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籍設計 傳情達美
2018.11.23字典新美學
書籍設計好比是書的造型師,遇上對的人,可以將書的格調提升到另一層次;反之,品味低劣的設計絕對會趕客。字典作為最傳統的工具書書種之一,一直以來總予人沉悶之感,彷彿已是它的宿命。不過扭轉命數並非不可能,中華書局出版的《中華新詞典》(第4版)及《中華新字典》(第7版),以新穎的設計風格,帶來全新形象,贏得世界四大設計大獎之一、有「東方設計奧斯卡」之稱的2018 Good Design Award。
傳統字典排版直白缺美感
獎項由日本頒發,日本的美學公認水準極高,評審指新設計清新簡約,改變一般辭書正經呆板的面貌,帶來年輕感覺;封面採用圓形設計,內文則選用黑體,綫條銳利易讀,較舊字體更添現代感。
負責設計的明日設計事務所設計總監劉建熙(Ray)說,字典是出版社的重要企劃,是品牌的招牌,極具代表性。然而吊詭的是,因為字典是工具書,兼且是長銷書,在書店較少展示出來,讀者有需要時才會主動詢問和購買,令字典一直以來缺乏應用設計的思維,只是以直白的方法排版,大家都不太重視字典的美感,甚至可以說是「無要求」。
一本字典一個年代美學
要打破框框,Ray花了大量心思(見下文)。他解釋,工具書的設計,必須方便用家、用得舒服。與小說在書籍設計上的最大分別,是小說有明顯的劇情,可以挪用為封面元素,但字典沒有這些具象的事物;加上字典排版極為複雜,包含字頭、詞條、解釋、簡體字、異體字、用法、例子等,版式要設計得更加仔細。
雖然網上字典日漸普遍,在Ray心目中,字典設計還有另一重心思,「字典十多年才會大改版一次,現在所用的版本,代表一個年代的美學和書籍設計的標準。文字作為一種文化組成的最重要部分,最齊全的呈現就是字典,從這個角度看,一本字典蘊含着更多神聖的意義。」
字典設計解構
①封面設計
封面設計是書籍設計最關鍵的一環,字典作為工具書,封面風格不能太跳脫和花巧,因為太活潑會減弱「字典」的權威感和公信力,未必是好事,現在以圓形為主要元素,給人文青得來有活力的感覺,又未至於太老氣。
圓形是比較現代的元素,另一方面,圓形亦是代表萬用字詞的符號(●),圈圈是可以代入任何字詞的意思,而詞語最少由兩個中文字組成,故此辭典的封面是由兩個圓形組合而成,而字典的圓形則是分開的。果然是細節中藏巧思。
封面布局上,將圓形整齊、對稱的排列,帶出一種穩定、可靠的感覺,亦有權威,符合字典的「身分」;如果把字體轉來轉去,則會太幼稚和太兒戲。Ray強調,要突出效果,粗體和放大並非唯一選擇,反而把想表達的字詞獨立出來,已達到目的。
用色方面,配合出版社的品牌顏色是紅色和藍色,所以封面的主色都是這兩種顏色,同時少了以往舊版深色系的單調感。
今次的設計予人「日系」的感覺,Ray套用亞洲殿堂級書籍設計師王志弘的解釋,大家印象中所謂的日式設計,是指當中的嚴謹和執着,就算不用日本的符號而展現到當中嚴謹的精神,都會令讀者覺得「好日系」。
②書脊的考量
字典具一定厚度,在書架展示的時候明顯看到書脊,所以Ray說在書脊的設計亦有考慮,維持原色和圓形圖案。他解釋自己試過因為書脊醜樣而放棄買一本想要的書,所以當有機會做書籍設計的時候,不會放過每一個細節。
③內頁視覺效果
由於字典是小開本,比一般書籍較細,而字典的特點是有大量標點符號,空間的運用便要考慮得更仔細。Ray指一些毋須思考的設計,就是直接用綫分隔,但他選擇以空白引導讀者閱讀順序,減少綫條運用,好似水墨畫的留白,「平面設計上,空白間隔是有用處的」,並將逗號置底而非置中,避免影響閱讀節奏之餘,亦將視覺「立雜」的程度減低。
