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保育舊建築 納入法定古迹

2018.12.04
20070 20070

口語溝通

討論題目

香港近年有愈來愈多舊建築申請納入法定古迹。有人認為現今土地供應短缺,不應輕易決定保存這些建築物。你同意嗎?

 

資料

資料一

  政府昨日刊憲,宣布古物事務監督(即發展局局長)根據《古物及古迹條例》,將香港大學三幢一級歷史建築,即馮平山樓、儀禮堂及梅堂的外部列為法定古迹。

  三幢歷史建築之一的馮平山樓,原名馮平山圖書館,為港大的中文圖書館,由已故的馮平山慷慨捐助興建,於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四日揭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樓曾用作存放私人、學校及政府機構藏書。馮平山樓由利安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樓高三層,以實木精雕而成的舊門、窗戶及其原裝黃銅配件,至今大多尚存。儀禮堂與梅堂均以首幢由港大直接管理的學生宿舍盧嘉堂為設計原形,二樓及三樓為學生房間,食堂、休息室、校工宿舍及浴室則設於地下。

摘自《頭條日報》2018年11月17日

資料二

  社會上對歷史建築保育和發展一直存有爭議,其實保育包涵「保」和「育」雙重含義,既要保存維護,又要活化發展,單純地強調維持現狀或粗暴地一拆了之,都是有違保育本意的⋯⋯事實上,保育與發展並不對立,相反是兩位一體。類似皇都戲院的歷史建築,其往日的功能早已失去,若不發展活化,重新利用,單純地保持現狀不變,根本難以為繼,長此以往只會剩下頹垣敗瓦。保育的真正含義,是既要保護,又要活化發展……在歷史建築的保育中,政府需扮演的角色,一是監管者,二是促進者。發展商的重建計畫如何,需要通過政府審批、把關,看看是否有做到「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公眾亦應有機會審視重建規劃。

摘自《文匯報》2018年10月23日

資料三

  位於赤柱的聖士提反書院,建校超過一個世紀,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中學之一。包括落成於 1930 年的學校主樓,多座校舍亦已被列入法定古迹或歷史建築。2008年,校方更在校內建起文物徑,開放予公眾預約參觀。早前,更有學生通過VR(虛擬實境)技術,編制成《聖士提反書院文物徑》應用程式,讓公眾即使不能親臨,也可在虛擬實境中遊覽文物徑⋯⋯其中一位負責同學黃凱翎指,隨着時代愈進步,人們愈容易遺忘歷史的重要性。而聖士提反書院內的文物徑是香港唯一一條建於校內的文物徑,更有特色及意義,因而希望可以結合創新科技,製作出《聖士提反書院文物徑》,從而可讓更多香港人重新留意及了解香港曾經的歷史。

摘自《e-zone》2018年10月8日

 

小組討論

試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每個同學輪流發言1分鐘,然後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0 分鐘。

 

討論點

  • 舊建築物有甚麼意義?
  • 如何在保留昔日和放眼未來之間作出取捨?

 

論點參考

陳雅妍(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

  香港的活化舊建築計畫,早於十年前,發展局已推出「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讓非牟利機構以一元的象徵式年租,租用歷史建築。

  非牟利機構並非擅長修復舊建築或經營項目,營運者要有一個可持續的營商模式達致自負盈虧,還要另撥經費保育舊建築,把舊建築活化成一個文化及旅遊景點,也需要足夠的客量支持。如何吸引本地人到偏遠的活化建築尋幽探秘?活化歷史建築若要成功,必須有政府持續支持及教育市民,才能改變現時慘淡的局面。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活化建築不易,教育市民欣賞舊建築更難。當拆卸建築物比自然淘汰還要快的香港,能夠獲選中留下的,便應當更加珍惜。揮霍數億、耗時十載的活化項目,若不能配合可持續的經營方案,最後只會淪落至門可羅雀的境況。香港發展旅遊,除了刺激旅客消費外,探尋歷史建築的深度旅遊,將會開闢新的市場。

鄒頌華(香港獨立評論員)

  古迹辦有黑箱作業之嫌,評級原因毋須對外交待。市民要求一個公平的評級,現在只能希望九月八日召開的會議中,委員們會認真考慮各方的條件和市民的意見。而長遠要做的,就是要改變這種由上而下的文物保育政策。現在民間的聲音甚至是民間依照官方標準自行估計的報告,即使有多專業,在評級過程中也只被視為「意見」,而且通常只是在評級的最後階段作為參考,並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而現行的做法是,一座私人建築只有獲評為一級,發展局才會介入和地產商周旋。換句話說,如果皇都獲評二三級別,很大機會是難逃一死。要保住這些香港的重要資產,只單靠由特首委任的古諮會去操作,危矣。

 

觀點舉隅

甲同學:認同不應輕易決定保存舊建築物

  我認同不應輕易決定保存舊建築物。固然,舊建築物有其歷史意義,能夠反映香港以前的生活方式,但社會也有需要不斷前進,如果只回憶過往而忽略現今發展,或會減慢香港發展的步伐。現在常說可持續發展,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衡,在文化、經濟和社會等層面不要過分偏重,因此在重視保存舊建築時,也應顧及現今社會需要。

  土地供應不足問題,除了填海、開發新市鎮外,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呢?「遠水不能救近火」,上述方法需要較長時間並發展齊全交通網絡,現時可否改造市區內一些舊有建築,以迎合迫切的房屋需要呢?改建是一個可行方法,既不太損害環境,而且涉及的持份者亦較少,理應更容易和有效推行。因此,面對這些舊建築物,應先看其歷史價值,如其建築特色、在那裏發生的歷史事件,有足夠的討論再決定是否保留,不應輕易地把舊建築物保存下來。

 

乙同學:認為保存舊建築物應從寬

  我不認同說法。首先,它們的歷史價值已值得我們把它們保存起來。我們常說考古學,是因為它們具有一定的價值,而且也證明以前的人沒有保存舊建築物或古文物的概念,以致一些文物失傳或難以發掘。現在我們知道這些建築的歷史意義,而且有不同方法把他們保存起來,為何還不努力把前人的血汗保留起來呢?

  再者,我們是否往往以發展為名,在保護建築物上卻是諸多考慮,減慢保育的實行?有關部門常以原建築物不受歡迎而列作較低級別的古迹,甚或不被列入,這往往被商家佔有並完全拆卸。近期有調查發現,政府在評定建築物時敷衍了事,甚至以「大概」、「可能」等字眼認為建築物沒有歷史意義,缺乏科學根據,這怎讓人對政府的決定有信心?因此,我認為應先保留這些舊建築物,然後再在有足夠討論下才判定應拆卸還是活化,方能做到保育作用。

文:劉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