類學系 / 歷史系助理教授林永昌表示,考古學屬人類學其中一個領域,故過往也有考古科目,至2016年為迎合社會需要才設副修,「近年社會對文化遺產有更多關注,我們希望提供更完善的訓練,讓學生對考古和文化遺產有多點認識,將來可應用在文化遺產研究或管理工作。」
課程選修科目涵蓋歷史、藝術、地理等。林永昌強調,「考古是跨學科領域,除文科知識外,亦要具備自然科學的知識。」「田野考古研究方法」課程中,在中大校園內設置一個模擬四乘四米的探方,讓學生通過實戰學習考古測量及發掘的基本方法。今年新增「考古學田野考察」則讓學生到海外實習,到重要遺址參與考古工作。
考古在香港
考古發掘分為主動發掘和搶救發掘,前者指有目的地針對研究問題而開展的發掘,後者則是發展和建設一個地方時,為了使工程順利進行,及避免遺址被破壞,而在工程範圍內發掘。香港發展迅速、經常有大型基建,主要為搶救性發掘,近年例子有2014年沙中綫施工期間發現宋元遺址,包括古井、錢幣、陶瓷器碎片等。
考古過程大公開
一件文物能被發掘出來,絕非易事。以下粗略列舉箇中神秘又漫長的過程:
前期調查
衞星探測到某地可能有遺址後,考古學家會進行田野踏查,親身考察該處有否遺址痕迹。如發現暴露的遺址剖面,須利用手鏟清理,讓地層更清晰地顯示,按泥土顏色深淺來確定遺址位置。
勘察過程需要很多器材,如用洛陽鏟插入土地,取出不同地層的土壤,觀察土色和土質,確定遺址位置。又會使用RTK(Real-Time Kinematic)測量和繪製地形圖,以及布設探方,即將發掘區分割為若干相等的方格(一般為五乘五米),作發掘分工單位,之後便可開始發掘工程。
●利用手鏟輕輕清理遺址剖面。
發掘與田野資料收集
在發掘期間,須每天填寫表格和撰寫工作日記,記錄工作進程和發現出土情況,如為文物分類和點算數量;也會利用各種儀器,如RTK和航拍機,測量和拍攝所得資料,並加以綜合整理。
● RTK 具全球定位技術,可即時計算和記錄定位結果。
●利用RTK收集測量數據後,再用電腦軟件繪製地形圖。
發掘後資料整理
發掘後便是漫長的整理工作。一方面要核對發掘時記錄的地圖、測繪資料,再把資料電子化,用電腦軟件進一步整合,建構出完整的遺址面貌。另一方面,要整理和分析出土文物,把文物碎片分類、拼對、修復,最後拍照、繪圖、輸入電腦數據庫,方便日後進一步研究或展出。
●圖為三星堆工作站為出土陶片按類型和胎色作分類統計。
●挖掘文物後,得把碎片分類、拼對。
●再用熱熔膠把碎片黏合,缺失的部分需以石膏修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