另外,他亦改善了舊版的「灰度」問題,舊版的灰度不平均,即是看着一個頁面時,視覺上有很多由符號形成的黑色一點點突出來,這些不需要凝視的焦點,卻令讀者聚焦,是不必要的。新版頁面灰度平均,看起不但更舒服,更容易把每一個「字頭」凸顯出來,搜索更容易。
④字體
字典細本,像是A4紙縮印了70%,所以內頁字體必須清晰易閱讀。字典內文字選用黑體,也有原因。漢字是方塊字,中文電腦字款中,黑體的細節位最少,而其他字款大部分是模仿中文書法,那些筆鋒、轉彎位、點、撇、捺之間,太細的字體會很難印出這些細節,看上去令方塊字好像有些「崩角」,即缺少了一少部分,黑體則沒有這個問題,所以內頁所選字款,也是精心考慮過。
書籍設計是一道橋
字典設計始終要「適逢其會」,市面上大多是流行讀物,書籍設計自有一套學問。非凡出版高級經理梁卓倫說,書籍設計是一道橋梁,將作者想說的訊息帶給讀者,一般來說,包括封面設計和內頁版式設計兩部分。書籍設計目的有三,首先是吸引人買,其次是能夠讓讀者自在舒服享受閱讀過程,如能看後向其他人分享推介,就是「全壘打」了。
流行書設計要清晰易明
封面設計通常指工藝運用,即用上甚麼美術效果,如用色、過光油、燙色、凸字等,除了預視最終的效果如何,亦要考慮成本,工藝多寡,與書價直接掛勾。此外,書腰(即包在封面外層的長紙條)亦是設計元素之一,如果想加插推薦文而又不想影響封面設計,一般會以書腰處理。
「書籍設計能夠配合書的內容性格是最理想的,通常由編輯向設計師提供方向,設計師未必需要看畢整本書,但要了解書的主題和內容風格,是活潑還是嚴肅?有時雙方要就凸顯書名某些字或圖案編排達成共識。書的主題突出的話,設計師進度會更快。」
他認為「靚唔靚」好主觀,不過有些封面設計的準則是客觀的,例如主題要表達清楚和準確,「流行圖書不宜太曲高和寡,太含蓄效果不好。假如把書設計得如藝術品,封面白色,書名又是白色,走的是型格路綫,但讀者接收不到,他猜不到內容是甚麼,連翻開的意欲也沒有,那是失敗之作。流行讀物需要考慮讀者明唔明,否則失去了一次售出的機會。」
以下四個例子,正好說明不同的設計如何展現書的風格:
①《關於機師,我想說的其實是……》
初版封面只有一副太陽眼鏡的圖案,銷售速度比預期中慢,售罄後覺得可以試試出增訂版,封面改為一望而知的機師全身圖,結果增訂版兩三個月後已再版。雖然初版封面較為型格,可是讀者第一觀感未必聯想到飛機師,效果不如增訂版的直接易明。
②《永不獨行——香港利物浦球迷記》
作為香港官方球迷會第一本中文書籍,當初定位已是收藏書。這本書的成本價頗高,因為工藝方面極講究,書名燙金,會徽標誌以絨毛處理,封面之外再有書套,整體感覺更顯尊貴。
③《昭和攝影手帖──菲林相機 × 小店日常》
與攝影有關的書,設計更加不能馬虎。為了呈現更多漂亮的照片,於是將書腰設計成海報,反轉攤開後,就是一部部菲林相機的故事,既配合主題,又有攝影集的感覺。
④《25歲,日本打工血淚史!》
在日本工作的港人第一身分享日本職場以及生活趣事,內容分為「返工地獄篇」及「放工天堂篇」,故此以雙封面為設計特色,排版亦分為橫排和直排,中間彩頁照片作為分隔和對比。
台灣金蝶獎
書籍設計是一門專業,台灣的金蝶獎就是台灣鼓勵本土書籍設計最重要的獎項,今年已是第十五屆。評審團指出,今年入圍作品設計回歸簡約,少了華麗,多了內斂,除了在材質選擇更為特別,同時顧及閱讀功能,讓書在閱讀、觸摸之餘,也出現了「味道」等實驗性設計,喚起讀者的五感交融,水準又向前走了一步。

